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心理学效应:马太效应】

选择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1)

失败乃成功之母?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听着爱迪生失败千次才找到钨丝发明电灯的故事过来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而我们却很少听到成功是成功之母大概人们认为,只有逆境中才能成就林肯、爱迪生这样的伟人,而从小就有天赋的年轻有为的人总是会如仲永般泯然众人。

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偏差。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在逆境中成功的英雄,是因为这些英雄的故事本身曲折且少见,更具备广泛传播的可能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只不过他们的故事太过于平淡无趣,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他们的成功逻辑大多是“因为他们很成功,所以他们变得更加成功了”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在1968年提出。当时莫顿是为了描述科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越是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越容易的到更多的声望。后来,人们用它来描述各个领域两极分化、强者通吃的状态。

而“马太效应”则典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待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您交给我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您给我一锭银子,我已赚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您交给我的那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生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将第三个仆人所保存的那锭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由来。

成功而自信,自信而成功;失败而自卑,自卑而失败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获得更多成功和进步机会。可以说,“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是一种优势的积累,强者随着积累优势,将有更多的机会变得更强,而弱者将会被拉开更大的差距

我们可能以为那些富二代们应该都是纨绔子弟,不好学好玩吧,反正他们什么都不用干就等这继承大笔财富就行了。事实往往相反,富豪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从小就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而且他们的家教、家风都是很严的,对他们的要求也非常高,并不是说会放任不管。也许就是真应了那句话,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所以说这个社会的资源大部分已经被强者占有了,我们这些没有资源、关系的人或许光靠努力来出头还是不够的,还要有眼界,和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与此同时,马太效应也会对个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成功者因为成功而自信,然后因为自信而更成功;而失败者会因为失败而自卑,然后因为自卑而更失败。

残酷的现实

失败确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能让人清醒,能激起人更大的斗志。但“马太效应”是这个社会最冷酷无情的规则,不会因为失败者坚韧不拔的意志而网开一面——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成功之路无疑都是由成功本身铸就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