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

我的从艺录

作者:孔繁明

1968年2月,我出生在扬州宝应县小官庄镇沙河村。虽时逢“文革”初期,但文化在我们村里并没有被 “大革命”,有文化的人仍旧得到村民的普遍尊重,学历高的年轻人不是做了大队和小队的干部,就是当了村小的老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城里来的年轻人中,文化水平高一些的也做了村小的老师,没有一个人被安排去做农活。在别的村子里参加宣教工作的姑姑请县城下放劳动的一位画家画了几幅画,在村里做支书的父亲就把这些画挂在了家里堂屋的房樑上,来过我家的人都说这些画画得好,幼小的我也常常去看那些画,喜欢!十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些画在白纸上的松树、仙鹤、荷花叫国画。我大学毕业后才从姑姑那里知道县城的那位画家叫王石秋。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4)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5)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6)

我6岁的时候到本村的小学校直接上小学,报名的时候还没有置办好书包。老师教写的第一句文字是“毛主席万岁!”。学校里几乎不上美术课,即便上,也是语文老师教我们写几个美术字。其实我们是希望能学习画画的,但老师不教,所以我没有画过像现在孩子一样的儿童画,小学美术课上唯一的一次画画是因为语文老师有事,别的班的老师给我们代了一课,那节课上他在黑板上画了一辆吉普车,让我们照着画。

小学时因为写出的一个近义词与其他的同学不同,得到了语文老师的大力表扬,这使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初中一年级是在邻村的初中上的,在一节生物课上我照着教科书上的插图,画了一幅老虎,被老师发现了,他夸我画得好,这次表扬使我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是我的姑父。后来,我便迷上了画画,照着小人书上的画用铅笔或圆珠笔临摹。喜欢画古装美女,画好了贴在家里的墙上,家里来了客人便会问这些画是画的吗?是谁画的?总要把我夸上一番!后来又开始用毛笔画电影杂志上的美女,画好了贴在家后面河堤的大树上,给路人看。

初中二年级时,我转学到镇中学,与在供销社工作的舅舅和在乡政府工作的父亲住在一起。那时我在外婆家读到了舅舅订的《名作欣赏》和《人民文学》,在姑父家读到了《上海文学》和《青春》,有一期的《青春》上印着上海画家邱瑞敏的油画,是一位拉小提琴的女孩,一直觉得那个女孩很美,明白了有一种美叫气质美,高中时我曾经用水粉临摹过这幅画,直到写这篇文章时我才在网上查到这幅画,知道它叫《烛光曲》。在乡政府,每天都有人往父亲的宿舍里送报纸,那时的报纸副刊不像现在这样不是励志感悟就是风淡云轻,那时可以在报纸的副刊上读到称得上文学作品的东西。我还喜欢把报纸上的画剪下来贴在一个本子上,虽然是黑白的,也如获珍宝,《新华日报》上刊载的冯健亲画的穿旗袍弹琵琶的女人让我觉得非常优雅美丽。

镇上有一个小邮局,那里有一些杂志出售,我喜欢到邮局去看书的封面和封底,那上面有美女和名画。买过一、两本《美术》,有吴冠中的水墨画和罗中立的油画,还有好几页的美国画家怀斯的画。吴冠中的是现代水墨画,罗中立刚刚从超级写实转型出来,他俩的画不符合像我这样乡下初中生的审美口味。最喜欢的是怀斯的那幅《克里斯蒂娜》,当时觉得画上的女子好美,穿裙子的女人真美,虽然仅仅是个背影,也不知道那个女子是患小儿麻痹的残疾人。买了好多本《辽宁青年》,主要是因为它的封底上印着名画,后来几年里,封面与封底上刊载的画是否好看?成了我挑选购买杂志的主要依据。初中时在供销社的文具柜台买到的两本书:《素描技法》(玉如、陈达青编著)和《徐悲鸿一生》(廖静文)对我影响颇大,前者是我学习素描技法的入门书,在这本书上我第一次看到了人体绘画;后者让我走进了一位画家的艺术世界与情感世界,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与艺术观。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7)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8)

初中仍旧没有美术课。班上有一位同学画的雷锋头像贴在学校橱窗里,大家都说他画得很好,黑板报上还有他画的松树。我觉得自己比他画得好,但没有人知道我画得好。这位同学后来做了本地文化部门的领导。

