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29年1月10日下午,少帅张学良的办公室走进来两个人,二人一身笔挺的军装看起来十分精神,擦的锃亮的军靴踩得地板咚咚作响,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件,径直走到张学良面前,看着这位东北军的最高统帅,甚至连一个军礼都没敬,直接递给张学良,让他签字。

“这件事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就这么办,你马上签字,我这就公布。”这个敢直接“命令”少帅的人正是时任东北军参谋长的杨宇霆,而他旁边的是黑龙江主席常荫槐。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

他们这次是以“中东铁路系中俄合办的铁路,一向不接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的指挥”为理由,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其实就摆明了是向张学良要权。

杨宇霆极力推荐常荫槐为督办,常荫槐的态度也十分暧昧,说他们把文件都写好了。

此时他们还不知道,这份文件竟然会给他们二人带来杀身之祸。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2)

张学良看着文件心知肚明,杨宇霆一定是受了日本人的好处,在替日本人谋利益,这是张学良所不能够接受的,当然最可气的还是他们的嚣张气焰,这让张学良已经动了杀心。

但碍于他们都是东北军“元老级”人物,并且还掌握着大量实权,年轻的张学良只是说道:“此事涉及外交问题,应该慎重考虑,切不可草率行事,我先考虑考虑。晚上我请二位吃饭,到时我们再议。”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3)

杨宇霆认为张学良早晚得同意,自以为万无一失。便没有多想,和常荫槐一起离开了。

二人走后,张学良十分震怒,想起二人的“逼宫”,张学良产生了极端的想法。但这么大的事,年轻的张学良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头绪,便回到卧室和夫人于凤至商量,夫妻二人思索良久后,始终拿不定主意,最终决定抛硬币来决定此事。

这看似荒诞,却不是杜撰出来的情节,晚年张学良在接受采访中亲口证实了此事。而也正是这枚硬币让张学良最终决定必杀杨宇霆。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4)

那么杨宇霆究竟做了什么让张学良如此痛下杀心呢?一枚硬币又是如何结束了杨宇霆的生命呢?

“小诸葛”助成“东北王”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5)

1885年杨宇霆出生在辽宁省法库县,祖上原在关内,同治年间闯关东来到东北,杨宇霆家境贫寒,但天赋极高,有过目成诵之才,16岁便考取秀才。

废除科举后,杨宇霆在堂哥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期间常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谈论国事。回国后便进入东北军,由于他学识出众,不久就做到了军械厂厂长。

当时张作霖还是二十七师师长,他很快注意到杨宇霆,张作霖胡子出身,身边的兄弟也多是粗人,因此非常赏识杨宇霆的才干,调任他为二十七师参谋长。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6)

杨宇霆上任后,对大多是胡子出身的东北军训练非常严格,极力整肃军纪,大大增强了东北军的战斗力,张作霖因此将杨宇霆当做心腹,视其为左膀右臂。

1916年,老帅张作霖任奉天督军,杨宇霆也跟随张作霖升任督军署参谋长。两年后,为了扩大势力,他极力劝说张作霖在秦皇岛截下直系政府购买的4千万军火,这些军火为奉军装备了7个混成旅,奉军实力大大增强,张作霖对杨宇霆大加赞赏,杨宇霆也一跃成为奉军核心人物。但这同时也对后来的直奉战争埋下了伏笔。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7)

杨宇霆不断帮助张作霖打开东北的局面,在政治,军事方面为张作霖提出了很多突破性的建议。成为张作霖的左膀右臂,称其为“小诸葛”。

而杨宇霆也没有辜负张作霖的信任,协助张作霖做了四件大事:

一是建立东北海军,完善军队体系,壮大了部队的势力。

二是制定田赋制度,让农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增强了东北的经济实力。

三是修备战公路,保障交通运输不被日本节制。

四是督办奉天兵工厂,自制武器弹药装备,有效的增强了对日本的防卫能力。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8)

这些军绩让张作霖在执政东北期间,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大增。这让日本的关东军对东北的事务无处插手。杨宇霆还反对日本人在东北提出的“杂居”政策。打破了日本强攻东北不成,想要逐步蚕食东北的幻想。

杨宇霆自恃功高,又深得张作霖宠信,渐渐开始迷失自己,后来因为私自扩充四个旅的军队,被张作霖罢官。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9)

直到直皖战争后,张作霖认为治理军政离不开杨宇霆,杨宇霆被再次启用,担任东三省巡阅使,上将军公署总参议兼奉天兵工厂督办。俨然成为奉系二把手。杨宇霆变得更加目中无人,这引起了奉系领导层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少帅张学良和第十军军长郭松龄处处与他为难。

杨宇霆自知在东北很难再有立足之地,于是向张作霖提出调任江苏督军。直到1925年12月,郭松龄倒戈兵败被杀,杨宇霆在东北军的死对头算是没有了,继续把持着奉系的军政大权。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0)

剧照

“老帅”死于非命,“执父”把持朝政

1928年6月4日凌晨,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年仅27岁的张学良仓忙之中接管东北。大家虽然表面上拥戴他,但奉系的很多核心领导人都是张作霖的长辈,特别是当年跟随张作霖一起绿林出身的元老重臣,根本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

杨宇霆更不把这位“少帅”当回事儿,他和常荫槐二人手里均握着大量的实权,二人的私教也很好,自以为功高盖主,什么事都要过问,可以说一手遮天。

张作霖死后,即使是在公开场合,每当张学良说出自己的看法时,杨宇霆就斥责的说:“不懂就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弄的张学良十分尴尬,下不来台。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1)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归顺蒋介石,这一做法遭到杨宇霆的极力反对,指责张学良把老帅辛苦打下的基业拱手送人。甚至在庆功会上直接拒绝合影,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俨然以“保护人”的身份自居。

