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汤成难年龄(齐天大圣与月光宝盒)

作家汤成难年龄(齐天大圣与月光宝盒)(1)

作家汤成难。

汤成难的名字是她的父亲取的,每当被人问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她总开玩笑说,父亲太有先见之明,连法号都替她取好。

这些年,汤成难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文字,集结成书,除了最近出版的小说集《月光宝盒》之外,还有《一棵大树想要飞》《J先生》以及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抗战》《只有一只乳房的女人》等。

汤成难原本是个建筑师,但她执着地认为自己不能专注地去做两件事,“写作和建筑,必须放弃一个”。

显然,她放弃了后者。当然,她决心离开建筑行业绝不仅仅只有这一个理由。

比如,她每次下工地看到那些住在临时工棚的工人都会感到心疼。同时,“热衷于摧毁、重置,将一切归零”的建筑行业的现状,也令她感到不适。

但在内心,她喜欢建筑。长期的从业经历,也让她对图纸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建筑专业让我对结构、空间思维、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等充满兴趣。我想这些对写作一定是有帮助的。”

成为专职作家后,汤成难的写作时间也不固定,甚至用于写作的时间很少,她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阅读和胡思乱想上。在她看来,自己一年写六七个短篇不多也不少。她笑言自己懒惰:“我把自己的懒惰美其名曰是对文字的谨慎和敬畏。”

汤成难的小说主题无外乎孤独、寻找与成长。在认真思考、归纳、总结后,她发现它们又可以归纳为一个,那就是孤独。汤成难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排遣孤独。孤独,在她这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如庄子所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它能使她保持自我、观照内心。

汤成难享受其中。

作家汤成难年龄(齐天大圣与月光宝盒)(2)

作家汤成难年龄(齐天大圣与月光宝盒)(3)

汤成难作品。

回不去的岁月

《月光宝盒》的写作契机,源于汤成难读到的一则新闻,新闻背景是几位世代耍猴的人在东北被捕,罪名为“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后来人被释放了,猴也没了。

小说通过一个与猴子共同成长的孩子的视角,书写成长、苦难,以及耍猴人这个逐渐消失的群体。

“这是2014年的新闻。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有关耍猴人的照片,耍猴人扛着猴,走在风雪中,眉头微皱,神情黯然。

我被照片打动,被人与猴之间的亲密打动。我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段如今看来充满温暖又带着淡淡的忧伤的再也回不去的岁月。”

汤成难在创作谈中写道:“猴戏,齐天大圣,月光宝盒,童年,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隐秘的联系,我难以说清。”

“月光宝盒”一词在整个作品中都没有出现,如果你看过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一定对这个词不陌生。至尊宝一次次使用月光宝盒,期望时光倒流,却总也回不到过去那个准确的时刻,就如同我们无法回到童年。

汤成难用“月光宝盒”为中短篇小说集命名,收录其创作于各个时期的17篇小说。

不论是《一棵大树想要飞》中那个早年在百货大楼的门口弄丢了儿子,此后用余生寻找,最后发现儿子成了为害一方的人渣而倍受打击的修鞋师傅老张;还是《奔跑的稻田》中那个年届五十仍心向远方,对自己的种稻理想有着童话式追求的农民父亲;抑或是《共和路的冬天》中那对因英雄主义而结婚,最后败给了日常生活的夫妻;还有《老胡记》里用写诗的手切牛肉的老板胡大江,喜欢用讲述“别人”的故事来疏解自己的苦闷的王秀英;以及《我们这里还有鱼》中那个被生活折腾得服服帖帖、力不从心的文艺青年姨父……汤成难以诗意写出这些小人物日常的卑微。

那些混杂在“一地鸡毛”中的世俗温情,那些在隐忍中仍然对光明充满渴盼的喜怒哀乐,就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存状态。

这些小说是汤成难在2017—2020年期间创作的。

那些年,她痴迷“苦难”这个主题,好像要用文字完成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救赎。

“说真的,这让人感到既高尚又无比沮丧。那些与苦难有关的小说赚了读者一点眼泪,同样,我在写作过程中也常泪流满面,搞不清究竟为小说里的人物还是为自己。生活越拮据,人越容易被感动,于是我想想路遥,想想卡佛,觉得自己离伟大的小说家们又近了一步。我是指贫穷这一点。”

现在,相较以前,汤成难有了一点改变,不再写苦难了。“这一切都是日子好过的表现。比如,我开始有梦想了,说实话,我从前不太敢去触碰梦想这玩意,总认为这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汤成难对好小说有着自己的标准:“我把好小说分为两类,一类非常写实,小说的质感和情节浑然天成,像一部结构严谨、情节动人的话剧,你在台下观看,全身心跟着舞台上人物的命运在走,你会忘记时间,忘记周遭的嘈杂,也忘记自己。

