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纪念那些卫国捐躯的英雄们(又是一年清明时)

己亥清明致敬海归英雄

视频来源:神州学人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

但又远远非止于此

传统上

这是一个有关祭奠的日子

然而或许因为是在生机盎然的春天

故慎终追远之余

便多添了几分对后人的期许

哀悼怀思之外

更是要后来者铭记前人的事迹精神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曾负笈异国

志在攀登科学的更高峰

学成之后

毅然放弃海外优渥待遇回归故土

哪怕当时这里还是一穷二白

哪怕从此失去先进的科研条件

哪怕必须宵衣旰食 筚路蓝缕

甚至 献出生命

……

因为“家国”二字

在他们心中

分量太重 无可比拟

清明节纪念那些卫国捐躯的英雄们(又是一年清明时)(1)

“国家贫瘠,就是做儿子的无能。”

——郭永怀

“两弹一星”元勋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94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他是唯一一位横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这枚奖章的人。由于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他以身许国的英雄事迹直到被授予这枚奖章后,才为世人所知。

他,就是郭永怀。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山河破碎,让郭永怀立志科技救国。赴美留学期间,郭永怀和钱学森一起,攻克声障瓶颈,解决了飞机超声速飞行的问题。这是继莱特兄弟之后人类航空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1956年,为了避开美国的监视回到祖国,郭永怀不惜烧掉记录自己多年科研心血结晶的手稿,毅然携妻女踏上归乡之路。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离开已经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位于青海的试验基地,带着重要的实验数据,连夜从兰州乘飞机返回北京汇报。然而,在抵达北京距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却突然失去平衡,数秒后坠地起火。地面人员在救援时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的遗骸。经过辨认,那正是郭永怀与他的警卫员牟方东,而被他们护在身间的宝贵的热核导弹资料完好无损!

正是依据这份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重要资料,在他牺牲的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由郭永怀参与设计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他以身许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007年10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两颗小行星,以郭永怀和他的夫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教授的名字命名。国际永久编号为“212796”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郭永怀星”,国际永久编号为“21279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李佩星”。

清明节纪念那些卫国捐躯的英雄们(又是一年清明时)(2)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

“两弹一星”元勋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并获博士学位)

少年时期目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邓稼先,深感祖国强大的重要性。抱着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回来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信念,23岁的邓稼先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由于勤奋刻苦、成绩优秀,邓稼先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修满了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因为他当时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邓稼先婉言谢绝了美方提出的给与更好的科研、生活条件,以及导师、同学的挽留,与200多位科学家一起回到了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新中国。一回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到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之中,开启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1958年,在中央的决策部署下,我国开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当年秋天,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他,跟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愿不愿意参与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虽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邓稼先仍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回家后他只告诉妻子许鹿希教授自己要调动工作了,以后可能很难再照顾家里,甚至通信都很困难,再问其他一概都是“不知道”。自此,邓稼先开始了大漠戈壁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又依据他与于敏的“邓—于方案”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了世界上的最快速度。

1979年,邓稼先为了寻回在实验中未爆炸的核弹头,身受辐射影响,因此罹患直肠癌,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临终仍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清明节纪念那些卫国捐躯的英雄们(又是一年清明时)(3)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

——黄大年

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1996年获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17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1992年,他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不久,黄大年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

2009年,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事业,携妻子回到国内,在母校吉林大学担任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此他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在了科研和教学工作中。黄大年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能让某国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一百海里;他的回国,加速推动中国深探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

工作时的黄大年是忘我的,这也迅速地消耗着他的健康,然而他矢志不悔。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2017年1月8日,黄大年终因长期积劳,溘然长逝,享年58岁。他用一生践行着自己24岁大学毕业时写给同学的那句话:“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

清明节纪念那些卫国捐躯的英雄们(又是一年清明时)(4)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南仁东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

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曾任荷兰德云格勒天文台访问学者,日本国立天文台客座教授)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英文缩写FAST更加广为人知。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看到宇宙很远的地方,有助解开宇宙起源的秘密,乃至探寻地外文明。作为这一项目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被誉为“天眼之父”。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23年里,南仁东把这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现实。FAST这一国之重器的诞生,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

FAST这颗“巨眼”在调试运行阶段,就发现了59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被认证为新发现的。然而为其奉献了20余载的南仁东,却积劳成疾,终因病医治无效,在远方永远地阖上了双眼。

清明节纪念那些卫国捐躯的英雄们(又是一年清明时)(5)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钟扬

我国著名植物学家

(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生物系统科学博士;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曾两次任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数理研究所外国人客员教授)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从钟扬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开始,他就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钟扬共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援藏16年,他的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他深深扎根在西藏,只为努力给人类建起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2018年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组委会在给钟扬的颁奖辞中写道:“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清明节纪念那些卫国捐躯的英雄们(又是一年清明时)(6)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李德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1997年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在生命垂危之际,用尽最后的力气,向护士要来纸笔,于重症监护室里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来不及为家人留下什么嘱托,两天后他撒手人寰。遵照遗嘱,他的骨灰一半在湖北麻城老家入土,一半被带上雪域高原,撒葬在冈底斯山下的拉萨河,与他热爱的青藏高原融为一体。

1990年,李德威首次踏上青藏高原。此后的25年里,他几乎每年都奔赴那里开展地质调查和研究。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形成演化,青藏高原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研究和创新发展地球科学理论的“最佳野外实验室”。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25年来,李德威行程数万里,踏遍青藏高原和阿尔金山脉主要构造带,为打开我国干热岩事业新局面,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都未敢停歇。

缅怀是为了铭记

致敬是为了继承

岁月迢迢 逝水汤汤

沉淀下的

是永恒的矢志不渝 无悔奉献

青山处处 白云悠悠

传颂着的

是不变的家国情怀 赤子衷肠

在新中国70年的建设征程中

像这样心怀至诚

以各种形式为国家民族昌盛

贡献自己的学识 青春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归国留学人员

还有很多很多

那一串串光辉的名字

以及弥散在历史的星河之中

那些默默无闻者

我们都不该忘记

也不会忘记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

让我们再次向他们

献上

最诚挚的敬意

告诉他们

未竟的事业

有我们继承

他们炽烈热爱着的这片土地

纵然几度经风雨

已是焕然四海春

清明节纪念那些卫国捐躯的英雄们(又是一年清明时)(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