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四种进针手法有哪些(10种临床常用的运针手法)

针刺的运针操作包括多种内容,但常常是综合使用,从进针、探寻针感(寻气) 、施用补或泻手法到退针,都有不同的操作手法,主要的有如下10种。

即将针从浅层刺入深层(包括穿皮,探找针感和施用补泻手法)。

操作时可缓慢捻进或迅速垂直刺入,主要根据病情和刺入部位而定 。

即针刺得气以后,将针体留置于穴内一定时间。

留针在临床上有三种意义。

一是候气,针感不明显时,精留针等候气至。

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素问•离合真邪论》

二是保持针感,使气血调和,特别对发作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心绞痛等,有增强解痉镇痛的作用。

三是留针期间,根据病情需要再给于适量的剌激,以增强疗效。

临床根据留针期间是否间歇行针,可分为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

即将针来回捻转。

捻转是进针或退针常用的操作手法,同时也是催气和施用补泻的手法。

一般来说,抢针角度不宜过大,且应往返回旋,以免引起滞针和疼痛

常用的四种进针手法有哪些(10种临床常用的运针手法)(1)

即将针快速上下提插,以增强剌激的操作方法。

主要用于催气、行气,也称“雀啄术”。一般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剌激量就小。

采用这种手法时,要注意病人反应以免因剌激过强而引起晕针。

同时,还要注意剌入部位,如针刺部位内有脏器时,不应捣刺(如期门、哑门等穴),以防刺伤脏器,引起医疗事故。

分布在体表器官周围的穴位(如睛明、球后穴等),以及表面的穴位(如百会、印堂等穴),均不宜用捣法,防止刺人过深,损伤器官,或刺入骨膜,增加病人痛苦。

进针后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提锚,如手颤般震动针体。

催气、行气的辅助手法。也称“震颤术”。

即单向搓转针柄,使肌纤维适度缠绕针体,利用其牵拉作用以激发经气,加强针感与补泻作用的手法。

该法有守气、催气、行气的作用。

临床应用注意搓针用力不可太过,否则易引起滞针而疼痛麻胀。

出针必须先使针体回转,待针下松动后再出针。

即用于持针、搓捻针柄,搓捻后立即放手离开针柄,一搓(捻)一放或三搓(捻)一放,如飞鸟展翅状的辅助手法。

主要用于催气、行气。

即用拇指指腹轻压针柄顶端,以中指指甲沿针柄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

《素问•离合正邪论》有“抓而下之”之法,姚止庵注云:“抓 ,以爪甲刮针也” 。

这种运针法剌激较轻,可作为留针期间增强针感的辅助手法,也可作为补或平补手法的操作,适用于对针刺敏感的病人。

即用手指轻轻弹动针柄或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此法多在进针有针感后或在留针期间使用。

《素问•离告真邪论》有“弹而努之”之法,其后《针灸问对》亦说”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

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退

指术后将针退出穴位的方法。

出针贵缓,太急伤气。

——《金针赋》

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

——《针灸大成》

也就是说,退针不能一拔而去,宜将针缓慢捻转上提,待针尖至皮下后,稍作停留(防止骤然急拔引起病人恐惧或针口出血),然后将针退出,随即用消毒棉枝按压针孔,并稍加揉按,以防出血并消除针孔不通感。

常用的四种进针手法有哪些(10种临床常用的运针手法)(2)

版权声明:本帖中图文等内容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