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QA工作的思考(关于QA工作的思考)

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他们公司在推行IPD流程中遇到的问题,他提到感觉TR(技术评审)有些像是个管理动作,同时很好奇作为QA,在TR评审点怎么样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和风险。比如,作为IPD流程的关键卡点,是否QA只需要对着TR Checklist检查打钩就可以了?QA又该怎么去检查过程质量活动是否到位?比如如何评估测试活动是否充分?是否测试用例执行率100%,遗留问题DI值合格就说明达标?又比如代码review的时候是否走读速率正常和缺陷率正常,就说明代码review活动开展的不错了?是否QA检查后过程符合度100%,就能说明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了?

关于QA工作的思考(关于QA工作的思考)(1)

思考和讨论到这些问题,说明已经对QA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系列问题背后是QA工作的定位,并对质量工作的价值和深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CMMI2.0里关于PQA(Process Quality Assurance)的目的是这么解释的:“Verifiesand enable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processes performed and resultingwork products. ” 其价值定位为(value):“Increases the consistent us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ocesses to maximizebusiness benefit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用中文大白话来描述就是:过程质量保证 (Process Quality Assurance,PQA)

  • 目的 :验证并改进已执行的过程和所产生的工作产品的质量。
  • 价值 : 增强过程使用和改进的一致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效益和客户满意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质量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引导团队和监控过程,这些仅仅是做事的手段;作为一个真正能带来价值的QA,除了对流程的理解和引导,她(他)需要更多的深入了解业务场景和目标,了解VOC,需要站在业务管理者视角全面去审视团队的绩效,助力团队持续的、成功的推出有竞争力、高质量的产品。

关于QA角色定位,我们曾经做过多次讨论,并整理过如下的图。可见,围绕“最大限度的提升业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质量人员不仅仅应该只关注流程符合度,而是可以根据公司或者部门的实际情况,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方法,为管理者提供客户声音、质量成本、研发效率、技术能力、团队建设等综合性绩效运营的可视性,帮助管理者不断的提升决策和管理水平,从而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QA角色认知

关于QA工作的思考(关于QA工作的思考)(2)

QA角色认知

那么针对这样的角色定位,QA本身需要从哪些方面不断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呢?我觉得可以分为几类能力的要求:

1)沟通能力

从沟通表现来说,我认为沟通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组成:理解力、表达力、敏锐度、主动性。

对QA工作而言,从表现形式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会有相应的要求,比如:

  • 是否有足够的胆量发声(对的,你没看错,需要有胆量),和管理层进行清晰准确的口头或书面的沟通?
  • 是否能在简短的时间里说清楚问题和解决建议,可参考kiss法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和电梯法则(30秒钟内)?
  • 是否能够清晰、系统、有条理、深入浅出的表达观点和复杂的问题?
  • 质量报告里罗列的指标和数据,是否可以进一步将这些指标数据串起来分析,讲讲它们和产品业务运营目标达成的关系?

沟通能力的涉及范围其实非常广,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报告,日常交流,也包括了向上管理,资源协调,团队建设,个人影响力方面。这方面的能力,在每人的职场价值中,所占据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而且越走向高阶职位,其价值和影响力越大,所以大家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去提升。

2)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能快速识别风险和改进点,就离不开对问题的敏感度:纷繁复杂的数据里,能快速发现问题;或者别人习以为常的点,你能发现隐患和风险,这也是一种非常突出的能力。

洞察力还包括了看到问题后,能快速定义问题,并采用专业方法去洞察问题背后的根因。作为QA,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一味的批判或者找茬,而是能业务目标为导向,以空杯心态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客观思考,识别根因(可以用5why)和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比如发生了某个网上事故,大部分公司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救火。救火完成后,有些还会做些简单总结或者回溯,总结放在组织过程库里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也有的部门会担心影响到考核,还会试图去掩盖问题,将知晓问题的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尤其是不能让领导或者客户知道问题曾经发生过。那么如果是你,会做哪些思考?是接受这样的现实,还是多往前走几步,多问问几个为什么?如:

