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

高清思维导图已同步Git:https://github.com/SoWhat1412/xmindfile,关注公众号sowhat1412获取海量资源

并查集

并查集被很多人认为是最简洁而优雅的数据结构之一,主要用于解决一些元素分组的问题。比如最小生成图里的克鲁斯卡尔算法就用的此知识点。它管理一系列不相交的集合,并支持两种操作:

  • 合并(Union):把两个不相交的集合合并为一个集合。
  • 查询(Find):查询两个元素是否在同一个集合中。

当然,这样的定义未免太过学术化,看完后恐怕不太能理解它具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并查集最直接的一个应用小故事:江湖门派。故事读完,并查集就会了~~~~~

故事会

江湖上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大侠,有上千个之多。他们没有什么正当职业,整天背着剑在外面走来走去,碰到和自己不是一路人的,就免不了要打一架。但大侠们有一个优点就是讲义气,绝对不打自己的朋友。而且他们信奉“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只要是能通过朋友关系串联起来的,不管拐了多少个弯,都认为是自己人。这样一来,江湖上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帮派,通过两两之间的朋友关系串联起来。而不在同一个帮派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朋友关系连起来,于是就可以放心往死了打。但是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如何判断是否属于一个朋友圈呢?

我们可以在每个朋友圈内推举出一个比较有名望的人,作为该圈子的代表人物。这样,每个圈子就可以这样命名“中国同胞队”美国同胞队”……两人只要互相对一下自己的队长是不是同一个人,就可以确定敌友关系了。

但是还有问题啊,大侠们只知道自己直接的朋友是谁,很多人压根就不认识队长抓狂要判断自己的队长是谁,只能漫无目的的通过朋友的朋友关系问下去:“你是不是队长?你是不是队长?”这样,想打一架得先问个几十年,饿都饿死了,受不了。这样一来,队长面子上也挂不住了,不仅效率太低,还有可能陷入无限循环中。于是队长下令,重新组队。队内所有人实行分等级制度,形成树状结构,我队长就是根节点,下面分别是二级队员、三级队员。每个人只要记住自己的上级是谁就行了。遇到判断敌友的时候,只要一层层向上问,直到最高层,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队长是谁了。由于我们关心的只是两个人之间是否是一个帮派的,至于他们是如何通过朋友关系相关联的,以及每个圈子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甚至队长是谁,都不重要了。所以我们可以放任队长随意重新组队,只要不搞错敌友关系就好了。于是,门派产生了。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1)

理论推导并查集的引入

并查集的重要思想在于,用集合中的一个元素代表集合。我曾看过一个有趣的比喻,把集合比喻成帮派,而代表元素则是帮主。接下来我们利用这个比喻,看看并查集是如何运作的。

最开始,所有大侠各自为战。他们各自的帮主自然就是自己。(对于只有一个元素的集合,代表元素自然是唯一的那个元素)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2)

现在1号和3号比武,假设1号赢了(这里具体谁赢暂时不重要),那么3号就认1号作帮主(合并1号和3号所在的集合,1号为代表元素)。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3)

现在2号想和3号比武(合并3号和2号所在的集合),但3号表示,别跟我打,让我帮主来收拾你(合并代表元素)。不妨设这次又是1号赢了,那么2号也认1号做帮主。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4)

现在我们假设4、5、6号也进行了一番帮派合并,江湖局势变成下面这样: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5)

现在假设2号想与6号比,跟刚刚说的一样,喊帮主1号和4号出来打一架(帮主真辛苦啊)。1号胜利后,4号认1号为帮主,当然他的手下也都是跟着投降了。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6)

好了,比喻结束了。如果你有一点图论基础,相信你已经觉察到,这是一个树状的结构,要寻找集合的代表元素,只需要一层一层往上访问父节点(图中箭头所指的圆),直达树的根节点(图中橙色的圆)即可。根节点的父节点是它自己。我们可以直接把它画成一棵树: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7)

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写出最简单版本的并查集代码。

初始化

int fa[MAXN]; void init(int n) { for (int i = 1; i <= n; i) fa[i] = i; }

假如有编号为1, 2, 3, ..., n的n个元素,我们用一个数组fa[]来存储每个元素的父节点(因为每个元素有且只有一个父节点,所以这是可行的)。一开始,我们先将它们的父节点设为自己。

