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妙音乐替代声嘶力竭(用美妙音乐替代声嘶力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优化班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一日生活常规建立中,我们尝试尊重幼儿的需求,用“音乐指令”代替教师指令性语言,通过播放各种音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听着音乐自觉遵守一日生活常规同时,在一日生活中各环节播放不同性质的音乐,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的美,理解和体会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用美妙音乐替代声嘶力竭?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用美妙音乐替代声嘶力竭(用美妙音乐替代声嘶力竭)

用美妙音乐替代声嘶力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优化班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一日生活常规建立中,我们尝试尊重幼儿的需求,用“音乐指令”代替教师指令性语言,通过播放各种音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听着音乐自觉遵守一日生活常规。同时,在一日生活中各环节播放不同性质的音乐,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的美,理解和体会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教师喊破喉咙不一定有效

教师指令是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幼儿发出的指示和命令。实际的教育场景往往会出现,教师指令控制性过强,孩子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指令,缺失自主性;教师的指令不够明确,使幼儿作出错误的反应甚至感到茫然;幼儿遇事习惯被动等待指令,出现了消极等待等现象;教师过多的语言指令,使幼儿出现听觉疲倦、无感,增加了教师的口令负担,导致喉咙嘶哑。

让音乐指令替代教师的指令性语言不但直接解放了教师,更为一日生活增加了音乐美感。用音乐指令将幼儿的常规和音乐教育的美感艺术结合起来,将音乐艺术渗透到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可以改善不科学、不规律的班级管理形式及避免教师的不规范指令性语言。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去研究音乐指令的有效性,使音乐体现其真正的教育价值,通过播放各种不同性质的音乐让幼儿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现在该做什么。

哪些音乐可以替代指令

当今社会,流行音乐遍布大街小巷。商店里、电视机里、公园里都可以听到当下最流行的歌曲。譬如《爸爸去哪儿》《小苹果》《江南style》等曲目,深受幼儿的喜爱,其效果远远超过平时教师刻意教授的传统儿童歌曲。笔者平时课间、餐后,都能隐隐约约听到孩子们哼唱一些流行歌曲。流行的趋势是一时的,我们既要抓住孩子流行的口味,更要将经典的音乐带入孩子的视听世界。

幼儿接触的音乐风格其实可以有很多,譬如中国风、古典风、轻音乐、民族风、戏曲风等,幼儿可以在这些音乐中,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风格,感知音乐的魅力。

在幼儿园中,我们尝试过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的中国风音乐,这类音乐多以中国风乐器大鼓、古筝、二胡、琵琶等为伴奏形式;传承了更多的中国诗歌、历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文化特点。我们常用的曲目如《青花瓷》《龙拳》《少年中国》《蜀绣》等。

民族风是比较独特的一个风格,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运用民族风音乐,不仅让幼儿从小接受本民族艺术的熏陶,而且对他们的人文修养、文化、历史认知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鸿雁》《月光下的凤尾竹》《卓玛》等都是非常好的曲目。

京剧作为中国的特色音乐,也是一种文化音乐,京剧元素与各种流行唱法相结合,碰出了更强大的火花。可以从富有京剧元素的流行音乐中,让幼儿初步了解京剧,感受京剧的不同,从而喜欢京剧。我们使用的曲目如《在梅边》《李》《说唱脸谱》等十分受孩子欢迎。

我们遴选的这些音乐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多种多样。从内容上看,有反映社会生活、自然界的作品,也有反映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作品;从形式上看,有不同形式的歌曲、舞曲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富有艺术美的音乐作品,能扩大儿童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音乐欣赏的知识与经验。选择能让幼儿快乐、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只要遵循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恰当地选用流行音乐教材,从中挖掘有助于培养能力的教育因素,切合幼儿实际情况运用到一日生活中去,用这些有灵魂的音乐来优化一日生活常规,就能使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怎样将音乐与指令相结合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分为晨间、自主过渡、餐前、睡前睡后、放学等环节。巧用音乐,可让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时尚,更加活跃。

晨间活动,我们可以选择轻快的音乐,如《爸爸去哪儿》《那些花儿》《早上好》《糖果工厂》等,轻快的音乐可以带给孩子轻松的情绪,到园后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迎接每一天;餐前,我们可以选择轻柔的音乐,如《摇篮曲》《小夜曲》等,可以让孩子们静静享受淡静的音乐世界;放学后,我们可以选择欢快的音乐,如《少年中国》《梦想的翅膀》等,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下,保持良好的心情等待家长的到来。

在班级管理中,最容易出现消极等待现象的就是自主过渡环节,我们可以选用带有节奏的音乐,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既可以起到提示作用,又能让幼儿随节奏游戏。幼儿可以跟着音乐自由做动作,等待同伴们一一入座,这样既避免消极等待的现象,又给了幼儿欣赏表现音乐的机会。当孩子们自由活动后需要集中时,播放富有律动感的《懒羊羊当大厨》,让幼儿边拍手边集中、安静,等待下一活动的继续;当孩子们上完一节比较兴奋的课或者从户外玩好回来后,播放一首轻缓的《萤火虫》,让幼儿的情绪在舒缓的音乐声中逐渐平息、安定下来,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个活动;当孩子们正在户外活动时,选择《圆舞曲》等舒缓的音乐,孩子们便会像蝴蝶般开心地“飞”进教室……

一首首或快或慢、或紧张或舒缓的乐曲无形中成了一个个音乐口令,能让幼儿安静,也能让幼儿振奋,再也不用教师扯着嗓子大喊,也不用听单调的小铃声。它既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又能将幼儿一日常规如丝线般串联起来,大大优化了班级管理,可谓是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23日第2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