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丑书书法作品欣赏(擅写擘窠大字的马负书)

元代丑书书法作品欣赏(擅写擘窠大字的马负书)(1)

文/林英明

清朝,各省的提督统辖全省各镇总兵,分为陆路与水师两类。马负书任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从乾隆五年外放当武将时起到去世,27年间他竟有一半多的时间是在泉州,最后死在泉州任所,由此可见他与泉州有不解之缘。如果加上在漳州、金门的任职时间,则他待在闽南将近20年。

马负书,字易斋,号瑞图、羲祥,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登一甲一名武进士(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授山东莱州营参将。十一年,擢登州镇总兵。十二年,调福建漳州镇总兵。十六年正月,调广东琼州镇总兵;八月,调台湾镇总兵;十八年(公元1753年)十月,署福建陆路提督。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卒,朝廷予祭葬,谥号“昭毅”。

清乾隆年间大才子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发生在泉州的一则异事:“福建陆路提督马公负书性耽翰墨,稍暇即临池。一日,所用巨笔悬架上,忽吐焰,光长数尺,自毫端倒注于地,复逆卷而上,蓬蓬然,逾刻乃敛。署中升卒皆见之。马公画为小照,余尝为题诗。然马公竟卒于官,则亦妖而非瑞矣。”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纪晓岚担任福建省提督学政,到过泉州,还特地为马负书的画题诗。《阅微草堂笔记》是以妖怪鬼狐为主要题材的笔记小说,但从这则故事也可说明马负书勤于练习书法的轶事。

马负书在泉州任内颇有建树,他并非一介武夫,军务之余喜欢写诗和练习书法,最擅长写“大字”,大字又称榜书、署书、魁书。他的擘窠大字,气势恢弘,大的有数米见方,与普通尺幅的书法作品相比,在选笔、运笔、用墨、用纸等有独特的规律,也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马负书在泉州14年,遍游名胜古迹,留下摩崖石刻、碑记和匾额等诸多墨宝。

对“秀出东南”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的清源山,马负书豪兴大发,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起,连续10年登游,留下5处题字、2幅碑记和11首诗篇。对于弥陀岩一些景观因年久荒颓,马负书不胜惋惜,一有机会就加以修缮。

元代丑书书法作品欣赏(擅写擘窠大字的马负书)(2)

乾隆十九年,他因慕弥陀飞瀑,题“清如许”于泉窟山石。乾隆二十年,他在弥陀岩石室上方石壁题刻单体榜书“佛”字,这行书“佛”字,字径约4.2米高,3.8米宽,勒石面积达16平方米,行笔遒健劲拔,尤其笔画的最后一竖,长4米有余,犹如大刀倒插,力道遒劲,气势逼人,落款为“大清乾隆二十年马负书笔”。这方“佛”字石刻壁立临空,“挥毫岩顶现全真,丈六凭空不坏身”,真如一佛出世,超然尘外,被誉为“闽海第一佛”。他并撰《弥陀岩记》,这篇自为记云:“清源之弥陀特高耸郡北。陟其巅。山海形势,雉堞田庐,毕罗眼底。余每按历憩此,惜名胜颓芜。乾隆乙亥(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九月,偕僚侪构椽泉畔,建山腰石亭,以宜远瞩停踪,且为同志者谒。”同镌于石。

元代丑书书法作品欣赏(擅写擘窠大字的马负书)(3)

乾隆二十一年,他偕众同僚游弥陀岩,并题有《丙子春日游弥陀岩即景十韵》,勒于弥陀岩“一啸台”巨岩东南侧“一线天”谷口,还在弥陀岩山门题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其署名“瑞图氏”,有人误认为是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书,其实“瑞图氏”是马负书的一个别号,其下还撰刻有“马负书”、“羲祥”印两方,细心者一看便知。乾隆二十三年,他在赐恩岩题刻3.5米×9.0米的“鸢飞鱼跃”四字,颂扬康乾升平盛世;又于清源中峰题“云腾”二字,赞美泉城郡山风华。乾隆二十四年,马负书带头捐俸修葺赐恩岩,辟蹬路,筑山门,砌围墙,建造大观轩、流辉亭、宜斋、步云亭、挹爽亭、耸翠亭、高明亭、邀月台等。竣工之日,马负书偕僚属登游赐恩岩,亲撰《赐恩岩记》勒之岩上,并赋诗题于悬崖:“名岩千尺倚天开,面面云峰拱翠来。气吸长江环百雉,灵钟叠嶂接三台。桑麻景色迎眸遍,亭榭规模相地培。盛世恩同山与海,化机何处不春台。”马负书的这一诗刻,后来陆续次韵奉和者竟达10首之多。

元代丑书书法作品欣赏(擅写擘窠大字的马负书)(4)

位于永春县石鼓镇桃场村的魁星岩,以奉祀魁星(文曲星)而闻名。山中有摩崖石刻7方,以乾隆二十二年马负书所题的“魁”字最为引人注目。该“魁”字为0.6米见方,笔法苍劲有力。旁题“灵岩毓秀,奎斗钟英,大魁天下,佑启文明”,点出了“魁”字的寓意。所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泉州城谯楼—一威远楼因遭受暴风雨袭击而倾倒。三十年三月,马负书偕泉州知府王绶、晋江县令方鼎以及急公捐资者,重新兴建,并撰书《重修威远楼记》勒于石碑。


元代丑书书法作品欣赏(擅写擘窠大字的马负书)(5)

南安丰州九日山,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誉,全山最大的字刻就是马负书所题的“九日山”。早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两次游九日山,并题“九日山”三字,后因年代久远湮而不存。乾隆三十二年,马负书游历九日山,感到又惜,萌发了重书“九日山”三字的念头,并随即手书刻于西峰东坡峭壁。马的“九日山”三字为楷书,单字字径0.86米。附记云:“郡乘山川志,朱文公两游于此,有书九日山三字。余游历憩览,考之山僧,谓世远湮没无存,良可慨惜!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云。乾隆丁亥二月,提军使者马负书题。”马负书正好病逝于这一年,这三个大字成为他的绝笔。

马负书留在泉州的墨迹,还有南安康美镇杨梅山雪峰寺的“玉笏”、“朝天”石刻,泉州市区东海镇石头山的真武庙神龛上巨匾“掌握玄机”,晋江东石镇南天寺的山门上“自在佛”匾等。

元代丑书书法作品欣赏(擅写擘窠大字的马负书)(6)


元代丑书书法作品欣赏(擅写擘窠大字的马负书)(7)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马负书病逝于泉州的提督署(据《史稿》)。他的儿子马应奎、马应壁到泉州奔丧,看到父亲遗留的“道南理窟”四大字,这是他打算勒刻于武夷山的题字。武夷山是“闽学”创立之地,也是宋明南方理学家聚居之处,素称理学发祥宝窟。由于军务繁忙,和后来病情严重,马负书一直未能如愿亲游武夷。马应奎、马应壁兄弟扶柩归梓,为完成父亲遗愿,10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二年,马应壁补授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游击,遂将其父遗墨镌刻于朱熹构建的武夷精舍隔溪的晚对峰上。“道南理窟”四个擘窠大字,每字2米见方,笔力雄厚庄重,铁划银钩,苍郁古雅,内涵深奥,成为概括武夷山乃“理学渊薮”的历史徽志。这方石刻是清代摩崖石刻中最雄伟的一幅。

元代丑书书法作品欣赏(擅写擘窠大字的马负书)(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