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

含英咀美入诗肠

——诗人笔下的咏茶诗

汪鹤年

  簇簇新英摘露光,

  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

  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

  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

  酒渴更知春味长。

  唐人郑谷的这首《峡中尝茶》诗,以状物如生的艺术笔触,活画出一幅清幽淡雅的春园品茗图,给人留下几多滋味,几多遐想。而且,此诗的真正价值,是它向后人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唐代并不是饼茶的一统天下,至少在四川一带,轻绿浅黄,入口生香的炒青茶一类散茶已成为人们杯中的常见之物。

同郑谷的这首咏茶诗一样,历史上许多咏茶名篇,不仅以其新颖的构思,独特的品味,留下了迥然有别的审美价值,而且以细腻的描绘,广阔的视野,展示出一幅幅充满了喜怒哀乐的历史风情画。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1)

古人咏茶诗

咏茶诗中的闲情逸趣与煮茶品茶之道

在古人的心目中,烹煮香茗是一个极雅且极富诗意的场景。晋代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中就描绘了这么一幅天真浪漫,憨态可掬的稚女烹茶图:“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池,难与沉水碧。”诗人的两个女孩忽然想到饮茶之乐,可又觉得火太小,于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火。好不容易,茶水煮开了,可是两个原本白白净净的小女孩却满脸漆黑,油垢满袖,令人忍俊不禁。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2)

娇女诗

煮茶中的闲情逸趣,更为诗人所钟爱.唐人陆龟蒙就在《煮茶》诗中描绘过“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的煮茶之趣。宋方岳《煮茶》更将诗人诗茶自适的生活摹写得别有风致:“瀑近春风湿,松花满石坛。不知茶鼎沸,但觉雨声寒。山好僧吟久,云深鹤睡宽。诗成不须写,怕有俗人看。”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3)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

南宋诗人杜耒《寒夜》诗中还特别写出了寒夜对着明月梅花烹茶的雅韵:“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唐人柳宗元心目中,那轻敲茶臼的声响似乎都妙不可言:“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夏昼偶作》)。宋人陆游《夜汲井水煮茶》一诗,更以闲适散淡的笔墨写出自烹清茗的生活乐趣:“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肺腑凛清寒,毛骨亦苏省。归来月满廊,惜踏疏梅影。”此情此景,恐怕只有身临其境者方能体味得出。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4)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连煮茶的声音,在诗人的笔下,都仿佛成为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宋苏轼《试院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南宋诗人李南金《茶声》一诗对煮茶之声的摹绘更惟妙惟肖:“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磁杯。”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5)

《试院煎茶》诗

即便是军旅中人,对茶都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元代著名诗人耶律楚材《夜座弹离骚》一诗中便留下了“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香消烛尽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的动人歌吟。这位长期随同成吉思汗四处征战的辅臣,哪怕是在军旅征战中,也时刻眷恋着“一曲离骚一碗茶”的生活。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甚至直言不讳地向人家要茶喝。其《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中的第一首即如此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诸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意思是说,因很长时间没喝到建溪茶了,心里竟像塞满五车大漠的黄尘,只能留下“瓯中雪浪”之类的记忆,姑且从卢仝、从谂禅师等前代茶人的往事中寻求慰藉了。而你是有茶的“诸侯”,请尽快地分给我几个茶饼,让我也高高兴兴地过一把茶瘾吧。爱茶之情,溢于言表。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6)

一曲离骚一碗茶

古人烹茶,最讲究水质,故而好水烹好茶的举动常常成为挂在诗人嘴边的乐章。苏轼《汲江煎茶》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飘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荒城长短更。”尽管诗的结尾流露出作者欲与知己共品佳茗,却又天各一方的惆怅之情,但那杓舀深清,瓮盛月色的情致,毕竟给人以无尽的美感。陆游《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诗,也将那“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的奇趣与雅好表述无遗。陆羽在《六羡歌》中,甚至公然表示,只要自己的家乡有好水烹茶,什么名利地位、佳肴美酒统统不在话下:“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7)

《汲江煎茶》诗

大约是因为白雪赋予人的是一种莹洁无瑕的感觉,雪水烹茶成为诗人们最热衷的题材。宋人李虚己《建茶呈使君学士》的“试将梁苑雪,煎动建溪春”,以雪衬茶,倍添几分清雅。元人谢宗可的《雪煎茶》一诗,则以空灵的笔调,抒写出以雪煎茶的独特情趣:“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月团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8)

试将梁苑雪,煎动建溪春

当然,也有人认为,即便没有名茶名泉,那自汲自煎,临风自啜的情景,也足以使仙人为之垂涎。明文征明《煮茶》诗就以“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烧松翠鬣香”为生平一大快事。宋戴昺的《赏茶》诗,则活脱脱地勾画出这样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宋杨万里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还抒发了诗人希翼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乡思:“日铸建溪当退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元洪希文《煮土茶歌》还特意摹绘出似乎只有山翁才能享受的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论茶自古称壑源,品茶无出中濡泉。莆中苦茶出土产,乡味自汲井水煎。器新火活清味永,且从平地休登仙。王侯第宅斗绝品,揣分不到山翁前。临风一啜心自省,此意莫与他人传。”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9)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茶寮煮茗,自是别有风致,但一些诗人似乎更喜欢自采自制自品的生活情趣。唐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就对这种自采自制,清茗待客的生活情趣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陆羽甚至将采茶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与陆羽友善的皇甫冉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中,就描绘了这位茶圣自采香茗的生活:“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寓居武夷山时,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以此为乐事,并以《茶坂》为题赋诗道:“携籯北岭西,采叶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10)