在邮局买了一本《中小学生作文选》,发现世界上还有写得这么好的文章,于是自己学着写。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初中语文老师开始在课堂上读我写的作文,这一读,就一直读到大学。感谢我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老师:王守和、陈寿德、苗秾、陶瑞芝。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9)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0)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1)

1984年9月,我到我们县的乡镇中学氾水高中上学,课余时间我开始把铅画纸打湿了临摹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等名家的国画,贴在自家墙上,又得到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后来又在自家墙上画壁画,将霍贝玛的《乡间小道》和南师大教授杨云龙的水彩画《岳阳楼》画在我家堂屋的墙上。

高一的时候,学校要组建一个兴趣小组,让爱好美术的学生送作品择优录取,结果我没有能够被选入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不过,那个兴趣小组几乎没有活动过。那时我们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大约是百分之十左右,恐怖的是在高考之前还要通过残酷的预考,会有一大半人因为不能通过预考而与高考无缘。那时除了语文,我的其它学科成绩平平,但我上大学的信念是坚定的。

高二的时候我选择了文科的学习,班上的陈志刚同学和我一样爱好美术,他已经能临摹像样的素描人像了。高二下学期我在学校橱窗里看到南通师专的招生简章,知道了学美术还可以上大学,于是决定通过美术这条路上大学,同时不放松文化课的学习,利用别人闲聊和娱乐的时间练习绘画,两条腿走路,作两手准备。这个想法得到了家里人和班主任老师的认可。高二下学期,我开始和陈志刚同学一起进行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因为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我们只有依靠自学了。为了安静地画画,我和一个同学一起在校外合租了一间房子,春天一到,屋外油菜花和麦子的清香让我们陶醉。我在氾水镇上的新华书店里又买到了一本色彩静物技法书,32开本,薄薄的一册,这几本技法书被我们不知翻看了多少遍,以求能更好地理解运用。有时候,星期天我会到志刚家去写生色彩,他家里人的善良与纯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印象,志刚兄也是我艺术道路上结交的好朋友。

订阅过《中国美术报》和《诗书画》,感觉前者是美术理论家们的乐园,后者是几个文人的乐园,不是我这样的高中生的乐园,订了一年便不订了,后来这两份报纸都相继停刊。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2)

曾经慕名,言辞恳切地写了一封信给县城的一位美术老师,希望得到他的指导,但没有结果,于是作罢。高三时,我写了一封信给时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的著名油画家张华清先生,想了解报考南艺的有关情况,不多日就收到了张先生的亲笔回信,随信还给我寄来了南艺的招生简章,张先生告诉我,考试期间他要到日本去讲学,建议我报考他们学校的大专班。虽然我后来并没有去报考南京艺术学院,但张先生给我的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那个信封是他用一个旧信封改制的。想不到多年以后,我会应邀站在南艺的讲坛上面对南艺的师生发言。学画的那段时间里,只要听说附近有画画好的人我总要想办法前去拜访求教。在我后来的教师生涯里,凡遇到来向我请教的后学者,我都是有求必应,并且不计报酬,只是希望年轻人能够谦虚好学,勤奋进取。

八十年代,许多大学的美术专业初试要画石膏像,而我们没有石膏像可以用来写生,只好临摹了几张作品,后来在地摊上买到一个小石膏像,于是它成了我们高考前写生的唯一的一个石膏像。

1987年春天,我和志刚一起到扬州去参加南通师专的专业初试,考试地点在扬州师范学院,写生石膏头像,好像是陕北青年。考试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按照技法书上的要领去画。应该说,那时志刚的绘画基本功比我强,但他却因为紧张没有通过。这也是我第一次到扬州,考完试后,我和志刚兄妹一起游览了瘦西湖,由于前途未卜,心底未免有些忧郁,虽然后来我多次游览瘦西湖,但那天瘦西湖的妩媚柳色在我的记忆中是最美的。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3)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4)

