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法律的角度震慑老赖(为老赖戴上法律责任)

作为中国首次针对“执行难”进行的专门立法,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21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该法将为被俗称为“老赖”的失信被执行人,戴牢法律责任的“枷锁”(6月21日 中国新闻网),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从法律的角度震慑老赖?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如何从法律的角度震慑老赖(为老赖戴上法律责任)

如何从法律的角度震慑老赖

作为中国首次针对“执行难”进行的专门立法,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21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该法将为被俗称为“老赖”的失信被执行人,戴牢法律责任的“枷锁”。(6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在民事案件中,“执行”被视为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如果不能有效惩治“老赖”,不能严格执行法院裁定,那么法律就会变成失去约束力的“稻草人”,不仅难以实现正义,更会对公序良俗造成负面影响。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人代会上明确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应当说,近几年来,在司法机关联合多部门努力下,执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执行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信用惩戒长牙齿,让失信者有痛感。执结案件数、执行到位金额大幅增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不过,在看到喜人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党中央提出的“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有差距;从“基本”到“切实”之间,执行工作仍然面临不少问题。时至今日,一些“老赖”心中仍在窃喜,认为这种“一阵风式”行动终究要刮过去,而部分社会公众难免也产生疑虑,破解“执行难”靠专项行动能否长久?

现实中,不难看到,“老赖”之称听起来存在戏谑,但却包含着人们的痛恨。他们顽固不化,有的即使有执行能力,也热衷于同法律玩“躲猫猫”,展现出的各种“赖功”五花八门;有的转移、隐藏财产,甚至在执行过程中妨害公务、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等严重妨害正常执行工作秩序,等等。

由于法律对民事执行的强力兜底保障有所缺失,即便各地法院通过公布“老赖黑名单”,向社会“曝光”失信老赖,并采取诸如禁止乘坐飞机、动车,禁止办理护照,限制或禁止贷款,禁止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严厉措施,让“老赖”们越来越难“赖”。但仍有一些老赖“顽固不化”,一赖到底。

在此语境下,出台一部民事执行领域的专门立法,打通制约司法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法律界尤其是法院系统多年来的夙愿。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执行工作就是这道防线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关系着民生、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草案以“通过执行实践和司法解释解决不了的法律适用难题”作为立法重点,对于“老赖”明确了一系列惩戒措施,强调“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加强对执行权的监督制约,有利于建立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监管有力、保障充分的现代化执行体系。

我们可以看见的是,随着这部统筹解决执行难的专门法出台,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上的“拦路石”正被移除,在为“老赖”全方位戴上法律责任“枷锁”的同时,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也必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从而推动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稳步向前。(谢晓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