煮茗图

当然,也有人是因为生活所迫,为一享品茗之乐,不得不亲力亲为。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反映的便是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采茶也好,烹茶也罢,对于一些懒得亲自动手的惯享清福之人来说,毕竟是可有可无的事,但佳茗慢品的清趣却又是万万少不得的。因此,历代文化的品茗诗也就到了汗牛充栋,举不胜举的地步了。什么“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三))呀,什么“拂石云离帚,尝茶月入铛”(宋释惠崇《赠嗣上人》)呀,什么“浮石已甘霜后水,焦坑新试雨前茶”(宋苏轼《南还至章贡显圣寺》)呀,什么“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元刘秉忠《咏云芝茶》)呀,等等,不一而足。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因得到友人赠送的剡溪茗,特地写下《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抒发出自己品饮剡溪茶的独特感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其人嗜茶如痴的情趣跃然纸上。宋人白玉蟾在《茶歌》一诗中,面对那“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的一杯香茗,竟至发出了“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的喟叹。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11)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食后睡起,细品香茗,似乎成为古人最时髦的一种生活,唐人裴度《凉风亭睡觉》诗云:“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白居易的《食后》诗,更将午后睡起,清茗两瓯的那种自得其乐的情趣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咏茶诗中揭示的共品清茗的茶中真趣

当然,一人独饮与邀友共品的情趣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共约试新茶”之类的雅举,乃至呼朋携友共品清趣的家庭式茶宴也就日多一日,并屡屡见之于诗。唐人钱起因参加过赵莒举办的茶宴,曾在《与赵莒茶宴》诗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对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宋人晁补之在《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其二中,也抒写了自己应邀品茗的感受:“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他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清人郑板桥在其《竹枝词》二首其二中,更公开表示:“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12)

《与赵莒茶宴》诗

一些诗人还常以关山远隔未能与知音挚友聚首品茗为憾事,无端地生发出诸般感慨。长期隐居西湖孤山,与梅妻鹤子为伴的宋代隐士林逋,就在《烹北苑茶有怀》诗中写出了自己独对清茗时的苦闷:“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故人。”

  以茶话别,也曾成为一些文友之间的送别形式。唐白居易在《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诗中,就曾发出过此地一别,咫尺天涯的慨叹:“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

互赠新茗,一度成为文人雅士间诗书往来的一种时髦,柳宗元在收到友人赠送的自采新茶后,就专门写下《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一诗,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亦对友人惠寄新茶之举深表谢意:“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不管天涯路远,千里寄茶慰相思的人也屡见不鲜,唐人李群玉在《答友人寄新茗》一诗中就表达了这种独特的情感:“满火芳香碾曲尘,吴瓯湘水绿花新。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宋人王安石《寄茶与平甫》诗,更真切地抒发了这种千里寄相思的情结:“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石城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明人吴宽也在《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一诗中,表达了对同年好友惠寄龙井的谢意:“谏议书来印不斜,但惊入手是春芽。惜无一斛虎丘水,煮尽二斤龙井茶……”白居易还在《山泉煎茶有怀》诗中,异想天开地要将煎好的茶汤寄给远方的爱茶之人:“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13)

《山泉煎茶有怀》诗

总之,茶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甚至被人们奉之为“神品”。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诗中就有“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的吟咏。常在醉乡的诗仙李白当得知有人因常饮仙人掌茶,年过八十仍色如桃花时,也不禁心旌摇动,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中大唱起茶的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大约是因为茶具有一种空灵绝俗的秉性,苏东坡还将佳茗喻之为佳人,信笔写下了《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咏茶诗中的茶人身影与诗人情怀

在抒写清趣,畅叙友情的同时,许多诗人还将心灵的镜头对准了茶园美景以及那些辛勤劳作的采茶人。

明代杨慎于巫山县所作的《竹枝词》便记述了三峡人那种封闭、宁静的田园生活风貌:“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青春采茶。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宿天涯。”

晚唐诗人皮日休写过《茶中杂咏》的组诗,其中《茶人》一诗还对这些采茶人的生活展开了细腻的描绘:“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庭从(木颖)子遮,果任獳师虏。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陆龟蒙在《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人》诗中也写道:“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明人胡介《西溪竹枝词》则将笔墨集中到采茶女身上,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她们的缕缕情思:“郎住前溪妾后溪,采茶生小惯相携。月明各自提筐去,一缕茶烟隔竹篱。”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14)

采茶女

不过,采茶人的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尤其是当他们因采制名品而受到官府乃至皇帝无休止的苛剥的时候,他们内心的隐痛和创伤,又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正如清人陈章《采茶歌》中所写的那样:“风篁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明人高启写有一首《采茶词》,对以茶为业,却无缘自品,尝到的只是衣食无着的凄凉的茶农,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明正德年间,曾在浙江任按察佥事的韩邦奇,也在《富阳民谣》中,对富阳百姓深受贡品之害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富阳江之鱼,富阳山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昊天胡不仁,此地亦何辜?鱼胡不生别县,茶胡不生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于戏!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可谓字字血泪,声声疾呼,然而,贡品之风并未因此而稍敛,这位按察佥事却落得过罢官下狱的悲惨下场。

在咏茶诗中,写得最有情味,最具感染力的,还要算嗜茶成癖的唐代卢仝所写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纵横开阖的笔墨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就是在品饮清茗,几欲仙去的极度兴奋的状态中,诗人想到的仍是那些“堕在巅崖受辛苦”的亿万苍生,这样的襟怀,又岂是一般爱茶者所能望其项背呢?

经典茶诗茶词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诗肠)(15)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