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在1000年后灭亡(人类在约公元前)

导读:20世纪初,全世界人口总数是17亿,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为70多亿,2025 年世界人口将突破80亿,2050 年将达到100亿,达到全球人口峰值。未来40年,亚洲人口数量可能再增加13亿,非洲的人口也可能增加1倍,达到 21 亿。影响人口增减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死亡率和出生率。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估计为 56.6 岁,而发达国家为 73 岁;发展中国家出生率是发达国家的两倍。

进入21 世纪,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整体提高,各国人口增长受各自发展和政策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主要体现为出生率的下降和老龄化程度上升,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已经开始逐渐减少,形成地区人口差异和不断打破平衡的增长趋势。

撰文︱郭源生 教授

人类会在1000年后灭亡(人类在约公元前)(1)

据估计,在 1000 年前全球人口约为 6000 万。那时,欧洲也才约 2700 万人。中国只有 1600 万,人均寿命仅 30 ~ 42 岁。300 年后,大约在 13 世纪 50 年代人口增长为 3.7 亿人,在经过黑死病和欧洲大饥荒之后人口开始持续增长。随后由于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因素,增长速度时快时慢,呈现出不均衡的增长。1804 年世界人口首次达到 10 亿,到 1900 年达16.5 亿。进入 20 世纪,人类也进入有史以来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1927年增长到 20 亿,从 10 亿增长到 20 亿用了 123 年。尽管 20 世纪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但在20 世纪前半叶,年平均增长速度仍未超过 1%,但在 20 世纪后 50年,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年平均增长率近 2%。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每年超过 1.8%,1960 年突破 30 亿,1963 年增长率为 2.2%,增长率达到了历史峰值。1974 年达到 40 亿,47 年世界人口再次翻番。目前,人口每增加 10 亿的时间缩短为 12 年。随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发生变化,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2011 年增长率约为1.1%。但由于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大幅降低,全球人口总量持续增加,预计 2040 年将达到 80 亿。

据分析预估,2050 年地球将迎来人口高峰,有望突破 100 亿,达到 105 亿,随后开始停止增长并缓慢下降。

(一)古代人口

据考古研究分析,人类在大约公元前 70000 年遭遇了种群瓶颈。起因可能是受到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多峇湖大型火山暴发造成的巨灾所影响。从那时起,世界总人口长期停滞在 100 万左右,人们大都以狩猎采集为生,这种生存方式使得人口没有条件快速增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11000 年,人们开始发展农业为止。在此之前,世界人口从未超过 1500 万人。当大规模发展农业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公元前 8000 年全世界有人口 500 万人,公元 1 年全世界有大约 2 亿人,而到公元 4 世纪,仅罗马帝国就有大约 5000 万人以上人口居住。

人类会在1000年后灭亡(人类在约公元前)(2)

世界人口的增长又因为瘟疫、战争等影响而有所波动。以欧洲为例,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得 8 世纪欧洲的人口比公元 541 年减少了大约一半。随后欧洲的人口又有所增长,到1340 年,欧洲大约有 7000 万人。14 世纪主要发生在欧洲的黑死病又使得世界人口从 1340年的大约 4.5 亿,减少到 1400 年大约 3.5 亿至 3.75 亿。欧洲随后花了约 200 年的时间恢复到 4.5 亿水平。另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人口也经历了巨幅波动。根据估计,1393 年中国大约有 6500 万人,比 1200 年的 1.23 亿减少了约一半,主要原因是宋朝至元朝长期战争。1368 年明朝建立时人口大约是 6000 万人,到 1644 年明朝灭亡时,人口增长到约 1.5 亿。英国的人口在 1650 年达到 560 万人,比 1500 年的 260 万有所增加。16 世纪欧洲掀起的殖民潮也为世界人口增长做出了贡献,因为殖民者往往会将殖民地较为先进的农作物(如玉米、红薯)带到其他地区推广以增加粮食产量。

人类会在1000年后灭亡(人类在约公元前)(3)

1500 年的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人口约有 5000 万至 1 亿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北美洲约有 200 万至 1800 万人。然而,欧洲人却把一些当地土著从未遇到过的传染病也带到了北美,由于当地人还没有建立起这些疾病的免疫力,估计当时的北美原住民有90% 是因为感染上传染病而死去。