他还经常自比周公,规劝张学良戒烟(鸦片),指责他不问军政。为此,杨宇霆还专门让张学良打所谓的“戒烟针”结果大烟是不抽了,针又上瘾了,少帅背上扎的密密麻麻的针眼,但还是欲罢不能。

这让张学良十分警惕,一种危机感压在他的心头,也渐渐地有了夺权杨宇霆的想法,但考虑到自己的确实不足以支撑东北局面,只能在心里默默忍受等待时机。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2)

日本人也敏锐的察觉到张杨二人不合,趁机利用混混流氓四处诽谤杨宇霆,没的说成有的,有的说成大的,离间两人关系。

还特意送给张学良一本《日本外传》,这本书把张学良比作丰臣秀吉,把杨宇霆比作夺取王位的德川家康,不断暗示张学良除掉杨宇霆,张学良更加深信不疑,但还是犹豫不决。直到杨宇霆死之前的一件事,成为了压垮张学良的最后一根稻草。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3)

“智囊”做了糊涂事,一场寿宴遭杀身

1929年1月5日,杨宇霆为父亲摆寿宴,奉系几乎所有军政高官悉数到场,场面极其之大,甚至关内的南京政府,各党派军系,包括关外的日本关东军都派了代表前来贺喜。

张学良到场后,大家只是象征性的打了个招呼,然而等到杨宇霆带着父亲出场后却全场起立,毕恭毕敬。

此时此刻,俨然他杨宇霆才是东北的主人。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4)

杨宇霆是奉系高层中少有的秀才出身,又是日本留学生,固然是个聪明人。可是张作霖死后,他却忘乎所以,对张学良极不满意,但是还要屈居在他下边任事。心中多少有些不服气。

而他最不应该做的还是在宴席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以“执父”自居,公开称呼张学良为“阿斗”。搞的张学良可以说颜面尽失,早早的离开了宴席。此时杨宇霆仍然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对劲,依旧与宾客们谈笑风生。

这场寿宴让杨宇霆称足了面子,也让张学良真正感受到了危机,他深知“主少国疑”张学良急需在军中树立威望,如果不“立威”,是根本无法站起来的。所以杨宇霆的取死之道最终引起了张学良的必杀之心。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5)

五天后的下午,张学良正坐在办公室,杨宇霆和常荫槐来找张学良,逼迫他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要常荫槐为铁路督办。说是加强中东铁路的管理。

但张学良却怀疑这是日本人通过杨宇霆与苏联人争夺在东北的利益,加上杨宇霆有旅日经历,素来就与日本人关系密切。这更加让张学良坚信自己的想法。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6)

其实说杨宇霆与日本人勾结是不大可能的,当时日本人一直纠缠,要在东北新建满蒙铁路。杨宇霆此举也是为了避免日本人的势力进一步扩张。问题就在于他对张学良接任东北一把手的现实一直不满。

那时的张学良也确实不争气,常常犯烟瘾,经常是丢下一帮叔叔大爷们回房扎针,还经常和赵四小姐赖床不起,让厅处长们待在外面恭候,这让以天下为己任的杨宇霆十分恼火,经常是大声呵斥这位“学良世侄。”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7)

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实在难以忍受,竟也是直接说:“我干不了,还是你来干吧。”可见张学良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终于在杨,常二人来“逼宫”时,他强忍不说,以“从长计议”托辞,让他们晚上再来商议,杨常二人离开办公室后,张学良回到卧室和夫人于凤至商议对策,

最后决定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杨宇霆的生死。张学良说:“我抛三次,如果都是正面,就行动”。

结果说来也巧,三次竟然都是正面,张学良显然有些诧异。于凤至说这会不会是硬币正反两面的质量不一样呢。于是张学良说,那我再抛三次,如果都是反面,就行动,结果三次都是背面。

夫妻二人面面相觑,最后一同说出了一个字“杀”。后来张学良还把这枚硬币保存到了保险柜之中,这枚硬币现在还保存在沈阳大帅府。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8)

随后张学良把警务处处长高纪毅召进客厅,对他说明原委后,以“阻碍国家统一罪”,向警务处长下达了处决杨,常二人的命令。

于是高纪毅马上进行准备,挑选了4名卫士,由他和张学良的卫士谭海负责率领,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只等杨常二人重回帅府了。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19)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左右,丝毫没有感到大祸临头的杨宇霆和常荫槐还想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来到大帅府,有人告诉他们先在大青楼老虎厅等待,这时,已在门外等待多时的高纪毅,率领4名全副武装的卫士夺门而入,将杨宇霆,常荫槐分别摁住。

杨常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挣扎着说:“你们要干什么?”。

高纪毅此时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二人阻挠新政,破坏国家统一,对你们执行枪决”。话音未落,几声枪响之后,杨常二人便倒地身亡。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20)

杨宇霆死后被张学良安置在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这一事件也被称为“奉天杨常事件”。

但仅在短短两年后,日军便炮轰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此时才有人想起杨宇霆这位曾经的东北智囊,不禁让人感叹“如果杨宇霆还在,东北估计还在中国人手里。”

张学良性格中确实有软弱的一面,但心胸还是开阔的。如果不是杨宇霆行事太过锋芒毕露,权高震主,想要架空张学良,张学良也不会杀他们二人来立威,那他的结局也不会这么惨。#历史开讲#

戴笠对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晚年坦言)(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