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家诗人(才华横溢自沉于湖)

才华横溢,自沉于湖—老舍

老舍先生,想必大家不陌生,在我的学生时代便熟背“老舍,原名舒庆春”,但可能也只是应付考试,对于老舍先生了解的并不多。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老舍先生有了更多的认识。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老舍先生漂泊的一生。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是满族正红旗人。舒姓,因出生于阴历立春,故取名为“庆春”。老舍这一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老舍在上学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舒舍予,有“忘我”之意。后来发表小说时署名老舍,被人所熟知,故得老舍。他的父亲是一名护军,老舍刚出生不久便死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战争中。老舍是家中老小,父亲的突然离世让这个家庭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全家人靠同是旗人的母亲为他人洗衣做活维持生计。

老舍散文家诗人(才华横溢自沉于湖)(1)

老舍九岁的时候,得到大善人宗月大师的资助开始进入私塾读书,老舍很争气,5年后的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但毕竟家里穷苦,数月后因经济原因退学,转而考了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19岁的老舍毕业后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时间就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不过老舍不喜欢官场上的复杂,没做多久就主动请辞回到学校继续教书。

这段教书时间,是老舍尝试文学创作的时期。1921年,22岁的老舍署名舍予在《海上新声》上发表了《她的失败》一文。仅700字的白话小小说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篇老舍作品,开启了老舍宏伟的创作生涯。

1922年,老舍23岁。这一年他加入了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生活在被英军炮火打开国门的时代,老舍正视世界共通的趋势,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英文水平飞速提升。

两年后,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讲师。在英国的五年期间是老舍写作水平的提升期。异国他乡,老舍的生活想必是孤寂的,但在夜深人静时,老舍的创作热情又绝对是火热的。三年时间先后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30岁的老舍离开英国,在新加坡滞留了半年任中学教员后,于次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此时,老舍已达而立之年,一直单身。虽然老舍在自己的朋友圈中都说自己是“独身主义”,但老舍不是不渴望爱情,只是苦于自己家境贫寒,对自己的婚姻没有信心,便一头扎进了文学创作中。

1930年的冬天也是老舍的“春天”老舍回到北平,在语言学家罗常培的安排下与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的胡絜青相识,并互生情愫。

《济南的冬天》一文便是创作于此时期,发表于1931年4月。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济南的冬天》这篇作品一改老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而是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济南冬景之美。

老舍散文家诗人(才华横溢自沉于湖)(2)

任大学教授,给了老舍足够的尊重,又与胡絜青处于热恋期更是喜上加囍,这是《济南的冬天》一文一改老舍作品风格的主要原因。,当然,济南的冬天本就美丽,对于老舍这样一个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又刚从英国雾霾环境待了五六年的人来说,济南的冬天就更美了。

《济南的冬天》一文,仅800余字,却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比拟、比喻、错综、双关,不常见的转品、示现、迭现等共计二十余种。修辞手法用得多,还用得巧妙。在写景手法上,画面感非常强。色彩和谐,景物层次分明,虚实结合,意境深远。可见老舍文学功底的深厚!

同年夏天,老舍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是老舍作品的成熟期,同时又非常的高产。《猫城记》、《离婚》、《月牙儿》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934年,老舍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两年后因学生闹学潮,老舍辞去教授一职,专心写作。1936年9月《骆驼祥子》横空出世。

提起老舍是不得不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这三部巨作的。21万字的《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在《宇宙风》上开始连载。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时代背景,描述了军阀混战时期年轻好胜、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人生。

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立体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北平市民社会的风俗画卷。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有老舍这种生于那个时期的底层老北京人,才能看尽世间百态。善于观察的老舍用他绝妙的创作能力,为我们带来了这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老舍散文家诗人(才华横溢自沉于湖)(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返回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于11月只身奔赴武汉。次年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同年又随文协迁往重庆。

抗日战争期间,老舍完成了自己的另一部巨作—《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一部百万字小说,全书共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饥荒》。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老舍从1941年起就开始做准备,收集素材,1944年才构思完毕,开始动笔。又耗时四年,直至1948年,老舍在美国完成了整部作品。

这部作品的出现,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老舍通过小人物看战争,通过战争思考民族文化。巧用批判手法,避开战争场面,从细微之处描写战争背景下老百姓压抑、窒闷的生存氛围。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

1949年,老舍从美国回国,后担任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3年又被选为文联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荣誉满身的老舍并没有放弃写作,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再次震惊文艺界。

该巨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化。老舍用他擅长的以小见大手法,仅通过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这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展现了这样环境下的人世百态。

全剧共出场共70多人,其中约50个有姓名或绰号,各个性格分明。各种人物汇集于茶馆,通过贯穿全剧的人物生活变迁,反映时代的演变。此时的老舍,语言艺术已是炉火纯青,结合对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本人性格的温婉与幽默,给我们带来这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茶馆》。

老舍散文家诗人(才华横溢自沉于湖)(4)

老舍最后的一部作品是《正红旗下》,著于1961年-1962年间,是老舍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因当时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老舍被迫停笔,实为遗憾。同时也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老舍不忍屈辱,于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北京太平湖。一代文学巨匠,就此陨落!

老舍先生是经历过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看尽人间百态,深通人情世故。他的文字具有浓厚的京韵京味,真实,质朴又不失幽默。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又能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冲突。

终其一生,老舍先生都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及曲艺的改造,他是一位高产的文艺工作者。小说单行本16部、文艺合集17部、诗歌300余首、曲艺作品近50部及其他散落发表的作品近百篇,当之无愧的文艺界“劳模”。他的一生,虽不完美,但他给我们留下的作品,却是无价的瑰宝,致敬老舍先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