(二)现代人口

随着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展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婴儿存活率大幅上升,人均寿命也有所延长。以当时的世界头号帝国——英国为例,1730 - 1749 年,英国有 74.5% 的儿童在五岁前即夭折,在 1810- 1829 年,这一数字降为 31.8%。1700 年起欧洲人口开始剧烈上升,到 1900 年已经达到 4 亿,比 1700 年的 1 亿人翻了 4 倍,而1900 年时的欧洲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约 36%。

19 世纪,强制种痘在西方国家展开,医疗卫生设备开始普及,导致西方国家人口增长速度上升,英国人口每 50 年便翻 1 番。1801 年英国有 830 万人,1901 年增加到 3050 万人,2006 年超过 6000 万人。美国也从 1800年的 530 万增长到 1920 年的 1.06 亿,2010 年美国已超过 3.07 亿人。20 世纪的苏联人口经历了较大起伏,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截止到 1945 年二战结束,苏联丧失了约 9000 万人。随后人口平稳增长,但从 20 世纪90 年代起,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人口又陷入停滞。20 世纪 91 年俄罗斯有 1.48 亿,2012 年减少为 1.43亿,如果人口发展趋势不变,到 2050 年将会降到 1.07 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期,科技、医疗水平持续改善,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十分迅速。这些国家主要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以中国为例,在1850 年的清朝约有 4.3 亿人,195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有 5.8 亿人,尽管战争不断,100 多年人口还增长了 1.5 亿。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中国人口迅猛增长,1982 年人口普查显示人口超过 10 亿,现今人口已超过 14 亿,庞大的人口数迫使中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以减缓人口增长。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印度在 1750 年约有 1.25 亿人,1941 年达到 3.89亿,而当前已超过 12 亿人口,未来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尼爪哇地区的人口从 1815 年的 500 万人升到当前的 1.3 亿人。墨西哥的人口从 1900 年的 1300 万增长到 2009 年的 1.12 亿。非洲的肯尼亚人口也从 1920 年的 290 万增长到当前超过 3700 万。

现在,世界人口仍然在继续增长,每年新增人口 7800 万,其中 95% 的新增人口出生在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公共卫生、营养等状况的改善,死亡率下降,二是出生率居高不下。进入 21 世纪,随着经济、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发展中国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人口增长放缓的迹象。这主要体现在出生率开始下降,随之而来的是老龄化趋势与死亡率上升。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和俄罗斯,人口已经开始逐渐减少。

(三)未来人口

总的趋势看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在逐渐放缓。但由于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存在,如出生率变化、潜在的战争等,未来世界究竟会有多少人变得较难预测。不同的统计方法会获得截然不同的结果。以 2050 年的人口预测为例,当前不同预测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介于75 亿至 105 亿之间,联合国在 2009 年曾预测 2050 年世界人口将达到 91.5 亿,然而这一数字在 2013 年被上调到了 96 亿。而美国人口调查局估测 2050 年世界将有大约 92.5 亿人。这些预测都仅能作为参考,因为人口预测本来就有太多不确定性。有些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得比预计的快。以中国为例,在过去数十年的人口增长率低于预期,因此导致联合国对中国的未来人口峰值预测不断下调,从最初的超过 15 亿人下调到不到 14 亿。而非洲在未来数十年人口将会持续快速增长,并成为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除了欧洲之外的其他各洲的人口也将显著增长,同时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将经历大规模城市化,大量人口将往大城市聚集。

人类会在1000年后灭亡(人类在约公元前)(4)

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联合国最新研究认为,地球人口将持续增长,到 2100 年可能会达到 110 亿。比此前通常认为的要多出 20 亿,而主要原因是非洲人口增幅巨大。由于生育率持续保持高水平,非洲总人口到 2100 年可能增加 3 倍,由约 10 亿增加到 21 世纪末的约 40 亿,而在世界其他地区,人口情况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研究称,到 21 世纪末,除发达国家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发展中国家同样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作者简介:

郭源生,博士,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国家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国家发改委“汽车电子专项”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健康医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曾发表论文33篇,出版《智慧城市模块化构架与核心技术》、《智慧医疗在养老产业中的创新应用》、《智慧医疗与健康养老》等专著。个人取得31项专利成果,其中发明专利9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对历史文化、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颇有研究。

(特别预告:下期郭源生老师将带您了解各种人口数据统计与趋势分析的差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