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助脱贫(巫山如何靠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今(21)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巫山专场,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巫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曹邦兴,重庆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何浩,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贫困户代表刘敬春回答了记者提问。

突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助脱贫(巫山如何靠发展产业脱贫致富)(1)

新闻发布会现场 邹乐 摄

中华工商时报:巫山县是如何通过发展产业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

突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助脱贫(巫山如何靠发展产业脱贫致富)(2)

曹邦兴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曹邦兴:①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巫山是大山区,海拔从100多米到2000多米,根据这种地理特征,大力发展“1 3 2”主导产业,在海拔500米以下低山带发展柑橘18万亩,175米—1000米中低山带发展脆李28万亩,800米以上中高山带发展核桃15万亩,1000米以上高山带发展中药材20万亩、烤烟4.6万亩。目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农村居民人均接近1.8亩。产业效益大幅提升,比如巫山脆李,这几年大力种植和推广,亩产收益可达1.5万元左右。

②结合巫山的实际,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引领百姓致富。巫山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这几年已创建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所以巫山持续围绕小三峡、小小三峡、巫峡、神女峰、当阳大峡谷这些经典景区来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鼓励老百姓围绕旅游服务,办农家乐,销售农产品,发展了12处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县通过乡村旅游的方式,带动3000多户贫困群众参与其中。

③培育多样的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比如这几年发展的农村电商,还有农村发展的光伏,去带动一部分群众。发展电商能够把它的产品很好的卖出去,同时有的没有产品的就可以做电商,帮助在流通环节中获取一些利润。

城乡统筹发展网:巫山的脱贫攻坚应该是力度大、效果好,特别是产业的发展很有特色。巫山在应对天灾和产品过剩上,有哪些措施?

曹邦兴:应对天灾这块,我们有几个措施。首先加强巡逻预警做到科学调度。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前预报灾害天气。第二是加强应急处置和应急值班,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第三是加强灾后复建和救助工作,做到我们群众当中的“两不愁三保障”不受影响。第四是加强后续帮扶。帮助群众增加就业,注重商业保险,让老百姓基本收入能保障,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另外增加受灾劳动力的就业,包括返岗的、因灾受影响的,安排县内的公益岗位和推荐到巫山县内县外的劳务需求。

对于产品过剩的问题,有几个方面措施,首先拓展销售渠道,尽量的先销出去。比如销售扶贫,通过借助三峡集团,中央定点帮扶,借助烟台市对口帮扶我们,今天为止销售了近7000万扶贫消费产品。第二是拓展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比如脆李销售期间,我们组织10多位县领导分别带队,在产品主销市场进行营销,效果不错,为以后做了铺垫。

其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农产品销售起很大作用。去年仅脆李一种产品的销售,电子商务达到2个多亿,占整个销售的25%左右。

三是大力发展仓储物流。推动仓储物流,一方面如果当有买的时候,能够快速的运出去,减少滞留环节。另一方面如何天气不好,能够让它在巫山县暂时的仓储起来,让它存储时间更长。

四是实现接二连三的深加工方面的工作。比如,今年跟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分校,还有一些其他的高校院士,江苏大学开发了一系列的深加工产品,比如脆李酒,脆李做的小烧酒、白兰地、果酒等。

最后是兜底的商业保险。万一出现天灾,通过商业保险,能让老百姓的最低收入得到保障。

新华社:李书记提到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春奎:主要从五个方面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①建强“指挥部”。书记、县长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下设若干个攻坚组,在乡镇层面每个乡镇都成立了指挥部,原则上县领导担任指挥长,然后从县级机关选拔干部到乡镇党指挥长,形成了坚强有力、高效运转的“指挥部 战区制 包干制”指挥责任体系。

②架起“连心桥”。选派26名央企和市级单位干部,县里面选派了389名县级单位干部到贫困村驻村,选派496名乡镇干部到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因为非贫困村也有贫困户,这些驻村工作队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与广大群众合力战贫困、携手奔小康,架起来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③选好“领头雁”。配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扎实开展支部书记轮训,特别是配齐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抓好村党支部书记的轮训,不断增强基层党支部书记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能力,这几年也涌现出了一批大批的基层好干部,脱贫攻坚的先进个人,包括我们今年推荐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干部毛相林。

④评选“星级村”。累计评选“脱贫攻坚、基层党建”星级村70个,通过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打造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

⑤选出“好干部”。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选拔、识别、锻炼干部的主战场,这几年我们累计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重用干部209人,在职务晋升中同等条件下也关爱我们的脱贫干部,这几年职级晋升387人。

视界网:刚才书记提到巫山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得到烟台市、长江三峡集团的大力支持,请简单介绍一下?