初试通过之后是复试,父亲和我一起去的南通,那时的学校招生考虑得真周到,连考生食宿的地点都安排好了。在市委党校遇到一位在那里工作的宝应老乡张爹爹,老人家很热情,还遇到了几名南通的考生,他们是由一位老师送考的,其中有位叫陈艳娟的考生后来成了我的同班同学。那位老师提出让父亲做模特,我和他的学生们再进行一次写生,算是考前强化训练。我发现他们的排线都挺像回事的,而我学习的教材注重的是线面结合。画完后,他们说我画得最像。复试的内容是年轻男子素描写生和色彩静物写生。因为是师范学校,还得口试,口试是由考官提出一个问题,让考生回答,这让学美术的考生们有点犯难,所以那时我在考官面前的侃侃而谈让旁边的那些考生们颇为惊讶。讲完后,考官让我再到校长室去一下,后来听说口试好的同学才需要再和校长面谈,那天我又和校长说了些什么,已经记不得了。在我们毕业后,那位校长好像做到了副部长。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5)

高考预考第一天的下午,父亲给我送来了文化高考通知书,这就意味着我不需要再参加残酷的预考了,并且以我的文化成绩,上大学不出意外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这让还要继续参加预考的同学们很是羡慕,我也一下子感到非常轻松。

1987年夏天,我到县城参加全国高考文化考试,当时考场中连我只有7个人,也就是说当时全县通过美术专业考试的只有7个人。除了我,其余的6个考生都是城里的学生,之前我并没与他们见过面,他们是彼此熟悉的画友,并且都是往届生,都得到了专业美术老师的指导,只有我是应届生,自学美术。

我以文化分数超过我们学校文化录取分数线108分的成绩考取了南通师专。那年,我的一篇作文参加县中学生作文比赛,成绩是全县第三名。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6)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7)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8)

我在南通师专的班级是美术八七(2)班,班主任是顾平老师,任课老师有邵嘉荣、冯则义、吴耀华、吴卫卫、冯力、顾森毅、陶瑞芝等诸位先生。邵嘉荣先生时任美术系主任。顾平老师现在是中国国家画院的专职画家、研究员,05年10月,顾老师在泰州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我们班同学齐聚泰州向老师学习。班上总共有22名学生,来自南通、扬州、苏州,上大学前他们中有人当过兵、有人是工厂里的工人、有人经过商,有人办过美术培训班,和学生一起考到一个班来了。大二的时候,美术班终于升格为美术系,我毕业以后,美术系也不断升级,现在叫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前几年回过一次母校,校貌变化不小,但在我心中那个一条中心大道只要几分钟就可以走到头的南通师专却是永远的记忆,那架春天里便开满鲜花的紫藤是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19)

除了到画室学画,我常去的还有图书馆和学校的阶梯教室。在图书馆,我阅读的书籍很杂,美学、哲学、文学、科学都读了一些。到阶梯教室是去听中文系的大课,主讲人是中文系的老师和中文851的优秀学生,老师有徐应佩、顾启、周建忠等先生,还有一位讲外国文学的王老师,课也讲得很好。当时的周建忠先生还很年轻,思维敏捷,记忆力很好,他是楚辞研究的专家,能将很学术的东西讲得很有趣,后来他做到南通大学副校长应该是靠的才华与能力。学生主讲人则有施萍、杜晓勤等同学,这些学生中有好几位后来都成为了学有专攻的博士,任职于高校。

1987年底,学校组织我们坐江轮到上海展览馆参观 “首届中国油画展”,现在记得的作品有靳尚谊的《医生》、徐芒耀的《我的梦》、杨飞云的《北方姑娘》,还有罗中立画的老人和潘鸿海的风景。

1988年8月5日,我的一篇国际时评《以读攻毒》用繁耘的笔名发表于《杂文报》,得稿费30元。这是我第一次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文学作品,杂文从此成为了我主要的创作体裁。

1989年,在学校的征文活动中,我的一篇游记散文获得了唯一的一等奖,奖品是一本影集。影集还在,而给我把影集送到班上来的那位学生会主席却不在了。天妒英才!