查询

int find(int x) { if(fa[x] == x) return x; else return find(fa[x]); }

我们用递归的写法实现对代表元素的查询:一层一层访问父节点,直至根节点(根节点的标志就是父节点是本身)。要判断两个元素是否属于同一个集合,只需要看它们的根节点是否相同即可。

合并

void merge(int i, int j) { fa[find(i)] = find(j); }

合并操作也是很简单的,先找到两个集合的代表元素,然后将前者的父节点设为后者即可。当然也可以将后者的父节点设为前者,这里暂时不重要。本文末尾会给出一个更合理的比较方法。

优化一路径压缩

最简单的并查集效率是比较低的。例如,来看下面这个场景: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8)

现在我们要merge(2,3),于是从2找到1,fa[1]=3,于是变成了这样: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9)

然后我们又找来一个元素4,并需要执行merge(2,4):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10)

从2找到1,再找到3,然后fa[3]=4,于是变成了这样: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11)

大家应该有感觉了,这样可能会形成一条长长的链,随着链越来越长,我们想要从底部找到根节点会变得越来越难。

怎么解决呢?我们可以使用路径压缩的方法。既然我们只关心一个元素对应的根节点,那我们希望每个元素到根节点的路径尽可能短,最好只需要一步,像这样: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12)

其实这说来也很好实现。只要我们在查询的过程中,把沿途的每个节点的父节点都设为根节点即可。下一次再查询时,我们就可以省很多事。这用递归的写法很容易实现:

合并(路径压缩)

int find(int x) { return x == fa[x] ? x : (fa[x] = find(fa[x])); }

路径压缩优化后,并查集的时间复杂度已经比较低了,绝大多数不相交集合的合并查询问题都能够解决。然而,对于某些时间卡得很紧的题目,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优化二按秩合并

有些人可能有一个误解,以为路径压缩优化后,并查集始终都是一个菊花图(只有两层的树的俗称)。但其实,由于路径压缩只在查询时进行,也只压缩一条路径,所以并查集最终的结构仍然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例如,现在我们有一棵较复杂的树需要与一个单元素的集合合并: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13)

假如这时我们要merge(7,8),如果我们可以选择的话,是把7的父节点设为8好,还是把8的父节点设为7好呢?

当然是后者。因为如果把7的父节点设为8,会使树的深度(树中最长链的长度)加深,原来的树中每个元素到根节点的距离都变长了,之后我们寻找根节点的路径也就会相应变长。虽然我们有路径压缩,但路径压缩也是会消耗时间的。而把8的父节点设为7,则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它没有影响到不相关的节点。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14)

这启发我们:我们应该把简单的树往复杂的树上合并,而不是相反。因为这样合并后,到根节点距离变长的节点个数比较少。

我们用一个数组rank[]记录每个根节点对应的树的深度(如果不是根节点,其rank相当于以它作为根节点的子树的深度)。一开始,把所有元素的rank(秩)设为1。合并时比较两个根节点,把rank较小者往较大者上合并。路径压缩和按秩合并如果一起使用,时间复杂度接近O(n),但是很可能会破坏rank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按秩合并会带来额外的空间复杂度,可能被一些卡空间的毒瘤题卡掉。

初始化(按秩合并)

void init(int n) { for (int i = 1; i <= n; i) { fa[i] = i; rank[i] = 1; } }

合并(按合并)

void merge(int i, int j) { int x = find(i), y = find(j); //先找到两个根节点 if (rank[x] <= rank[y]) fa[x] = y; else fa[y] = x; if (rank[x] == rank[y] && x != y) rank[y] ; //如果深度相同且根节点不同,则新的根节点的深度 1 }

为什么深度相同,新的根节点深度要 1?如下图,我们有两个深度均为2的树,现在要merge(2,5):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15)

这里把2的父节点设为5,或者把5的父节点设为2,其实没有太大区别。我们选择前者,于是变成这样:

知识速查书(快速学并查集)(16)

显然树的深度增加了1。另一种合并方式同样会让树的深度 1。

参考

知乎讲解

本文使用 mdnice 排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