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著名画家 莘塍大夫第走出一位文学大师

2019-02-28 15:15 | 蔡建设

缪天华(1914-1998),原名乃华,字华孙,号天华,笔名木孤、心余,莘塍南镇村人,系缪天瑞胞弟。1919年开始就读于莘塍聚星小学,1930年毕业于瑞安县立初级中学校。后到上海求学,在胡适之等创办的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念书,获文学学士。抗战期间,在上海从事教育和文学研究,后在温州师范学校、福建音专任教文学;1945年10月赴台湾省,曾任台湾省编译馆编译组成员、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北市温州同乡会会刊编委等。

温岭著名画家 莘塍大夫第走出一位文学大师(1)

1943年缪天华(后排左二)在福建音专

从小热爱文学

缪天华出生在莘塍南镇有“大夫第”之称的缪氏大院。5岁时,他的父亲病逝,母亲抚养了他。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让他从小爱好文学。

6岁时,缪天华上了半年私塾,之后就读于离家一公里外的聚星小学。“床是思量亭,只有少小努力,才会有老来享福安乐。”祖母这番平凡而又有价值的话,让他铭记于心,养成早起的习惯,上课从不迟到缺课。祖母常在他起床前讲“流水岩”的故事等,为幼小失去父爱的他,弥补了无限的心灵温暖。母亲也总在临睡前为他诵读小说,更加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引导他走上了文学之路。

小时候,他常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以及“征东”“征西”一类小说,对“闲书”爱不释手。吃饭时,一只手拿着筷子,另一只手还是拿着一本小说。在母亲眼中,缪天华是一个读“正经书”不专心而痴心“闲书”的执拗孩子。

抗战期间,任教于江西

1940年秋至1942年,缪天华在江西上饶铅山教书,后赴福建永安吉山的国立福建音专(时为全国仅有的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教文学。1942年秋,国立福建音专筹款购买乐器,举行规模宏大的师生音乐会,缪天华、缪天瑞、刘天浪三位教授在《福建日报》分别撰文,介绍音乐会情况。

1943年,在福建音专期间,缪天华作词、陆华柏作曲,编写清唱剧《大禹治水》。之后,缪天瑞还将缪天华的诗《从军别》写成大合唱,宣传抗日。

小品文雅俗共赏,畅诉赤子之心

早在20岁时,他初露创作才华,以家乡农村的鸡为主题,撰写小品文《鸡》,发表在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半月刊第四十期。他深受林语堂所提倡的“娓语笔调”影响,在往后的学术研究工作之余,总不忘情小品文的创作。其创作题材力求不和生活脱节,写自己十分熟悉的人或事,因此作品中既有早年在大陆生活时耳闻目见的名人逸事,也有后来在台湾省生活的乡土观察。

1940年秋天,他离开故乡莘塍南镇,再也没有回来,但无论在何地,都难以忘怀故乡。他在散文集《寒花坠露》《雨窗下的书》《桑树下》《湍流偶拾》中,用大量的文章回忆对故乡的眷恋。

他喜欢轻松、隽永、清新的笔调,书写故乡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乡村美景和人文故事。笔下的古莘塍是平旷妩媚的郊野:春天,错综交织的狭小的田塍,白漠漠的水田里反映出天空中飞扬着的白云,人在田塍上走,不知道是在天上,还是在水中呢;秋天,是令人着迷的季节,带着干燥的秋风,在江南并不萧条,清明的天空,青碧带红的远山和山上白云的变幻,让思想无拘无束的驰骋;冬天,如果下雪,更是令人兴奋,雪打在衣服上,只需一撲,便都掉下去;雨天草木被雨淋湿了,显得更加绿油油,雨点打在河上,水面浮起无数的泡沫……筼筜桥,其实并不怎样稳当,因为它既高峻,两旁又没有栏杆,雨天走过这桥是很危险的……他将古人的诗文融化在信笔涂抹的文字里,深刻入微的描绘家乡迷人的景致,使人沉醉。

他热爱故乡,爱故乡的人与物,特别是对亲人们相思之情,“我特别地爱好郊野……这一片田野的景色,曾经在我进入初中的时期给我多少的慰藉,多少的快乐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身在祖国宝岛台湾,每一次向西望边凝望着蔚蓝的天空,心里总有无限的思潮起伏着,在北边天空底下,有许多地方,有许多人物,都是他所熟悉的,如今分隔的那么遥远的,不知道他们怎样了?什么时候有再见的机会呢?“祖母对我最关心,每天清早六点多钟,她就会轻轻地到我的床前把我叫醒。”“有时候在雨天,天黑了还不见我回来,祖父就要登上那座屹立着的得月楼眺望。”“每当回忆起有关母亲的往事,我的心非常纷乱,百感交集,不知道怎样下笔。”《痛思》一文是在闻知母亲去世之后书写的,他深切的回忆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划船》一文描写了自己跟大哥一起偷学划船的经历;《所思》回顾了祖父的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等,诸如此类,家人家事总是成为他的小品文要表达的主体素材,更寄托着对家人深深的思念。