曹邦兴:①资金援助多。这些年两个帮扶单位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和企业运营的资金的支持。比如烟台市今年援助资金达到4384万,三峡集团援助的资金今年达到1亿。

②消费扶贫效果好。中央定点帮扶和烟台对巫山的农副产品都纳入了自己的扶贫消费的范围,今年总的扶贫消费这块,到现在接近6千万。

③人才交流受益很多,特别是烟台市,它属于沿海发达的城市,它的大学也很多,一方面它把它属地的一些大学资源,帮我们开发研发我们的农产品,比如说我们说的脆李酒还有果蔬,借助它的高效院所资源帮我们开发农产品。另外他们的教师队伍,包括医生,也派驻到巫山进行挂职帮扶。还组织巫山的干部群众,到烟台一些院所和当地进行培训。

④劳务协作这方面拓展较快。特别是烟台这块,它的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去年巫山机场开通以后,在他们支持下开通巫山到烟台航线,两地的飞行时间缩短到两小时左右。过去我们一年只有几十个人到烟台务工,今年超过500多人。

⑤通过搭桥招商,产业的合作前景很广。比如巫山的光伏产业,大概接近有19万千瓦装机去年已并网发电,现在有5万千瓦的风能正在建设中。同时还通过长江环保集团,推动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通过烟台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引进烟台的龙口粉丝,在巫山落地,投资5000万,每年产值接近8千万,也带动了300多个当地人员就业,其中接近100人是贫困户。

新华网:扶贫要扶智,请问市委宣传部扶贫集团在精神扶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现在成效如何?

突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助脱贫(巫山如何靠发展产业脱贫致富)(3)

何浩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何浩:这些年我们充分发挥自自己的优势,坚持扶贫和扶志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尽职履责,全力攻坚,推动对口帮扶工作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对口帮扶规划实施项目144个,投入资金10.482亿元,已启动建设144个,完成141个,项目完工率97.91%,投资完成率94.45%。

取得这些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①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帮扶合力。2017年7月以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张鸣同志先后12次,深入巫山县及双龙镇开展“挂牌督战“、定点攻坚工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薛竹任双龙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指导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宣传部派出1名副部长常驻双龙镇担任驻乡工作队队长,专职抓脱贫攻坚工作;各成员单位班子成员深入巫山县双龙镇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140余次;落实“尽锐出战“要求,市级相关部门派出驻乡工作队员5人、驻村第一书记10人,全面充实帮扶力量。

②舆论引导,营造想脱贫的氛围。在新媒体平台设置宣传,围绕巫山的特色资源,建立起乡村旅游采访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采访线,天坑村脱贫攻坚采访线,其中绝壁上的天路点击量超过1.5亿。

③激发内生动力,培养要脱贫的自觉。推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严克美,积极向中宣部推荐毛相林为时代楷模,开展文化进万家的活动200多场,讲好脱贫故事,树立脱贫榜样,用身边人身边事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正确导向。

④增强脱贫本底,坚定脱贫的信心。开展线上线下实用技术培训600多次,建立梦想档案,给予物质帮扶,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开拓视野,树立远大志向。组织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让他们不但有脱贫的愿望更有致富的能力。

双龙镇作为我们定点的深度贫困乡镇,目前,1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贫困户1788户6617人实现脱贫,深度贫困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工人日报:请问刘敬春先生,最近几年,您的葡萄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自力更生、带头致富的故事吗?

突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助脱贫(巫山如何靠发展产业脱贫致富)(4)

刘敬春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刘敬春:大家好,我是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刘敬春,2014年因病评为贫困户,2017年实现脱贫,2018成为安静村致富带头人。

记得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差、兄弟姐妹多,我勉强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去外地打工,也是干的都是脏活累活,也没挣到多少钱。

2010年2月,我大儿子出生,孩子患有严重先天性唇腭裂,2011年初,我本人被检查出因患腰椎结核导致的椎体骨质破坏病,必须住院治疗。半年里,我们父子俩手术治疗,欠债20多万元。

戴着“贫困户”帽子让我心里很憋屈,一直苦苦寻思脱贫方法。2015年开始,我就享受到了低保、生态搬迁补偿、小额信贷等政策,驻村干部隔三差五到家讲政策、拉家常,带我到县城听脱贫攻坚汇报演讲,参加扶贫日活动。2017年初,在镇村干部和亲戚朋友的帮助支持下,筹集资金接手了白坪村一个100多亩的葡萄园。

为了节省工钱,也实在请不起工人,园里的活儿,我们夫妻俩全部自己来。除草、整地、起垄、补苗……两万株葡萄一窝一窝培土、施肥、剪枝……东倒西歪的水泥桩一根一根重新栽正栽稳,原来的钢丝绳只拉了一根,不够,增加了两根。半死不活的葡萄园活过来了。丰收时,政府和工作队通过网络营销,朋友圈代销,水果商直销等方式帮我销售,解决了销售后顾之忧。

我的葡萄是紫色的,晶莹透亮,所以取名为“紫珍珠葡萄园”。每年从栽种管护到葡萄采收等各项工序下来,我请了2个民工帮忙,最忙的时候需要10多个工人,其中有6个贫困户,他们每年可以在我这儿挣6000多元。

如今,我又发展了一个300亩的柑橘园,办起水果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未来,我还想带领大家搞种植,当股东,共同发家致富,希望他们也能成为致富带头人。

来源:重庆发布 人民网重庆频道

记者:胡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