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经典(宁波走书那些说书人咋都有那么好的记性)

2018年9月11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4岁。对很多70、80后来说,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可以说是童年的记忆甚至是情怀了。在那个各种娱乐项目不甚丰富的年代,每天中午或傍晚,抱着收音机听一段单老师的书,算是难得的娱乐活动。《七侠五义》、《林海雪原》......是童年珍贵的记忆。

宁波走书经典(宁波走书那些说书人咋都有那么好的记性)(1)

评书大师 单田芳

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曲艺,大约起源于宋代。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像宋朝的讲史、元朝的平话,还有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但说书有时也作广义使用,指一些有说有唱的曲艺,比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最早的说书,源自陕北,由最初盲人行乞、谋生的一种手段演变而来的。旧时,因出“天花”或其他原因致盲的孩子,为谋求生存,父母在他们刚刚懂事的时候,就送他们拜师学书演唱。学成后,就走村串乡说唱,混一碗饭吃。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说书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这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由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们说着不同的故事、唱着不同的曲调,也是各地方言文化和地方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走书经典(宁波走书那些说书人咋都有那么好的记性)(2)

电影《故都春梦》剧照

今天记者要带大家探访来自我们浙江本土的说书艺术——宁波走书。

宁波走书本来叫 “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1956年被定名为宁波走书。起源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宁波及舟山群岛一带。最早从上虞流入。当时,佃工们在农作中你唱我和,自我娱乐,借以消除疲劳。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当时伴奏只用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敲打节拍,曲调也十分简单。光绪年间,这种演唱形式已经在农村非常流行。因为很受群众欢迎。艺人们的演唱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宁波、舟山、台州地区。宁波走书表演开始是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后来出现简单伴奏的形式,演员坐在桌后,乐队坐桌子两旁;演员因为在桌后表演,动作幅度较小,称为“里走书”,如果演员和乐队相对各坐一旁,在台上有较大空间作表演圈,称为“外走书”。20世纪30年代中期宁波走书相当盛行。到九十年代初开始衰落。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区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走书经典(宁波走书那些说书人咋都有那么好的记性)(3)

“宁波走书”泥塑模型

今天探访的两位走书艺人,一位是今年68岁的浙江省非遗项目宁波走书传承人沈建丽老师,另一位是今年58岁浙江省非遗项目宁波走书传承人闻海平老师,采访的时段都是他们在表演时的间隙,每天12:00—15:00是两位老师雷打不动的表演时间,书场就是他们的舞台。

宁波走书经典(宁波走书那些说书人咋都有那么好的记性)(4)

沈健丽老师的书场在社区活动中心,来听书的都是小区或周边的居民,不出所料,这个时段的听众全部都是退休老人,小小的社区活动中心有半专业的舞台、灯光、音响,68岁高龄的沈老师穿着漂亮精致的旗袍,略施粉黛,让人感觉起码比真实年龄年轻十岁以上。

生性活泼开朗的沈老师非常健谈:我当年喜欢唱越剧,因为邻居家楼上住了两位大姐姐喜欢越剧,耳濡目染下我也喜欢上这门艺术,后来真正从事越剧表演后,我发现越剧比较麻烦,因为需要各种各样的配合,比如演员啊、服装啊、道具啊、还有各种乐器师傅。有一次在村子里表演的时候,发现有人在唱宁波走书,我就觉得这个好,只要一个人、一把胡琴、一块惊堂木、一把油纸扇就能把一台戏给演出来,而且一演就是好几个月,所以我就打算学宁波走书,当然我在说书的时候肯定会把我擅长的越剧唱腔融合进去,连说带唱,渐渐地就形成了我的风格。

宁波走书经典(宁波走书那些说书人咋都有那么好的记性)(5)

沈健丽老师

同为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的闻海平老师的书场,位于宁波鄞州区蔬菜批发市场附近,闹中取静的礼堂里,观众倒是让人出乎意料地多,放眼望去大概有200多位观众,当然也是清一色的老年人。

演出间隙,闻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最早学宁波走书算是偷师学艺,头一天晚上听人家说了,第二天白天跑别的村落现学现卖讲一遍,后来有人去打小报告,说我学的一模一样,甚至师傅因为残疾走路腿脚不变我都学了个十足十,然后师傅就跑来质问我为什么偷他的书!我就真诚地向他道歉并把自己的情况向他说明,然后他就教会了我第一部书.......刚才在舞台上拉胡琴的是我儿子,他一开始死也不肯学这个,说学这个把自己搞老了,结果做了好几次生意都是亏,吃过几次苦头之后现在乖乖地跟我拉起了胡琴......

宁波走书经典(宁波走书那些说书人咋都有那么好的记性)(6)

闻海平老师演出视频

一直以来记者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说书艺人能把那么长的故事全部记住?沈健丽老师脑子里长长短短装了30多本书,最长的那本《平阳传》——每天说三小时,可以连说两个月......说书艺人是不是除了要嗓音好、声带皮实、嘴皮子溜,更要有天赋异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本周六下午三点,动听968《浙江好腔调》为你解开疑惑!

宁波走书经典(宁波走书那些说书人咋都有那么好的记性)(7)

闻海平老师和968记者石磊

宁波走书经典(宁波走书那些说书人咋都有那么好的记性)(8)

沈健丽老师和968记者石磊

动听968

“浙江好腔调—寻找原生态曲艺”

每周一至周五

10:00、13:00、15:00、22:00

周六15:00

欢迎收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