当灯光亮起,幕布合上,你揉一揉眼睛,才发现脸上早已泪水淋漓。而另一类好小说,你会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他们提供给读者新的思维方式,在作者构建的小说空间里你会感受到一种广博和广阔,你被他们引离地面。他们是高段位的表演家,是魔术大师。我更喜欢后者,也努力向后者靠拢,因为他们具有异质性。”

作家汤成难年龄(齐天大圣与月光宝盒)(4)

汤成难生长在扬州,但她却一直向往与水乡风貌截然不同的高原。

害怕说一些貌似坦诚却又毫无用处的话

汤成难的梦想是在草原放羊。

为此,她特地去了解有关牧场和牦牛的事:放牧需要冬牧场、夏牧场、草场。冬牧场每年租金两三万元,供牛羊一至四月吃草;夏牧场无需费用,供牛羊五至七月吃草;草场每年租金两三万元,草场里夏季蓬勃生长的草在八九月时收割,可供牛羊度过漫长冬季。

每头牦牛的成长期是两年,两年后可售八千至一万元;羊的成长期是一年,一年后可售两千元左右……

“你想象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一整天都不需要说话,即使那些对牛羊的吆喝,都被草原上的风吹得四处飘散。

尤其到了冬季,词句都冻僵在嘴里,很长时间都化不开。人偶尔说起话来也得咬牙切齿,好像要咬碎一个个冰块才能释放出每一个字。”

“我是一个对物质的追求不高的人(追求不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穷),特别容易满足,不买名牌,鞋包衣服都很廉价。

曾经有一段日子很艰难,那时我离开建筑行业专职写作,我经历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困境。后来慢慢好了,不那么拮据了,日子好过多了。”

“去草原放羊”的想法汤成难一直都有。

她出生、成长于一个小桥流水的城市——扬州。正是这座由古至今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都市,让年轻的汤成难爱恨交加。

那时,刚从外地读书回扬州的她,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慵懒、安逸、舒适、小富即安,看作缺乏理想抱负。“我总想摒弃掉什么,摒弃掉身体里的某种惰性。”

那时的她喜欢辽阔而广袤的景象,会去与扬州截然不同的高原旅行。

她喜欢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人与物,但同时又会怀念家乡、想念淮扬菜。

渐渐地,汤成难开始喜欢自己的家乡,她觉得扬州带有隐忍、内敛、包容和承受的气质。而那些因家乡而生的情绪,也出现在汤成难笔下的人物身上。

这些年,汤成难已经习惯将自己的情感或思想掩藏在小说人物中,而现实生活中的她则“越来越害怕说话,害怕寒暄,害怕客套,害怕说一些貌似坦诚却又毫无用处的话”。

汤成难说:“我经常打车,为了避免司机搭讪,上车后,我便以纸条和打手势的方式告诉司机目的地。

司机以为乘客是个哑巴,除了打开音乐,偶尔看向我的眼神流露出惋惜外,在整个行程中都十分安静。

只要你不是哑巴,在某些场合,你少说话或沉默就是不对的,是不礼貌的。说话于我是一件体力活,我常常感觉说不动话,累。据说,一个人每天所说的话里,如果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废话,那么这个人的快乐指数很高。基于这一点,我不太快乐。”

有一天,汤成难去接孩子放学,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她突然十分难过。

她坐在马路牙子上,心想:这难道就是我们该有的生活吗?这就是所谓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吗?

每个人都像上足了发条的玩具一样永不停息,人类发明创造了无数机器,最终把自己也变成一个机器,可我们并没有因此感到满足和快乐。

汤成难曾只身一人去珠峰,在途经那些荒芜苍凉、仿佛世界尽头的地方时,她常会看见一两间屋子,由石头垒成,屋子附近有几只羊、一个人。

“这个景象让我反观自己。

一个人需要的其实并不多,有食物吃、有衣服穿、有地方睡,足矣。可我们又在奔忙什么?”

米兰·昆德拉在一部戏剧的结尾写过,两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人问同伴:往哪儿走?同伴答:你往前走。问话的人说:哪是前?同伴答:这就是我们人类最古老的笑话,你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我不知道人类拥有怎样的生存方式和状态才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无解。”汤成难只是觉得,随着人类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应该并驾齐驱的轮子似乎出现了偏差,一个以加速度的方式在直线前进,另一个却以缓慢的速度盘旋而上。

我们并不比一千年前的人在思想、道德、文化方面更进步、更完整、更富足”。

作家汤成难年龄(齐天大圣与月光宝盒)(5)

作家汤成难自画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