1988年4月和1989年5月,学校先后组织我们到甪直、周庄、连云港、青岛等地旅行写生。那时的苏州古镇还是个安静的所在,连云港的墟沟则完全是个农村,八带鱼只卖3元一斤。

大学二年,与我作伴的有老师和同学,还有艺术与纯真唯美的青春梦想。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0)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1)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2)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3)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4)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5)

1989年8月我被分配到宝应县望直港职业中学任教美术,当时从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美术老师,全县连我只有两人。那所学校有三个幼师班,美术是她们的专业课。教的第一届幼师班的多数学生年龄都比我大,她们来自于全县的各幼儿园,是来代培的。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一名教师,我的教学思维是自由的,工作也应该算敬业。走上讲台至今,我的学生早已超过了三千,但我记得最清楚的还是我教过的那几届幼师班的学生。

教学、读书、写作、画画是我在这段时间的主要活动,曾经用了一个暑假认真研读司汤达的《红与黑》。那是一段让我欢喜让我忧的青春时光,也是一段值得我珍藏的时光。还好,我的人生信念与艺术理想并没有在这个闭塞的小镇消失泯灭。

1992年,《世情大观园——港台流行歌曲说略》发表于《美与时代》,这应该算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艺术评论。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6)

我在不足10平方的单身宿舍和简陋的办公室里画画,画学生、画宿舍门口的那面墙、画校园里不知名的小花。在乡下工作的4年时间里主要是教学生画画,自己画的画不多,技法和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那时画的一张《粉红色的背影》在今天看来仍旧是我满意的一幅作品,虽然后来我并没有延续这幅画的风格。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源于一个女孩的背影,那时流行穿一种叫蝙蝠衫的上装,而我一直喜欢长发飘飘、天生丽质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是我人物画的主要类型。

那段时间里为了挣点外块,我也在三合板上画过几幅迎客松之类的风景画。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而我不顾炎热,在马路边的围墙上画了三幅宣传画。现在想来,一个人为蝇头小利而浪费自己的时间是不值得的。所以,我现在会断然拒绝商品画的订制,只画我想画的画。

1993年8月,我被借调到县教育局办的一家塑料包装厂搞了一学期的包装设计,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轻松自由的一段时间,但在艺术创作上也一无所获。

1994年2月,我被调入县城的一所小学,至今,在这所小学做了近23年的小学美术教师。一直延续着我教学、画画、写作的平常生活,依旧把听我喜欢的音乐和到大自然中看风景当着我的休闲。

1994年,我开始订阅《美术报》,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在网络普及之前,它几乎是我了解美术信息的唯一窗口。

1996年,我的油画《追忆似水年华》参加县里的画展,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画展。我的国画作品《山水》发表于《宝应报》,这也是我的画作第一次发表。我喜欢将自己的作品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

1999年,我通过了全国成人高考,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油画,老师有钱锋、张五力、盛梅冰诸位先生。

2001年10月,我们一家三口去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看 “俄罗斯绘画艺术三百年—叶捷卡琳堡艺术博物馆藏品展”,欣赏到了列宾、希施金、列维坦等一批19世纪大师的杰作。尤其是克拉姆斯科依的《妇女肖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它相对,我感受到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围。

自此以后,我们一家三口几乎每年都要出去旅游和看画展。

2004年1月,我在宝应县博物馆举办了“心中的风景——孔繁明绘画作品展”,这也是我的首次个人绘画作品展。

2004年2月22日,油画作品《走过冬季》发表于《扬州晚报》

2005年1月15日,我带着9岁的女儿乘车近5小时,到上海美术馆欣赏“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7)

2006年7月15日,油画作品《渡口》发表于《美术报》

2007年1月26日,我的名字出现在新浪网的首页,有一位学校里的同事看到后打电话问我:新浪网上的孔繁明是不是你?我说:是的,就是我。我先后在新浪网和雅昌艺术网注册了自己的博客,感谢新浪和雅昌的编辑把我的文章推荐给广大网友。网络一天天在改变着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许多方面都受其影响。我的艺术创作也因互联网得益匪浅,对我而言,它提供的是一个很好的了解世界的平台,否则,对像我这样一个久居县城的人来说,因为专业视野的狭小,文艺评论的写作几乎是不可能达到一定高度的。

2008年8月17日,赴上海美术馆欣赏了“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

诸如此类重要的展览不但使我见识了真正优秀的绘画作品是什么样的,而且让我感受到作品背后那些杰出画家面对艺术的虔诚与执著。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8)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29)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0)

