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精通三藏法师的是(唐代智琰等观)

历史上精通三藏法师的是(唐代智琰等观)(1)

唐 智琰

  智琰。字明灿,俗姓朱,吴郡人,梁朝散骑侍郎朱献的孙子。天生资质过人,八岁出家,奉事通元寺的璩法师而为其弟子。周遍游历各个名刹道场,开演宏扬佛教经论。陈朝灭亡时 ( 西元五八九年 ),回到虎邱,居住在山林的岩洞深谷,达三十年之久。后来因为躲避兵乱才迁移到其他的地方。唐高祖武德七年 ( 西元六二四年 ),被苏州总管李世嘉,迎请回到山上的寺院。智琰平日行持净业三福,修西方极乐世界的十六种妙观。总共聚集修行向善的道侣有五百多人,一起在寺院里念佛修行,每个月集会共修一次,如此共修将近超过十年。

  到了唐太宗贞观八年 ( 西元六三四年 ) 十月,见到一位清净的僧人手里执持宝瓶,向前跟智琰说 :“我就是无边光,将来在西方净土所谓的功德宝王,就是我。”智琰于是告诉寺院的大众说 :“无边光,就是大势至菩萨。功德宝王则是大势至菩萨成佛的名号,我将要向西归去极乐家乡了。”接着就在当天晚上逝世往生,时年七十一岁。( 佛祖统纪虎邱志 )

历史上精通三藏法师的是(唐代智琰等观)(2)

唐 等观

  等观。俗姓孙。富阳人,于智者大师之处学习一心三观。居住在天台山,平日持诵《法华经》。唐太宗贞观九年 ( 西元六三五年 ) 冬天,浙江余杭的法忍寺,邀请等观去讲经演说。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穿着王公服饰的人前来,告诉等观说 :“弟子是皋亭庙的庙神,昨天法师从敝庙前的庭院经过,正好弟子出外巡视游境,没来得及奉事迎接。今日特地启程远来,专门向法师求取戒法。”等观于是燃香,为他授菩萨大戒,庙神因此礼谢而去。第二天,即初二的半夜,等观先沐浴更衣,然后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称念西方三圣的尊号,以及智者大师的名号。各称百余声之后,再一次地为弟子们说一心三观的法门,说完后就命终往生。( 佛祖统纪 )

历史上精通三藏法师的是(唐代智琰等观)(3)

唐 道绰、道抚

  道绰,俗姓卫,并州汶水人,年十四岁出家,专门学习教理经论,又师事瓒禅师学禅法。后来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这个道场是昙鸾大师过去所建立的。道绰平日非常仰慕昙鸾大师净土法门的修行功业,于是专心一意澄心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坐的时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时之中依时礼敬阿弥陀佛,从不缺漏,并且每天念佛七万声为固定的功课。有其他的僧人,在禅定中曾亲见西方净土殊胜的瑞相,又见到道绰 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鲜丽犹如七宝山之高大,其他还有种种的瑞相感应,没有办法全部地叙说。

  道绰曾为大众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几乎有两百遍之多。凡是听讲的人,都个个持着念珠,称念佛号,念佛的音声好像潮汐海浪一样壮大,有时等到讲完经大众都散去后,佛号的音声仍然回响充满在山林深谷之间。道绰平日激励劝发众生修行净土法门,讲说的义理通达透彻,如清泉流水般不断地涌现出来。常劝人们收摄思虑停止攀缘,一心一意忆佛念佛。著有《安乐集》二卷,远则总摄龙树、天亲两位菩萨的思想,近则贯通慧远、昙鸾两位大师的文句,言词义理切中心要,为当时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贞观二年 ( 西元六二八年 ),有一日共修的时候,大众都看到昙鸾大师乘坐在七宝船上,并告诉道绰说 :“由于你精进修行,你在极乐世界感得果报的宫殿楼阁已经完成了,只是你还有一些业缘未尽。”同时又见到化佛遍满虚空,种种妙好的天华从虚空中飘散下来,大众都满怀欣喜地抬头仰望,并极力赞叹其不可思议。道绰自此以后因精进修行感得的色身体力愈来愈强健,容貌颜色也更加光彩焕发。无论出家在家闻风向往而来的信众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纪八十多岁时才往生。

  当时有一位名为释道抚的僧人,和道绰同一志向求生净土,两人每次相见,必定以同生净土为彼此互相的期许。道绰往生三日后,道抚听到消息则说 :“我常期望能够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后,我再稍加用一点气力,就可以追随道绰而去了。”于是在佛像前,叩头顶礼祝祷发愿,然后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 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

历史上精通三藏法师的是(唐代智琰等观)(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