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这是张爱玲《倾城之恋》中于开头和结尾处遥相呼应的句子,虽说她在这段故事里,用一座城的倾覆,来成全了男女主人公的婚姻,但通过这段话,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一种悲凉的色彩。

读故事之前,只看题目,我便认定这将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可同时又深知这多少与张爱玲的风格有异。或许并非美满?读后,不禁感叹果不其然——此间的“倾一座城,成一双人”所成全的仅是一段婚姻,而非爱情。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1)

故事主人公白流苏,是张爱玲笔下那一类永远将婚姻当作谋生手段的、于旧式婚恋观下求生存的女人;曾有一段不幸的婚姻。范柳原则是张爱玲作品中著名的风流浪子,在放浪之外又有流浪的本性。乍一看这两个人貌似没有结合的可能,然而最终他们却几乎是“圆满”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人不得不评说一二。

一场“人性”的战争,在真正的战争到来之时“圆满”落幕

读《倾城之恋》,直到故事结尾处,方才真切地了悟何为“倾城之恋”。在这里,有这样一段话——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是的,白流苏和范柳原最终的结合,是因为在关键的时刻他们一起度过,战争的炮火给了他们共患难的机会,使他们的心得以靠近;这也正所谓,这场战争教会人们学会放手和珍惜。放手该放手的,珍惜该珍惜的。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2)

很明显,柳原是爱流苏的,他之所以拖着不和流苏结婚,一是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爱情,一是他那流浪的本性。从他一出场开始就不停地辗转于上海、香港、英国、新加坡、锡兰、马来亚等地。然而天地之大,没有一个他真正的家,这也同时促使着他不停地去找寻难得之真爱。

而流苏,自始至终她都本着一个目的,在六亲无靠的现实下,使柳原成为自己的经济依附。那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柳原几次三番欲擒故纵,希望看到流苏对他感情上的依附,却无奈流苏无暇爱情,只一心求取生存于世的托付。

从上海到香港,流苏赌着自己的命运,谨慎着不与柳原发生关系,后来宁愿以只身返回上海握紧最后的筹码——“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并极力保持自己的“淑女身份”;而当她再次从上海来到香港,则表明了她的妥协,“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六亲无靠的她不得不去做他的情妇了。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3)

然而,就在他们的关系确定,柳原将流苏安顿在香港,自己反要上英国去,等上一年半载方归,就在这个时候,战争的炮火逼近了。

战争使他们彼此靠近,使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结局皆大欢喜。张爱玲用此战争结束了彼战争,并成全给他们一份圆满又伟大的“倾城之恋”,然而,却在字里行间透出苍凉,一种真真切切的悲剧色彩。

不懂爱的女人,出身于旧式大家庭中的女子的悲哀

白流苏是那种有着倾国倾城貌的女子,但同时,她又是命运多舛的。出身于旧式腐朽大家庭的她,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以及在夫家惨遭毒打和欺凌的遭遇,本来离婚后凭借着稀薄的资产可以度日,却被娘家哥嫂哄尽,最后落得六亲无靠的田地。

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完全能够将一个女人的不幸前景看穿。开始进入故事时,当我看到柳原对流苏的真心时,曾经为她感到过欣喜和欣慰,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丝不安难以排解,那便是对她这番好境遇的怀疑。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4)

我想,如果流苏也像柳原对自己那般爱上柳原的话,他们的结局或许就是美满的了。只可惜,生长在那个环境中的流苏得先有资格求生,方有资格求爱。之于柳原对她讲的“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爱情,流苏是无暇体会的,而可笑的,她只能从中体会到柳原不想和她结婚的事实。

我索性将书中有关对话放在这里——

流苏,你不爱我。

怎见得我不?

《诗经》上有一首诗,我念你听“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中文不行,不知道解释的对不对。我觉得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永远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着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

你不爱我,你有什么办法,你做得了主么?

你若真爱我的话,你还顾得了这些?

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不至于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5)

这便是一个女人的可悲之处。在旧式的大家庭中,女人应该是没有学会去爱的。像流苏那样出身于大户人家的女子,出嫁首先讲究的门当户对,婚姻的基础首先是经济,而完全不知爱情是个什么鬼;所以当她于走投无路时再嫁,更不会去考虑什么爱情。

当然,她也很想利用柳原对她的爱,只不过她并不知这需要以自己对等的爱来获取。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悲剧爱情观

爱情本来是个美好的存在,尽管它苦乐相随;然,张爱玲带给我们的爱情却是另一番模样。爱情在她笔下是现实的,更是悲凉的。文坛上带有幻想的爱情、浪漫的爱情,她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予不屑,给予嘲弄;相反的,她的爱情永远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张爱玲的爱情观透着悲剧色彩,这当然和她的出身以及她那个时代有关。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最熟悉的场景。幼年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败落给张爱玲的心灵留下阴影,“婚姻只为谋生”这种现实、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父母的婚姻有关。她从父母和身边人身上看到太多旧式婚姻的悲凉。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6)

旧式婚姻无爱情可言,是张爱玲想要通过《倾城之恋》告诉我们的。爱情只是如白流苏那般,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

在白流苏那里,没有自我的存在,更想不到去追求个人价值。“我这一辈子早完了”,现如今的我们很难想象这出于一个年仅28岁的女子之口。而在那个时代的她们,却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他们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使得婚姻成为权衡双方利益的交易。

张爱玲在作品中,极力描写这种虚妄之爱、无爱的婚姻,从而揭露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凉。在《倾城之恋》中,虽然白流苏最后终得其所,以圆满结局,但在张爱玲构造的那种苍凉的大背景下,她的悲剧性丝毫没有被削弱,反而让人愈感浓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