2006年我的论文《化解职业伤害,促进教育和谐发展》获2006省“教海探航·广菱杯”征文三等奖,并应邀参加了相关的颁奖活动。在这之前,我写作的主要是文学作品。2008年,我在《美术报》上看到一个“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高层论坛面向全国征稿的启示,便写了一篇论文投稿,结果我的论文《中国写实画派与女性美的表现》入选了,不但收入了一笔1000元的稿费,还被邀请到南京参加相关活动。那一年,我虚岁41。我在画展开幕式上看到了张华清先生,很想当面告诉他:我们20年前通过信。并向他道声感谢!可惜开幕式后便没有能再遇见他。2009年,我的论文再次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高层论坛。两次到南京参加高层论坛的相关活动,让我遇到了好多位国内优秀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其中有我大学时代便敬仰的靳尚谊先生。从此以后,美术评论成为了我写作的主要方向。

2008年12月,我的个人散文、杂文集《老歌情怀》出版。

2009年1月21日,县电视台播出了介绍我的专题片《坚守》。和两位记者朋友在一起拍摄专题片的那两天虽然是冬天,但是天气晴好阳光明媚,他们陪我一起重新走过了那些在我生命历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使我的心中充满了暖意。

2010年8月,我辞去了学校的备课组长一职,也告别了一地鸡毛的工作状态。我想让我的工作更接近教育的本真,而远离各种各样的没有什么价值的形式和世俗的荣誉。作为一名教师,我想将来有机会我会写一部学科教学类的专著,如果有兴趣有空闲,可以为孩子们写一些儿童读物。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1)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2)

2011年12月,湖北的《江河文学》在头条发表了我的中篇小说《慢慢的看你变老》,这是我迄今为止发表的最长的文字,也是寄托我情感与思想最多的一篇文章。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3)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4)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5)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6)

2014年,我的文章“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理念多元更新后的价值追求——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为例”人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当代美术创作论坛”,后又发表于《美术报》,并因此获得“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当初学画时,我不会想到我能与全国美展有什么关系,也不会想到我第一次到中国美术馆是应全国美展组委会的邀请参加美展的学术论坛。在我发言前,论坛主持人《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先生介绍我的工作单位某小学后,又加了一句:我不知道这个信息是否准确?晚上吃饭时,全国美展的一位评委问我为何到现在还在一个小学工作?我还没有作答,中国美协研究部吴主任插话说:我们只看文章的质量!这些年来我的文章多次入选面向海内外征稿的学术论坛,也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媒体,一路走来,要感谢许多的师长朋友,这些人中,有的人我知道他们的名字,而有的事情我不知道应该感谢谁?比如,那些不为我所知的编辑和评委。他们使我更为相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仍旧有人坚持着公平与公正。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并且将那些推动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力量经我之手再传递给别人。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7)

2015年4月,我在扬州市美术馆举办了我的第二次个人画展,展出了我的40幅绘画精品。在将近30年的绘画创作活动中,我还算满意的画作只有100多幅,这实在是为数不多。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8)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39)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40)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41)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42)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43)

回顾我的从艺历程,无论是写作还是绘画,作品数量还是太少,用来创作和读书的时间也太少,那么多的时间因为懈怠和俗务而耽误,确实是有些辜负了自己的才情。我相信自己若能更为潜心于艺术,定能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来。还好,当我置身于天地风景中,我还能感受到造物之美,还有强烈的创作冲动!还好,我的画笔和文笔指向的那个世界依旧博大神奇!还好,我尚未认为自己的创作是一种打发时间的自娱自乐!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44)

演艺生涯的起点(我的从艺录)(45)

我不是一个专职的艺术家,我只是在业余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但我一直把专业的艺术精神贯注于我的创作之中。有人也许会问我:你为什么要写作与画画?其实,这对艺术家而言,是一个很无聊的话题。甚至会有人关心我一篇文章的稿费和一年卖画的收入,这就更不着调了。我只想说一点点:我乐于用艺术这种形式呈现我心中感受到的美好!我需要通过创作表达思想、寄托情感,我从不讳言我笔下文字所要的社会担当!我的人生因为艺术而不至于平庸乏味,也让这个世界通过我的作品感受到我的存在和与众不同。

2012年3月初稿,修改于2017年2月

孔繁明,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