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郑和西洋行历史(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

秦朝时,秦始皇派徐福航行海外寻求长生不老药;唐朝时,僧人鉴真曾六渡日本讲经传佛法;明朝时,戚继光在海上击退倭寇保卫国土等等。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在探索神秘的海洋,对它抱有美好的期盼。

而在中国古代史中,规模最大、航行最远的对大洋的探索就是郑和下西洋了。郑和曾经七下西洋,一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都在下西洋。

明朝郑和西洋行历史(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1)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耗费巨额的钱财。有记载说郑和携带的船只中,大的船只长44到4尺,宽18丈;中等的船只长37尺,宽15丈。每艘船的造价就要成千上万两白银,更何况船里还载满了丝绸陶瓷等各色物品。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才能让郑和,在开销如此大的情况下七下西洋?

明朝已时代久远,郑和也故去无法发声,相关史料对其记载并不是很详细。或许在印度洋打捞出的石碑能让我们找出一部分原因。

靖难之役许是因

靖难之役是非常激烈的一场帝位争夺战,这场战役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上。

朱元璋在治理国家时犯了与汉高祖刘邦一样的错误,那就是重拾分封制。重拾分封制的原因是,保障权利能够牢牢掌握在一家之中,以此来达到,家族对整个天下的控制和皇位能够永世传承。

明朝郑和西洋行历史(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2)

前人刘邦死后的一系列事件就证明了分封制的时代早已过去,当然朱元璋再次重拾分封制带给其后代的并不是安宁与和平。更何况朱元璋还给了藩王们“清君侧”的权利,这也为靖难之役提供了理由。

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继位后,藩王们的势力日益扩张。俗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藩王势力的壮大已逐渐影响到了皇权,于是建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削藩。

朱允炆在削藩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硬骨头,他就是朱棣后来的明成祖。朱棣看着朱允炆的一系列削藩行为,明白自己要是再不作为也难逃被削藩的命运。于是他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直接起兵。

朱棣骁勇善战,一路打至京城。但建文帝朱允炆却在战乱中离奇消失,后来朱棣虽然成功称帝,但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有诸多传说,其中一条就是他流亡海外。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当然这也只是众人的一种猜测。

明朝郑和西洋行历史(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3)

宣扬国威才是真实目的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十分的声势浩大,因此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寻找建文帝,用如此浩浩荡荡的阵势,非常不合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宣扬国威。

明朝早期的外交,倾向于和平外交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丝毫不会使用武力。明朝早期的外交秉持着,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基础,尽量以和平的方式威服众国,建立一个以大明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所以郑和下西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宣扬国威,并与他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其实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政府就已多次派使节出使周边的其他国家。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时间,在极大地恢复了中国经济的同时,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再加上逐年积累的航海经验、罗盘在航海中的使用以及造船技术的进步。都为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棣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以天朝正统自居。令郑和多次下西洋,给他眼中的诸多蛮夷之国秀秀肌肉,让这些国家不敢生反叛之心,每年都忠实上贡。这样的目的似乎更加贴合实际。

明朝郑和西洋行历史(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4)

郑和七下西洋后,确实扩展了明朝的朝贡体制,当然这种扩展并不是霸权的。郑和是明朝的和平大使,因郑和下西洋,明朝也与诸多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当然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郑和带回来的一些产品工艺也促进了国内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他也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尼与东南亚的传播与发展。

在印度洋中打捞出的明朝石碑更是证明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在印度洋捞出的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中文、泰米尔文与波斯文。

文字大意是与诸国结交,并赠与他们丝绸、金银、以及一些中国的特产。就此看来,这样的行为十分符合当时明朝的外交政策。因此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更多人认为是宣扬大明朝的国威。

后记

从郑和能七下西洋,与诸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来看,当时明朝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强大的,毕竟弱国无外交。

明朝郑和西洋行历史(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5)

郑和声势浩大的七下西洋,带来的是明朝与诸多国家有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清朝闭关锁国,却还是被洋人入侵欺辱。

这其中差的就是军事实力,明朝的军事实力足以藐视众国,所以郑和即使再招摇,也没人敢攻打明朝时的中国。清朝时的经济比明朝更加繁荣,但军事能力不够,财富只能招来灾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