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观光须知(彷徨的时候去看看鲁迅这4处故居)

作者:洞见Ray

作家余华曾经说过:我最讨厌的作家就是鲁迅。

他抱着这个偏见,到了三十六岁。

直到因为工作原因,重读了鲁迅的文章。

他为之折服。

他发现,自己之前完全误读了鲁迅。

余华说:“这一天,鲁迅在我这里,终于从一个词汇回到了一个作家。”

不再是一个脸谱,一个标签。

余华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年轻时候不满鲁迅霸占教科书。

直到长大了,才能懂得鲁迅文章里的字字珠玑。

鲁迅值得所有人的敬重。

作家迟子建也说: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那里有他的生活。

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笑和眼泪。

如果受到了生活的刁难,不如去看看鲁迅的故居,那里藏着一个好作家的人生。

鲁迅故居观光须知(彷徨的时候去看看鲁迅这4处故居)(1)

鲁迅的第一个屋子,是在绍兴新台门周家。

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大院子。

院子后面是百草园,鲁迅说:那边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院子前面是三味书屋,他在这里挨了先生的打,也认认真真地将“早”刻在了书桌上。

绍兴的老屋子给鲁迅养出了幽默。

是追着蝉,赶着叫天子的童年日子,让他在针砭时弊的文字里,还能时不时蹦出“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的句子。

那时候鲁迅在老家有个好朋友,叫闰土。

我们都能记得起那个月下刺猹的少年。

那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天不怕地不怕的童年,是赤手空拳闯天下。

一举一动都稚气,却又趣味横生。

鲁迅在水乡的一亩三分地学会了有趣和幽默。

也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清醒中不失趣味,毒舌中不失幽默。

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

鲁迅就是那个虽然板着脸,却始终能让你在严肃里享受幽默,从幽默中触击心灵的作家。

我们在鲁迅的幽默文字里找到了社戏和渔火、乌篷船和咸亨酒店,我们能看到滑稽的孔乙己走在鲁镇的大街上。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而有趣的鲁迅万中无一。

读读鲁迅,你就知道了,幽默是面对不完美人生的最好办法。

02

鲁迅故居观光须知(彷徨的时候去看看鲁迅这4处故居)(2)

鲁迅的第二个院子,在八道湾11号。是个典型的北京胡同,四合院。

四合院讲究一个邻里来往,讲究世故。

这处房子,是鲁迅亲自选定,亲手设计。

那时候,北平铅灰色的天空下,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用力撕开了封建的枷锁。

当时鲁迅在北京教育部做公务员,每天晚上都会认认真真地做些古碑抄本。

一天,钱学同来到他家,看了鲁迅的抄本,说,“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那便做吧。

不久后,鲁迅将一打文稿递给了钱学同。

犀利如刀的文字,在纸上刻下了一个又一个吃人,《狂人日记》横空出世。

《狂人日记》是最早的白话文小说,一出手就是高峰。

鲁迅就像北平的四合院,掩藏在人来人往中,十数年无人问津,一出世就一鸣惊人,直接走进了中国文学的中心。

在八道湾胡同,鲁迅跟蔡元培、郁达夫、钱学同,刘半农,胡适都有往来。

这精致的四合院,很快成了新文化运动大本营。

正是在四合院,鲁迅养成了犀利的舌头。

在这里,鲁迅文思如泉涌。《阿Q正传》《呐喊》都是在这被新文化运动气氛包围的四合院里,孕育了出来。

那时候的年轻人都喜欢鲁迅,喜欢他那种快意恩仇的样子,喜欢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鲁迅不是像胡适那样的绅士,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侠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正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养出了鲁迅的肝胆侠气。

03

鲁迅故居观光须知(彷徨的时候去看看鲁迅这4处故居)(3)

鲁迅的第三次变动,是搬到厦门大学靠海的国学院。

这个时候的鲁迅正和许广平陷入了热恋,他们遥寄书信,互诉衷肠。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看完鲁迅在这段期间编辑的《两地书》,你很难相信那个以尖酸刻薄示人的鲁迅,竟然会有这么温柔的时刻。

也许是厦门舒服的海风,吹散了鲁迅的愤愤不平,收成了一腔柔情。

鲁迅在厦门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两门课程

他把教书看成是短期的“休整”,是一个战士的暂时归隐。

林语堂说,当时的厦大周边是坟,腐烂的味道如同知识界的空气。

虽然被北京文化圈排挤,也在厦大受到了打压。

但是鲁迅的学术积累,在此时突飞猛进,他在厦门的学海中,闲庭信步,自在泛舟,耐心钻研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在这短暂的“停泊”中,好好地整理了过去,才能在之后厚积薄发。

在厦大的时间虽然短暂,只有一百多天。

但是厦大的宿舍,给鲁迅带来了知识的积累,让他整个生命焕然一新。

04

鲁迅故居观光须知(彷徨的时候去看看鲁迅这4处故居)(4)

鲁迅的最后人生,定居在了上海。

他也和许广平终于修成了正果。

先住在景云深处,又再搬到了且介亭。

这里是上海的半租界,十分痛恨帝国主义的鲁迅将“租界”两字各取一半,称之且介亭。

且介亭是上海的弄堂,是个外冷内热的模样,乍一看排外,仔细一看又包容。

就像用文字把别人骂得无地自容的鲁迅先生,又毫无顾忌地收留了落魄的女作家萧红。

此外,复杂的上海也是个忙碌的城市,鲁迅成了最忙碌的命。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他从事了大量的创作,翻译,编辑,每天要回复大量青年读者来信。

每日除了分给客人们应酬的时间外,一过十二点,鲁迅都会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工作。

一坐就是天明。

直到所有人都起来,鲁迅才去睡。

因为他的眼“见不到光明”,所以他喜欢在夜里创作,

他成了歌舞升平的夜上海中,最清醒的那束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书桌前去世,摊开的稿纸上刚刚写下星期两个字。

他像一架规律的机器,直到耗干了使用周期,才安然的死在了工作台前。

他成了孤独的雪,成了死掉的雨,成了雨的精魂!

鲁迅故居观光须知(彷徨的时候去看看鲁迅这4处故居)(5)

鲁迅的一生只有一张开怀大笑的照片,留下这张照片11天后就去世了。

在《墓碣文》中鲁迅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在黑暗的时代里,鲁迅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点燃了自己,成为了后人前行最笃定的路标。

若没有光,他就是那唯一的亮。

——————

有人说什么样的屋子,养什么样的人。

鲁迅的性子和居住过的房子完美地契合。

从水乡里生出了幽默,从四合院里走出了犀利,从海边宿舍里养出来柔情,从上海弄堂里讨来了忙碌。

而且,每次换屋子,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用四合院的犀利,撕破了绍兴水乡的封建。

又用厦门的柔情吹散了,铁血战士的刻薄。

最后再用弄堂里的家长里短,构成了一个外冷内热的先生形象。

他通过清洗每一处居所,来让自己褪去水土里的陋习。

作家刘亮程说过:“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常年累月在这间房间里度过的生活。”

没有这些生活,也就没有这样的鲁迅。

如果,感到人生彷徨不妨多读读鲁迅。

用幽默笑对人生,用侠胆帮助他人,用温柔呵护家人,用忙碌对待事业。

不要从远处寻找幸福,要从脚下根植人生。

或许我们对现况尚有所不满,但是只要打理好自己的人生,倾我们全力去生活。

那么我们一定也能在最后笑成鲁迅先生的样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