  • 这类问题以前发生过吗?
  • 同类产品都发生过哪些网上事故?
  • 本次事故是否是偶发问题还是重复问题?
  • 是否可以组织深入分析下案例的PONC值?给公司和客户带来了什么影响?
  • 这个问题是在哪阶段引入的?
  • 在哪些阶段可以发现和及时补救?为什么会遗漏到下个环节?我们可以做什么?
  • 在其他项目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
  • 如何举一反三排查,避免这样的问题在本项目,在同一类项目里重复发生?
  • 是否要落实到流程改进工作中?
  • 怎么保证这些措施不流于形式而能真正落地?

3)QA工作中的韧性

做产品,做质量,做技术,其实都需要有韧性。什么是韧性?不是说我很努力,肯加班,肯做事叫做韧性,这是冲劲,不是韧性;针对具体问题,追求卓越,不断寻找优化解决问题的那种态度和能力,才是韧性。

不少人满足于“差不多就可以了”,“已经挺不错了”,”现在有很多客观困难,我已经尽力了“。但是实际上,只有以终为始,不断的持续迭代和优化过程,才能推动产品持续进步,日积月累之中,逐渐夯实基础把竞争对手甩在后面。不仅仅是质量工作,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产品如此,个人能力和品牌建设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做得还算不错,和完成的非常优秀,其结果的差距是天壤之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亚洲飞人苏炳添副教授的论文《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研究》(对这篇论文有兴趣的朋友请留言),学习下人家怎么从每个维度和细节抠进步空间和持续优化训练,最终以9秒83闯入决赛,在”32岁高龄“一举刷新了亚洲纪录。

4)专业素养能力

有人把专业能力分类为 细分专业技能和专业通识。

细分专业技能很容易理解,比如机器人算法开发,芯片设计研发,轨交工业控制,金融支付产品研发,航天产品研发,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因为产品形态和行业的差异,隔行如隔山,对研发人员细分专业技能要求差异就很大;如果能一直在对应细分行业总结积累经验,你就能成为特定细分领域的专家,并有可能成为行业权威。

质量人员要能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必然不能脱离具体的业务场景,只有更多的深入了解业务场景和目标,才能不断提升洞察力和提出专业性意见。

除了专业业务的理解之外,另一方面的细分专业技能包括不同研发领域的质量工作知识,如软件QA需要了解软件开发流程,软件开发效能提升方法,敏捷开发流程,掌握CMMI/敏捷教练技能;硬件QA需要了解硬件开发流程,硬件设计的关键和风险点,生产制造过程;还有供应链管控也有对应的细分专业领域知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这些细分专业技能,QA的专业通识能力也非常重要。

什么是专业通识?作为QA,专业通识是更看重你的综合能力。除了前面说的沟通能力,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工作的韧性和弹性,还有一些基础的通识能力,如项目管理知识,企业财务知识,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样你能够用项目管理语言和项目经理沟通,用战略规划和财务的语言和高层交流,也能用这些专业通识更好的开展工作。同时,QA除了熟悉和精进自己行业之外,也要对外面其他行业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而不是固步自封,满足于细分领域埋头干活,更要抬头看路,看看外面的行业动态和优秀实践,向优秀的人学习,向优秀的团队学习,不断进步。

比如作为一名架构师(丛博一直非常推崇过程架构师的角色),你可能非常善于某种框架下的技术架构,在你的工作岗位上也如鱼得水,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你可以去了解不同场景下的常见技术/质量体系框架有哪些,每一种框架的优缺点是怎样的,这是专业通识,而且要与时俱进。

所谓专业通识,不是取代你的细分专业技能,而是能更好的了解你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你所面临的职场环境,以及你工作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让你在选择方向的时候,更好的跟上时代的脚步。

文章转自,老丛讲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