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啥有救国宰相之称(一代忠臣却因谋逆罪被诛杀)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个朝堂,拥有一个忠臣,是当权者的幸运,也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幸运。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此之前,中国经历过多次分割、统一,经历了许多或衰败或昌盛的王朝。

自从秦建立了封建帝制,中国就产生了严密的等级,有人为了权力和金钱,成为佞臣,也有人自始至终只关心天下百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名臣于谦的诗句。

于谦在历史上做了许多实事,最后却因为谋逆罪被诛杀,人们在抄家时发现了一间密室,打开密室后,皇帝便后悔了。

于谦为啥有救国宰相之称(一代忠臣却因谋逆罪被诛杀)(1)

一代名臣

公元1457年,这是注定会被记载到史记中的一年。这一年明代宗病重,朱祁镇趁此机会,在石亨、曹吉祥以及徐有贞的帮助之下复位,而那时的民族英雄于谦则被安上了谋逆之罪的罪名,予以处死。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宗冤案。

于谦从小就聪慧,他小小年纪就有着远大的志向,元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直是于谦的榜样,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对黎民百姓有用的人。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于谦自小就发奋图强,他原本就是个聪慧之人,加上努力,文韬武略均学得十分精妙。

永乐十九年,他决定参加科举考试。那时官场上为了名利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事情十分常见,不少官员都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那时收受贿赂的事层出不穷。前朝人员可以通过贿赂让自己在官位之上节节高升,这种现象是帝王无法避免的。

于谦为啥有救国宰相之称(一代忠臣却因谋逆罪被诛杀)(2)

朱祁镇

每到科举之年,主考官总能受到来自学子的贿赂,但于谦从不肯巴结主考官。从于谦流传于世的诗文之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才学,以他的才学,原本是可以成为状元的,但由于不愿意巴结考官,他差点名落孙山,只考了三甲九十二名。

这样的名次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无法引起注意,帝王甚至不知道于谦的存在。可丑小鸭即使是进了鸭群被肆意嘲笑,它最终也依然会长成高贵的白天鹅。宣德初年,于谦也迎来了蜕变的时机。

他得到机会跟随明宣帝南征,这趟旅程中他的正直与不畏权势被帝王看到,回到京城他便被提升了。于谦是一个真正为民着想的官员。为了体察民情,他多次微服出巡,在巡察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

于谦为啥有救国宰相之称(一代忠臣却因谋逆罪被诛杀)(3)

为了让天下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得罪不少权贵,惩办了许多贪官污吏,这也是为何他后来被陷害却无人为他说话。

明朝军队在土木堡大败之后,明英宗被俘,整个朝堂人心惶惶,终日不得安宁,大家都怕瓦刺继续打到京城。死亡的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他们怕死,也怕敌军入侵之后再也没有富贵的日子可过,纷纷想要迁都。

于谦为啥有救国宰相之称(一代忠臣却因谋逆罪被诛杀)(4)

土木堡之变

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给出了补救方案,救明朝于水火之中。于谦对明朝做了很大的贡献,也确实得罪了很多人。人们在风平浪静时,往往会遗忘是谁让他们拥有风平浪静的日子。

在安定的生活下,于谦的贡献早已被人抛掷脑后,人们只能记住他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石亨等人提议朱祁镇斩杀于谦时,朝野上下没有一个人为于谦说话,也没有一个人为于谦伸冤,一个忠良之臣,若是为国捐躯,死不足惜,可他偏偏被冠上“谋逆”的帽子,含冤而去。

于谦为官多年,却始终生活贫寒,人们总以为他是为了名声做出的假象。土木堡之战之后,于谦时常住在值班的地方,明代宗为了让他生活得好一些,常常赏赐他各种东西。

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明代宗实在是太过于宠爱于谦,可帝王知道于谦是忠良之臣,也知道他两袖清风,在明代宗看来,他赏赐下的所有东西,于谦都值得。

于谦为啥有救国宰相之称(一代忠臣却因谋逆罪被诛杀)(5)

含冤而死

于谦被陷害后,明英宗下令抄家,人们找遍了他的家中也找不到丝毫财物,他们认为于谦定然是把财物藏起来了。后来,人们找到一间被锁的严严实实的屋子,便以为里面是钱财,却没想到打开后发现里面都是明代宗赏赐的物品。

宝剑、玉器、蟒袍,一件件赏赐从屋子里得见天日,这些赏赐让人们想起了于谦为国家做的贡献,每一件物品都是于谦曾经鞠躬尽瘁的证物,直到此时,人们才相信,于谦是真的两袖清风。

那些赏赐之物让在场的人明白,于谦此人不可能是个谋逆之臣,明英宗知道后,也后悔不已,认为自己错杀了一个忠臣。弘治年间,于谦被追封,民间百姓也都记得他,都将他看作英雄,他的冤屈终究被洗刷干净。

于谦在明代宗在时,手中权力极大,这对于明英宗来说是一个威胁。凡是帝王,总归希望权力在自己手中紧握。他被陷害时,明英宗很大可能是知道那是陷害的,但为了让权力回到自己手中,明英宗最终还是将于谦斩杀。

于谦死时年仅59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他从未为自己谋求过利益,始终将国家和百姓放在首位。

于谦为啥有救国宰相之称(一代忠臣却因谋逆罪被诛杀)(6)

铭记忠臣

作为一个有着状元之才的人,他怎会不知道自己太过特立独行会引来旁人的不喜?但他依然没有想过随波逐流。

也许他曾经想过妥协于当时的权贵,但当他看到受苦受难的百姓,这种想法便再也没有。等到他大权在握时,他可以不再受制于权贵了,可以更好地为百姓谋福,那时的他,必然是幸福的。

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在朝为官都需要步步为营,小心翼翼。伴君如伴虎,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成为阶下囚。哪怕是忠臣,深受皇帝宠信,却也抵不过奸臣当道。于谦大概也知道一旦自己失势,他将会成为众矢之的,可他依然无所畏惧。

他的死是壮烈的,也是不清白的。他从未做过不利于国家百姓的事,最后却落得谋逆的下场,清白了一生,到死却没有做到“只留清白在人间”。好在他的冤屈最终被洗刷了。

于谦为啥有救国宰相之称(一代忠臣却因谋逆罪被诛杀)(7)

古时的帝王总是如此。他们只因为一些只会动嘴的人的闲言碎语,就可以将自己的忠臣抹杀,被权力蒙蔽的内心从不会想到自己杀掉的那人曾经为自己的国家做了多大的贡献。

等到几十年后,后人又将那人的冤屈洗刷干净,又为他们追封,给他们谥号,可这些死后的名声也只是给天下之人看罢了。冤屈依然存在,死时的不公依然存在。但帝王在多年后给一个追封,似乎就粉饰了太平,谁也不记得帝王犯下的这个过错。

历史上像于谦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含冤而死,如果没有冤屈,他们的生命会更长,他们的贡献会更多。我们无法改变历史,无法改变他们已经被冤死的事实,只能在千百年后的如今,对着史册说一句铭记他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