缪天华的小品散文,生动逼真,饶有风趣;抒情小品,文采清丽,意在言外,透着坚贞秀逸的特质;游记、杂文,别具风格。他的作品写生活、写人生,真实而引人入胜,出污泥而不染,具有超脱崭新的风格,有“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之美称,梁实秋也盛赞其作品“亲切有趣,不坠俗套”。

台湾省楚辞研究的先驱

缪天华对楚辞研究颇深,于台湾师范大学长期教授楚辞课程,对后进多启蒙鼓励。1952年,他著作《离骚浅释》出版。

1953年又于《中国语文》月刊陆续发表《怀沙》《涉江》《哀郢》三篇“浅释”。1955年10月发表《屈原的〈九章〉之一〈哀郢〉》一文,刊载于《大学生活》第1卷第6期,是台湾省第一篇研究《九章》的单篇论文。而后于1957年出版《楚辞九章浅释》。1959年至1960年他又于《中国语文》相继发表《九歌》十一篇之译释计九篇,而后于1967年出版《九歌九章浅释》。

1975年,缪天华将三书加以修订,合为一本重新排印出版,名为《离骚九歌九章浅释》。此书对屈原作品的注释方面,能于广采博为取前人诸说的前提下融以己见,颇有特色;注释,要言不烦,切中肯綮;译述,其文字流畅生动,明晓易懂;总而言之,是一部严肃而平实的楚辞注释本,《楚辞著作提要》及《楚辞学通典》皆有著录。书写此书时正赶上过年,他躲在一间斗室里,坐在床上写稿,一股傻劲,仅仅为了避开客人打扰。

1977年,缪天华指导黄志高撰写的硕士论文《六十年来之楚辞学》,为台湾省最早研究楚辞学的专著,此书的问世对楚辞研究有相当的贡献。台湾省首位楚辞学博士高秋凤曾授业于缪天华,她说:“缪老师是我在楚辞方面的启蒙老师。”

十年磨一剑,主编《成语典》

缪天华花了10年时间,系统地做一番整理工作,主编了《成语典》,1971年初版,1972年修订再版。该书条目丰富,全书收词12000条,除去一部分复词外,所收成语亦有七八千条,为现有汉语成语词典中规模较大的一部,许多如“批却导窾”“挥戈回日”“欧风美雨”等也广为搜录。全书注重源流演变,引源和举例,取材颇宏,给一些常用成语找到出处,如“气壮山河”出自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气作山河壮本朝”。爬梳寻讨,从宋元明清之小说戏曲近百种中挖掘了不少有用的成语资料,如“天昏地暗”,引《元曲选·货郎担》;“冒名顶替”,《西游记第二五回》。释义简明,要言不烦,得到业内专家好评。

点校、译作,一丝不苟

1933年,缪天华就根据当时的流行,删除每一个儿童故事前的引言和后序,隐藏霍桑儿童故事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写作特征,编译《霍桑童话集》,由大东书局出版。

他对旧文学有很深的造诣,曾校订《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大明英烈传》等大量古典小说。在《如何校订旧小说》中他曾提到一件小事,令人印象深刻:“遇到旧小说中有难懂的词语,校者千万不可任意乱改。数年前我校对《水浒传》的时候,有‘土兵’的词语许多处,助理校对者竟全部擅改为‘士兵’,我发觉他的‘擅改’后,立刻写了一封信给书局的经理,大发脾气,说明‘土兵’即乡兵,乃是征于当地,施以训练以防守本乡之兵,与‘士兵’有别。土兵是宋朝的民间俚语,士兵则是近代语,如何可以擅改?不料这样一来,却得到了书局方面的信任,使以后在校对琐事上得以顺利进行。”缪天华认为标点校订印行的小说,字体清晰,便于一般读者阅读。但是,必须以极慎重的态度从事,否则流弊很大,使小说丧失了本来的面目。由此可见,在他的小品文之外,更见其严谨的学者风范。

(参考资料:《台湾省编《成语典》琐议》(马锡鉴、陈增杰)、《楚辞研究在台湾(1947-2009)》(高凤秋)、《霍桑研究在中国》(舒奇志)、《国立福建音专史要》(孙星群)、《南镇缪氏宗谱》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