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学生毕业前的时光(特写毕业前的意外)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李览青、吴霜 上海报道

“下个礼拜毕业典礼,今天我被签了三方就业协议的公司毁约了。”

在社交平台发完这句话,华中某双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道温(化名)火速开启海投模式。

“已投简历1172,沟通过7743,待面试0。”道温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在某招聘网站的截图,“以前都是只投前端的工作,但现在连从来没接触过的销售岗我都投了,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的工作机会也都在看。”道温认为自己双非本科的学历并不占优势,在毕业前夕除了海投已别无他法。

此前就出现过,企业在与学校、毕业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后,单方面以公司职能调整、编制收缩等理由违约,向学生支付违约金后继续开启下一届实习生招聘。然而,今年多家企业在6月毕业前夕临门毁约,让学生们还是倍感压力。“3月毁约我可以接受,但现在春招早已结束,只能通过社招渠道应聘。”有同学表示。

不过也有同学表示,虽然被毁约,但却找到了薪酬更好的工作,这也算是意外之喜.

不过今年3月以来,教育部密集采取行动,关注应届生就业问题。3月中旬,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在近期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的情况下,就业作为“六保”之首,也受到高度关注。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退减税、缓缴社保、加大留工培训补助、扩岗补助等财政政策,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延期部分贷款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都旨在保住市场主体,从而吸纳劳动力就业。就在6、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发布会,据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介绍,今年5月以来,高校与行业企业已举办了1万多场供需对接活动。高校校长书记访企拓岗行动,目前已有2255所高校走访单位7.7万家,拓展岗位已超过141万个、实习岗位56.6万个。

多家企业临时裁撤研发岗

“非常抱歉,由于公司职能调整,您应聘的岗位职能被合并,我们无法推动录用流程。”

近日,即将面临正式毕业的道温收到来自一家金融机构方面的邮件,他在4月签订的三方协议被通知解约,同意解约后第二天,该公司按协议向他支付了一笔违约金。

在华南某校学习计算机的米凯(化名)同样在此前拿下了该公司的开发岗位,为此,他还拒绝了一家互联网小厂与某农商行的邀约。“今年三四月份看到很多在互联网大厂实习的朋友被‘毕业’,我还想签了三方被毁约这种事不会出现在我身上,想不到还是没躲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本批该公司解约的校招生多为前端开发岗,不过管培生等岗位已正常入职

同样在6月毁约校招生的,还有头部金融数据服务商

“5月公司已经给我们分配好了部门,甚至介绍了带教导师,完全想不到会在6月中旬毁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包文(化名)正在参加毕业典礼,而他的母亲在老家刚收到这家数据公司寄出的三方就业协议与解约函。

记者获得的一份来自这家数据公司方面的解约函显示:“在充分考虑个人选择意愿和我公司现实际情况,经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解除贵校某同学与我单位于2022校招所签订的三方就业协议。”落款时间为2022年6月9日。

但包文表示,其在6月10日才接到这家数据公司通知解约的电话,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在他还没有同意接受解除协议的时候,就已经出具了解约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解约

这家数据公司在协调解约的邮件中表示,公司受疫情影响严重,校招编制有所调整,将为学生支付违约金并解除合约。记者从多位校招生方面了解到,这家公司解约的在校生涉及南京、上海、苏州等多地职场,主要集中于研发岗位,此外有部分学生被要求降薪20%并推迟入职

企业毁约,学生如何保护自己?

“如果我主动申请降薪,可以继续保留我的岗位吗?”在接到上述数据公司人事部门的电话后,即将毕业的林平向对方询问,但只收到“抱歉”的回复。

某家负责校招生协调解约的企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学生坚持不接受赔偿依然希望保留岗位,公司会履行三方就业协议,让学生入职。但多位校招生表示,企业如果已经因种种原因裁撤岗位,即使入职自己也有可能在实习期、试用期被裁员,一般不会选择坚持入职。

学生、学校、企业签订的三方就业协议全名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能解决应届毕业生户籍、档案、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然而,三方就业协议并不等同于劳动合同,而是一份意向合约。

浙江佑平律师事务所律师俞起告诉记者,由于在校生没有毕业,无法签订劳动合同,故而没有与企业正式缔结劳动关系,无法用劳动相关的法律对双方行为进行约束。若在正式的劳动合同约束下,员工要求保留岗位,企业无法随意解除合同,但在双方或三方仅就劳动意向达成初步合约的情况下,应当按照民法典下的合同法来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在三方协议中约定了相关违约赔偿条款,只要违约方付出一定赔偿或补偿责任,就符合合约规定。”俞起表示。

“对于企业来说,学生违约只是重新招一个人。但我们毕业生在6月被解约造成的损失,是关乎未来职业生涯的,学生的损失谁来赔偿?”林平向记者提出了他的疑问。他认为,企业和学生在签订三方协议时所要承担的违约结果,对各自的影响并不一致,违约金的认定与违约的后果应当有所关联。

“企业这么做确实是有违诚信,但很遗憾的是,按照我们目前的法律来看,在双方当事人已达成合同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尊重契约精神,依据合同约定判定。” 俞起曾负责多起类似案件。他表示,学生如果认为自己的损失高于赔偿金额,应当秉持“谁主张,谁举证”,列出直接造成的损失,如果在招聘同期,有另外一家企业有意向明确要录用,但由于违约公司同时发放offer而失去了这个机会,在此期间产生的合理利益损失,可以要求一定范围内的赔偿。但综合来看,按传统惯例,一般学生获得较高赔偿金额的可能性较小,加上学生上诉和举证需要诸多时间、金钱、机会成本,可能错过招聘季,一般坚持入职和坚持打官司的毕业生很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上述金融机构向应届生支付违约金约3000元,上述数据公司支付的违约金在7500元左右。

金融科技岗位人才仍稀缺

今年毕业的学生正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规模创下新高。近期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8%,但求职申请人数同比上升75%。

根据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面向企业HR的最新调研,金融行业面向2023届的校招岗位增长态势放缓,对人才需求更加理性。

大四学生毕业前的时光(特写毕业前的意外)(1)

“金融机构并不是没有科技相关岗位,而是缺少对口合适的人才。”猎头方面告诉记者,金融科技的人才依旧非常紧缺,很多金融机构还在以每年几百人的规模大量招聘,但这些招聘更多是针对有工作经验的候选人。对金融机构来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趋势是确定的,所以人才缺口依旧存在,但一定是优中选优

某头部券商数字化转型相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金融机构招聘的科技人才中,软件开发工程师数量最多,但即使是研发岗位的校招生,也大多要求硕士学历,“计算机专业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比较多,但拥有多学科复合型教育背景的人才非常难得。”

在2022届校招即将落幕,2023届毕业生的校招以暑期实习招聘的形式已经展开。

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已开启金融科技部门的暑期实习生招聘。例如交通银行总行金融科技部门拟招收实习生290人,包括软件开发工程师、技术测试、业务测试、IT系统管理、金融科技部业务分析师、数据治理、数据分析、创新研究等多个岗位,其中软件开发工程师实习生招聘共计200人。

面对市场岗位与人才不匹配的问题,多家高校已开始设置金融科技相关专业,以培养符合金融科技细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自2017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首次设立金融科技专业以来,据教育部在今年2月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7所院校成功申报了金融科技专业,其中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此外,校企合办相关院系,联合培养金融科技人才也成为一大趋势。例如,深圳大学与法国南特高等商学院、微众银行共同创建深圳南特金融科技学院已在2022年4月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已启动2022年本科招生,开设的本科项目包括金融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区块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

(统筹:马春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