精卫填海出自我国著名神话经典(精卫填海的神话出典)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乌, 文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次山经》”,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精卫填海出自我国著名神话经典?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精卫填海出自我国著名神话经典(精卫填海的神话出典)

精卫填海出自我国著名神话经典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乌, 文首, 白喙, 赤足, 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次山经》”

这是一段画面感非常强烈的文字:苍翠的发鸠山上,有一种身体鸦黑的鸟儿,花脑袋,红脚丫,白嘴尖尖,叫声很是奇特,像是不停的唤着“精卫”“精卫”,所以当地人就把这种鸟儿称作“精卫鸟”。原来这鸟儿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溺死东海后所化生的,女娃不忿于夺去自己生命的东海,锲而不舍的衔木石投入水中,誓要填平这夺去她性命的大河。

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精卫填海”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一个少女的溺亡:距今六七千年前,在现今的山西长子西发鸠山下,宽阔的浊漳河上,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乘着木筏一路向东,不料风云变幻浪涌筏倾,不幸溺亡;故事的结果,是女娃死不瞑目,精魄化成了一只赤足白喙的小小鸟,终身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做着不知何日方能成功的填海之事。

时至今日,在发鸠山,我们依然可以看见这些巴掌大小的小鸟,衔着小木条小石头,往返于山林河水之间。

故事很短,却祖祖辈辈讲了近万年。精卫填海的故事,还是少有的没有原发地争议的上古神话传说,山西长子发鸠山是“精卫填海”故事的发祥地,自《山海经.北次山经》记述和郭璞加注诠释后,已成定论,绝无异议。在发鸠山主峰西北山坡,还有一座古坟,传为女娃之墓,因女娃尚未嫁人,老百姓俗呼为皇姑坟。炎帝部落定居上党盆地后,山水皆丰的太岳山脉发鸠山一带,也应是部落的活动范围。女娃落水死亡后,葬在发鸠山,也在情理之中。《水经注▪漳水》“浊漳水,出上党长子西发鸠山------,所有巨浪长湍为漳水耳”,“清漳入于浊漳”,“东入海”。现在田野实地考察可以看到当年河水冲刷两岸的痕迹,南北河床宽有三里地。当年从长子到长治要从西到东度过漳河,传说中的东海,很可能是上党盆地的湖泊,根据史料记载,上古时期上党“有大泽存焉”。河宽水深风高浪急,渡河的也仅是木筏这类简易工具。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的淫威面前,是脆弱的,人的意志,却又是大风大浪难以摧毁的。那时候的上党大地水患频频,人们憎恶洪水的肆虐,生存却又离不开水域。要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生存下去,中华民族的始祖从骨子里就有一种“打不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具象化,就有了女娃的英魂所化的“精卫”,浊漳河是古人类生存的栖息地,这一位为民奋斗保护人民的“精卫鸟”,也便成了保护先民的浊漳河之“女神”。

“浊漳河女神”为何要自称为“精卫”呢? 关于精卫名字的考证,学界研究甚少,仅有两篇著作中稍有提及。 陆思贤在《神话考古》一书中,从古人立杆测晷影的角度解释作为炎帝神话组成部分的精卫及其名称。“发鸠之山”即“西山”,寓意上午晷影在西,从西开始向东绕行;“有鸟焉”,形容在晷影圈上所插筹码的形状;“名曰精卫”,“精”用为“景”、“经”,指日景晷影之所经,“卫”用为“围”、“纬”,指晷影弧面围绕的纬度,今言“经纬”;“故为精卫”者,强调夏至日的经线与纬线跨度最大; “名曰女娃”,娃字从女从圭,指晷影圈上所插之“圭形”筹码,与上述鸟形筹相比,说明所插是有进位概念的数筹;“女娃游于东海”, 指晷影圈上最后一根筹插到遥远的东南方,这是晷影盘上一年中最末 的一根筹,因名“炎帝之少女”;“溺而不返”,指一日内的筹码插完,不再回去,有去无回;“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指年年岁岁,日日月月,如此插筹。通过将《山海经》中所记述的精卫故事与晷影测算相互比照对应, 对于人们理解精卫作为炎帝子嗣的血缘关系非常重要,让人耳目一 新。

但关于“精卫”名称的探讨,亦可从字意及精卫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层面出发,从而进一步思考。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之鬼神之情状。”女娃溺于东海化身为鸟,“精灵”“魂魄”二词最能符合“精卫”这一名称中“精” 的本意。正如孔颖达注疏“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这应该是世界各民族在蒙昧时期所共有的灵魂观念,而灵魂观念的核心便是灵魂脱离肉体后的独立存在。从精卫形象生成的过程来看,毋庸置疑,精卫是女娃溺于东海的化身与灵魂转世,因此将“精”解释为“精灵”“魂魄”应当并无问题。更能体现精卫形象的文化内涵的 ,应该是她名字之中的“卫”字,“卫,护也”。正是“护卫、保护” 的含义,和“精灵”“魂魄”的词义相结合,才使得“精卫”在千百年的流传歌颂中有了专属的意义——承担护卫使命的精灵鸟。后人不但能够直接理解“精卫”这个名称的含义,而且更能由此体会精卫故事所蕴含的强大的振奋生命的活力。

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大地制耒耜、尝百草、耕种稼穑,完成了从渔猎向农耕的过度,期间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作为神农氏的小女儿,目睹父辈的艰苦奋斗,应也是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精卫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品格更伟大。大自然的强大与生命的脆弱,人类面对自然灾害不屈的抗争精神和生命的短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卫填海,和女娲补天一样,是又一个华夏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典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