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

苍翠欲滴 涤清烦虑

——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言外之意

作者:洞若(鄢文龙)

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1)

有的人,看山是山;

有的人,看山不是山;

有的人,看山还是山。

王维的《山中》,有溪,有石,有叶,有天有路,更有青色潮湿的雾气。湿了人衣,泄露天机。

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2)

荆溪,有作“蓝溪”,亦作“蓝天”,也作“溪清”,从诗的前后语境,我更愿意理解为“溪清”。

记得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诗,指的就是这首《山中》。

其实,“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写的不仅仅是深山中绿树荫浓,翠色欲滴。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3)

乍一看,这确实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画出的是一幅清奇冷艳的画儿,但仔细把玩“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一句,却再也无法在画面上直接表现出来。

这,正道出: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

而那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的,恰恰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髓。

王维的静远空灵,正是植根于这样一个活跃的、生动而有韵律的心灵。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使我们想起张旭的《山中留客》,想起其“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那摇曳多姿,唱叹之情,难以忘怀,而王维诗句,则更显空灵超妙,神韵独绝。

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4)

张旭似乎在实写云雾沾湿衣服,王维却是在虚写,将不可能发生的事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那强烈,那鲜明,那深刻,只在诗人心里,只在景中,只在印象。

在诗中,翠绿是主色,白石与稀落的红叶虽是配角,却使翠色更加鲜明,更见浓度。

那翠绿,在空中弥漫浸润,早已把游人的衣服湿润。

这秋山尽管红叶稀疏,但依然松柏苍翠,空气湿润,简直就是一个翠绿而空闬的世界,湿润的空气也仿佛早已绿化了。人行空翠之中,身心尽染,依稀感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

这种似幻似真的感觉,奇妙无穷。

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5)

实际上,翠是一种视觉官能感受,湿是一种触觉,王维却出色地完成了从视觉到触觉的移位,在移位的瞬间产生幻觉化,简直绿得能滴下水来。于是视觉便错觉化,形成为触觉,出现了一种经过移位的超常审美感觉。

我们所感觉到的是山光与人的相亲,这种看似没有生命的美,就在移位间,早已生命化了。这种意境,绘画是无法表达的。而王维这种空静之境,正是吸收禅家涤清烦虑、自悟性空之所的产物,更是他追求真淳高洁的审美理想,他早已把这种理想融合在高度提纯的自然美之中。

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6)

我们从王维的《山中》,读出的是天趣。

其实,陈叔宝的“午醉醒未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何尝不是?

其实,王安石的“想看不忍发,惨澹暮潮平。欲别更携手,月明洲渚生。”何尝出右?

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7)

空翠一滴,滴湿人衣,哪怕山路元无雨。

纵山路无雨,翠湿人衣,一荡一涤清烦虑。

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8)

2022.8.9于天沐温泉谷

作者介绍:

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的格律(苍翠欲滴涤清烦虑)(9)

洞若,原名鄢文龙。教授,作家,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曾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

出版散文集《月在波心》《月在波心》、传记《周德清评传》《晚唐巨擘郑鹧鸪》《姚勉评传》、文学评论《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等著作18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