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1)

2020年,4月17日,是台湾一位女作家逝世三周年的日子,她就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

三年前也就是2017年2月,她出版了一本真人真事改编的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2017年4月17日,她被丈夫B 发现,在自家公寓自缢身亡。

26岁,华美的年岁,被迫中止。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2)

2017年,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就第一时间打开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只是,看到第一章,就无法看下去了。

不忍心,不愿意,不敢去看下去。

无法想象那个还未知人事的少女,是怎么撑过来的。

无法体会那个小小的她,为了能减少痛苦,“欺骗”自己是“爱老师”的表现。

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我都不敢看下去的一本书,那个饱受痛苦的女孩,是花了多大的力气才把它写出来呢?

在把这本书放进书架近三年的时间里,这次(第三次),我决定沉下心来,即便再心痛,也要坚持看下去,终于在五一期间,我彻底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书,最深的两个感受:心痛和愤怒。

心痛那个本来还是花季,应该无忧无虑的少女,却总是说出一些似乎已经看破人生的沧桑的话语。

气愤那个本应为人师表的人(这个词用到那个人身上,是对“老师”这个词的侮辱),却做出了这种不知羞耻的事情。最让人恶心的是,那个人嘴里的那些巧言令色。

只是,事情已经发生,美好的生命也已经陨落。我们这些看了这本书的人,或者在说大一点我们这些依旧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为了能让“房思琪”少一点,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3)

房思琪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特别发达的时期,就2020年来说,已经出现了多少起,实在不敢细数。

事情已经发生,很多悲剧我们已经无法挽回,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前言中,我看到史航说的一句话“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幸存者。”,我们这些健康成长的人,算是时代的幸运儿,没有遭受那些苦难。但是,成长本应该是快乐的,为什么用到了“幸存”这个让人感觉悲壮的词语,就是因为诸如房思琪事件的原因。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4)

作为时代的“幸存者”,我们是不是应该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或者周边人的经历,反思一下,总结教训,为还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做一个警醒!

让书中那个孤立无援的少女,体会到世界的温暖,而不是漠视。

说实话,在看完整本书之后,本应该尽快出文的我,迟迟无法按下键盘,我害怕自己带着情绪的词语会带给阅读我这篇文章的人一些误导。

于是,直到今天,相对平静下来的我,写下了这篇,我所意识到的问题。如有不对的地方或者缺失的地方,欢迎指正。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5)

2020年,疫情让我们开了一个不一样的年。

疫情之外,尤其是与这本书有关的事件,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性侵14岁养女的鲍毓明”,现在这个事件渐渐的就没有了动静,无论案件的结果如何,“房思琪事件”又一个被害者出现了。

那么,这些“房思琪”层出不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就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书中、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可以从三大块找出原因:一是教育体制内容的缺失;二是父母教育的缺失;三是舆论压力的负担

教育体制的缺失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6)

为所有在健康教育的课堂勤抄笔记却没有一点性常识的少女干杯。

近年来,性侵事件层出不穷,更可怕的是受害者的年龄层越来越低,但是有很多受害者,即便已经身处受害状况,却依旧不知道自己遭受的处境。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或者说正常的现象是怎样的。

根据目前我所了解到的我国学校教育内容来看,即便是形势已经很严重的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性教育依旧是一片空白。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7)

很多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受影视剧或者小说的影响,在对性没有正确认识时,就已经发生性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伤人伤己。

之前看到过一个故事(不知道真假),但是内容却值得我们反思:

一对博士毕业的夫妻,新婚一年之后,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没有怀孕的迹象。老一辈的人就很担心,问他们生活方面是否一切正常。他们回答说,挺正常的。

没办法,为了确定问题,就带他们去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也显示一切正常。

医生就问他们性生活的事情,两位博士就很震惊,说到“不是说每天睡在一起就好了么?”

终于“破案”了,原来他们根本不知道胎儿是如何形成的,即便是高学历人士。

虽然这个故事有点夸张,但是,我依旧相信世界上还是存在这样的人的。

但是,故事里是一对夫妻。

然而,现实中,有多少人,同样对性常识知之甚少,却大行其事?

