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临死前为什么说既生瑜何生亮(真实的周瑜既生瑜)

罗贯中以其个人爱憎、写作意识与世俗见解,在《三国演义》中刻画出众多鲜明且独具性格的人物,如周瑜临终前绝望之呼喊“既生瑜,何生亮!”便丰满了其独特之形象。

然而,从苏轼词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难看出苏轼对周瑜的推崇,与《三国演义》塑造出的周瑜形象相去甚远。

众所周知,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纲领,大多依附《三国志》,但两者仍有少数不同或未尽相合之处。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什么样的?

玲珑以为,当以《三国志》为本,来窥探史传中周瑜的真实样貌,方能了解《三国演义》中衍生的周瑜形象,以及两者的转变脉络。

对曹操的态度

在正史《三国志》里,赤壁之战前,周瑜一开始即主张奋力抗战,他认为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而孙权得到臣下的爱戴,“兼仗父兄之烈”;况且江东乃千里之地,兵精而粮足,此机会正可以剿除曹操,绝对不能轻言投降。

周瑜临死前为什么说既生瑜何生亮(真实的周瑜既生瑜)(1)

周瑜剧照

倒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周瑜本来的立场乃是降多于战。经过诸葛亮说出曹操此次南行,只为大乔与小乔而来,这便激起周瑜无限的愤怒,立场从此改为要与曹操一决死战。

这种转变,可能与罗贯中有意托高诸葛亮,加深其话语的力量与效果有关。

火攻战术

赤壁之战时,若依《三国志》,主张火攻的人是东吴老将黄盖,而周瑜的角色是批准此一行动,而且提供后续抢滩的援军。

但在《三国演义》之中,先是写周瑜病倒,经过诸葛亮的探病后,两人各自书写要用火攻,而后诸葛亮甚至去借东风,这些记叙都无法在《三国志》中找到。

《三国演义》对火攻战术之应用,如此大书特书,漠视了黄盖在真实历史上的优越建言,而且加深了民间之普遍印象——诸葛亮奇谋鬼才,使得诸葛亮得到独一无二的天才军师的殊荣。

周瑜临死前为什么说既生瑜何生亮(真实的周瑜既生瑜)(2)

诸葛亮剧照

对程普的态度

《三国志》叙述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但是“唯与程普不睦”;原因可能是程普是孙坚——孙权父辈——时代的将军。

东吴政权经过孙策而到孙权手上,程普可谓极资深的将领,而赤壁之战时,年轻的周瑜居然受封为大都督,所以程普心中不喜,情有可原。

有关此处,《三国演义》也写程普以为周瑜年少不济事,而轻慢周瑜;想不到周瑜在点将之时显示将才之风,且也不追究托病不出的程普,使得程普当下说道“我如何不服?”所以,程普便亲自向周瑜谢罪、归队。

《三国演义》把这一段安插在赤壁之战发生之际,别有深意。其实是想说明:战前东吴能达成“上下一心”的局面。

周瑜临死前为什么说既生瑜何生亮(真实的周瑜既生瑜)(3)

孙策剧照

受箭伤

在赤壁战后,周瑜为扩大战果而围攻江陵城,其“渡屯北岸”且“亲跨马擽陈”,但此时周瑜操之过急而身受箭伤,正史《三国志》之中有关周瑜之病仅记录如此。

但《三国演义》写到,周瑜身受箭伤之后,因为心胸狭窄、妒才嫉贤,所以三次被诸葛亮所气,乃至于被气死。

《三国演义》如此书写,除了加重强调周瑜的个性急躁、有所缺点之外,也可能想托高诸葛亮,欲以显示周瑜与诸葛亮是不同等级的策谋人物。

对刘备集团的态度

周瑜在《三国志》里想分离刘、关、张兄弟三人:“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关羽、张飞),各置一方。”周瑜如此论点,完全站在国家立场发言,虽有拆散他人之恶名,但是无愧于东吴。

但在《三国演义》里,周瑜察觉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与刘备的气宇轩昂,而多次欲置诸葛亮与刘备于死地。

周瑜临死前为什么说既生瑜何生亮(真实的周瑜既生瑜)(4)

周瑜剧照

《三国演义》之所以这样书写,应当是为了加强周瑜忌恶刘备集团的情节;刘备集团与东吴孙权同处于大江之南,双方羽翼丰满之后,不是刘备并东吴,便是东吴吞刘备,所以周瑜只不过站在国家的立场,提前处理而要杀死他们罢了。

西征计划

东吴赢得赤壁之战以后,《三国志》记载周瑜为了扩大东吴的基业,想要向西讨伐四川的刘璋,然后“北方可图也!”显示出周瑜真不愧是社稷辅臣,在身受箭伤之后,依然策划着要为国家谋取稳固的江山;只可惜计划未得施行,而病卒于任所。

《三国演义》也同样书写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有向西攻打刘璋的打算。

只不过,当时荆州被刘备借走,在名义上,周瑜想要先取得西川后换回荆州,而其实周瑜本想趁与刘备在城下相会之时,捉拿刘备等人,却不知被诸葛亮将计就计、诱敌深入,反倒进退两难,“箭疮复裂”而落于马下。

周瑜临死前为什么说既生瑜何生亮(真实的周瑜既生瑜)(5)

刘备剧照

《三国演义》书写周瑜本想借取得西川一事,施计于刘备等人,却反中诸葛亮之计,这只不过是在计谋层出不穷的《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例子,但却使周瑜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变得阴险而害才,对于罗贯中想要拉低周瑜在作品中之名望,有一定的效果。

网罗人才

周瑜身为东吴的谋士,在罗致人才方面的贡献,这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有不同之处。

《三国演义》中一段情节生动的“活捉太史慈”的片段。

当东吴还是孙策掌权之时,太史慈是刘繇帐下有万夫莫敌之勇的大将;孙策乃爱才之主公,所以在阵前但求活捉太史慈。

此时周瑜扮演军师要角,他献策围攻城门之三面,只留东门让太史慈窜出,而在路上设下埋伏,一举擒获太史慈。

周瑜临死前为什么说既生瑜何生亮(真实的周瑜既生瑜)(6)

太史慈剧照

周瑜是孙策的旧识,不仅起兵响应孙策的东渡之师,更献策智取、活捉太史慈,周瑜如此重视人才培育,使得新兴的孙氏集团,渐次在江东立稳根基。

遗憾的是,这一段,《三国志》完全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之所以这样大肆陈述周瑜渴求人才、替主公孙策活捉太史慈,可能是要塑造其忠心辅佐主公、网罗人才的努力形象,这跟后来妒忌诸葛亮的周瑜,并不冲突,还能以此抬高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还虚构了周瑜未占据江陵前,赵云已奉诸葛亮之令,抢先取得该城,而这些,在正史《三国志》里都没有记录,想来罗贯中所秉持的,亦是同样的目的。

结语

《三国志》对周瑜的描述,多着重于战功。

周瑜临死前为什么说既生瑜何生亮(真实的周瑜既生瑜)(7)

周瑜剧照

赤壁之战前,他协助孙策打下江东基业;赤壁之战时,他书写辉煌战绩;赤壁之战后,他与曹仁争夺南郡……《三国志》对此加以铺陈、描绘,并刻画其政治眼界与谋略运用,凸显其风流倜傥、精通音乐、性度恢廓、举贤荐能之翩翩风采。

由此看出,陈寿对周瑜的评价颇高。

反观诸葛亮,其实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荆州南部作战主要依赖关羽、张飞等;而诸葛亮则总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赋税,以充军实。

所以,那时诸葛亮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方面,也就不可能出现《三国演义》所述“三气周瑜”一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