“房思琪事件”中,那个中学生,在还不知道那是什么时,就已经被“洗脑”。

李国华对着天花板说:“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你懂吗?你不要生我的气,你是读过书的人,应该知道美丽是不属于它自己的。你那么美,但总也不可能属于全部的人,那只好属于我了。你知道吗?……”

想象一下,中学的自己,听到这样的话,尤其这话还是从一个自己尊敬的老师的口中说出来的,我们会是如何反应?

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中这片不是空白,又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最差的情况,至少我们,还处在知识积累中的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知道是不正常的,知道应该如何寻求帮助。

而不是像“房思琪”那样,求助无门,只能自我催眠,为了让自己活下去!

家庭教育的缺失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8)

“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被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很难大谈“性”,即便是在自己家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也从来不提这一块内容,好像这是一个多难以启齿的话题。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9)

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个新闻,是一本《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因为“尺度太大”被家长们投诉,虽然这套书是响应《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领中1~2年纪学生应掌握“孕育生命”、“成长的基本知识”和“我从哪里来”的明确要求。;并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校园暴力”、“社会与性”的问题而编写的,但是由于家长们的投诉,这本书最后还是被学校收回了。

现实的状况是,父母一辈受他们父母辈的影响,完全羞于谈论性教育,事实上,他们自己本身也不知道多少性知识,更别谈教育下一代。

虽然,教育知识缺乏,但是现实的可怕状况却让人担忧,尤其很多家长们对于自己子女被“侵害”更是讳莫如深,不敢让子女对外宣称,更不会自己主动找有关部门报案。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错,才会导致家人对他们的事情避而不谈。

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房思琪的表现一样,认为自己脏了。

但是,他们又有什么错?

谁又不是从少年时期成长过来的?

他们遭遇如此情况,我们这些旁观者又做错了什么为他们遮风挡雨呢?

什么都没有,我们不仅什么都没做,还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了一层盐。

“房思琪”本来有机会早点脱离苦海的,可是,母亲,那个本来应该倾听自己女儿心事的角色,却一句话打碎了女儿的仅存的勇气。

学校教育的缺失,让孩子们失去了一个重要获取知识的途径,家庭教育的缺失,让那个孤立无援的人,失去了依靠的港湾。

幸存者的身份岌岌可危!

舆论压力的负担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10)

“房思琪事件”中,房思琪也在网上寻求过帮助,想要问问网友这种事情要怎么办?

得到没有同情,没有方法,只有“键盘侠”们一味的指责。

“小三”“勾引”“不知廉耻”……各种污秽之词不绝于屏幕。

本就无助他们,要如何坚强下去?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房思琪最终只能在精神病院生活。

现实中的“房思琪”,依旧无法摆脱那个可怕的梦魇,最终自缢身亡。

悲剧一次次发生,我们这些掌控着话语权的人,什么时候能不再做那片导致雪崩的雪花呢?

去年看了一本书《黑箱》,是日本一位自由记者伊藤诗织所写。

跟《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样,那是作者伊藤诗织自己亲自写下的关于自己遭性侵的经历。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11)

2020年,伊藤诗织性侵案在法院获得胜诉。

相信伊藤诗织的心理,依旧阴影重重,至少社会给予了支持,并且明确告诉她,她没错。

但是,在书中,伊藤诗织也写到了自己最初决定起诉时,各种人肉、网上评论、信件……内容无一不在谩骂、指责她,恶意揣测她的行为。

那时的她,跟房思琪一样,痛不欲生。

还好,她坚持走出来了。

在如今,互联网极度发达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知晓其各个方面,但是对于有言论自由的我们这些旁观者,能不能在按下发送键之前,想一想,如果自己即将发送的话是发给自己的,还会这么说吗?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12)

孔夫子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仅凭一己之力无法阻拦悠悠之口,只希望,每一个发言者,在发言前多想一下,不要让自己的发言成为“杀人的武器”。

新时代,给了我们很多发展、学习的机会,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小心辨认,多重验证。

一时缺乏经验不要紧,可怕的是我们拒绝经验,经过了几世依旧保持原状。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13)

那个美丽、温柔的少女,抛开自己为我们讲述了“房思琪”的故事,不为名不再利,只是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房思琪”出现。

少女已经离开三年,“房思琪”依旧层出不穷。是时候做出修正了。

从批评的角度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希望她的血泪史)(14)

希望,健康长大的我们,不再是“幸存者”,而是常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