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考试卷不能统一(为什么高考不统一试卷)

为什么高考试卷不能统一(为什么高考不统一试卷)(1)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图轴

01

洪武三十年(1398年)春二月,礼部举行了一场会试。

对天下的举子来说,这次会试机会来的很不容易。

整个洪武一朝,算上洪武三十年的这次一共也才举行了六次会试(三年一次)。

为了郑重其事,朱元璋也是煞费苦心,精挑细选了翰林学士刘三吾为本次科考主考官。

为啥是刘三吾?

刘三吾这个人声名不显,但确实是个厉害角色。

只说一点,各位看官老爷就明白了:

这位老夫子博学多闻,襟怀坦荡,清廉如水。

更夸张的是,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混了十几年,他一丁点儿错都没犯过。

这个记录没人可以打破。

老朱自信,让刘三吾担任主考官,这次考试一定风平浪静,能挖出很多有用的人才出来。

刘三吾也很有眼色(没眼色的人在朱元璋手底下混不长),知道自己是主考之后,也不通知家里人,直接就搬进了考场,谢绝和一切外人往来。

最终,会试顺利结束。

刘三吾从全国几百名举人中,点出了52名考生,以江西泰和人宋琮为第一(会元),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大笔一挥,同意。

一个月后,殿试结果也出来了:

状元——陈䢿;

榜眼——尹昌隆;

探花——刘谔。

二甲13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共35人,赐同进士出身。

一切顺利,皆大欢喜。

但到了放榜之日,事情就坏菜了......

02

原因在哪呢?

眼尖的北方举子发现——一甲的陈䢿为福建闽县人,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刘谔是浙江江阴人!

全是南方人!

更欺负人的是——此次上榜的52名进士,也全是南方人!

一个北方人也没有!

数十年寒窗苦读,外加风餐露宿一个多月,就是为了给南方人陪跑?

去你大爷的!

北方考生群情激愤,大声叫骂:“刘三吾这个老东西也是南方人,这是有意偏袒,为他自己培植死党!”

随后将榜文打落,把贡院大门砸坏,并成群结队的去礼部大门口静坐示威,要求朝廷给出一个合理解释。

事情闹大了。

朱元璋立刻传召刘三吾,责问。

刘三吾感觉很委屈:“单论考试,北方本来就考不过南方,他们的学习环境太差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事实,你现在搞全国统一卷,北方人只有躺着挨捶的份儿。”

朱元璋又问:“你身为南方人,在录取的时候就没有一点私心?”

刘三吾更委屈了:“试卷全是密封糊名的......”

03

其实,朱元璋知道刘三吾没有骗他。

南方各省,除了当时蛮荒未开的海南,读书人基本都是些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内卷到姥姥家了。

而北方虽然已经和平下来了,但从底蕴上差南方好几百年。

干不过是很正常的事儿。

朱元璋挥了挥手,让刘三吾下去了。

然后找来翰林侍读张信,让他再组织一批人,对北方士子落第的卷子再检索一遍,看看还有没有文理畅通的,补几个进士名额,这事就算了了。

注意——

这个时候,朱元璋并没有不认可刘三吾的监考工作,只是想把事件平息下去。

张信是上一届的状元,对于科举考试的流程自然是十分熟悉。

而且朱元璋还特别贴心的安排了已经在榜上的陈䢿、尹昌隆、刘谔一起参加阅卷工作。

这也说明,老朱对考试的结果是十分满意的。

黄瑜《双槐岁钞》载:

洪武丁丑会试,考试官学士茶陵刘三吾、安府纪善宝坻白信蹈,取宋琮等五十二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入对大廷,赐进士及第。闽县陈䢿为首,吉安尹昌隆次之,会稽刘谔又次之,被黜落者咸以为言。上大怒,下诏命儒臣再考下第卷中,择文理优长者,复其科第。于是侍读定海张信、侍讲奉化戴彝、春坊右赞善宁海王俊华、詹事府右赞善平度司宪、右司直郎永嘉张谦、司经局校书瑞安严叔载、正字乐安董贯、二府长史惠安黄章、韩府纪善无锡周衡、靖江府纪善吉水萧楫,及陈䢿等首甲三人受命,一人各阅十卷。

04

张信丝毫不敢怠慢。

他规定,每位阅卷人随机挑选十张试卷。

一人一间房。

阅卷期间,不得交头接耳,互相品评试卷。

更不要说回家和跟外面闲杂人等接触。

张信坚信自己足以给皇帝、给士子们,给天下万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五月底,复试结果出来了。

张信汇报:“之前刘三吾老大人的判定毫无问题,北方士子的卷子确实写的太差了。”

为了万无一失,张信提前去调查了各位主考官的籍贯。

其中,副主考白信蹈是北平宝坻人(正式定名天津是朱棣时候的事情);阅卷的司宪是山东平度人。

他们两个是正经的北方人,也没看中北方士子的卷子。

所以,只能说他们水平太差,不能说朝廷不公。

并呈上十份北方士子的卷子让朱元璋自己看。

据张信自己说,这十份卷子已经写得算不错了。

老朱接过来定睛一瞧,好嘛,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甚至还有明显的用典错误。

张信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查出了“真相——之前朝廷众人没有舞弊,这些人就是无事生非。

05

但朱元璋不买账:

朕还不知道之前的考试结果没问题?

要是敢营私舞弊,朕早就把你们打包发往阎王殿了,还会让你们复查?

让你们复查,就是给你们体会朕的圣意,补几个北方学子上榜。

不然的话,大明立国三十年,朝廷里却没有几个北方人,传出去,难道说朱皇帝只能坐稳一半天下?

再者,开科取士本身就是稀释平衡朝中各派势力,朱元璋好不容易清除了开国功臣淮西集团,不料后面补上的人又全是南方人。

这些人会不会互相串联?

在朱元璋看来,肯定会!

朱元璋同时发觉,这事闹不好,北方人心就会尽失。

再让大臣前去处理已经不好使了,必须亲自出马。

老朱这辈子最拿手的杀手锏,就是看谁不爽就说谁是胡(蓝)党。

如果刘三吾真是胡党,朱元璋能让他在自己身边工作了快二十年?

陈䢿等人刚考完试,而胡惟庸都死了这么多年,他们是胡党?

摆明了就是随便捏罪名。

黄瑜《双槐岁钞》载:

先是,丙子春,上命翰林院官三吾及张信等,詹事府官司宪、王俊华、张谦、严叔载、董贯及黄章等,編纂历代帝王凡三百君。自帝尧至元顺帝,三千七百余年行事,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提其精要,列注各君之下,一览事迹,粲然易晓。至是年四月,撰述汉武帝以长安狱中有天子气,遣使诣郡邸狱,罪无轻重皆杀之。丙吉治狱,拒不納。

上见之,以其讥诛胡党也,因命刑部拷讯。诸阅卷者并祭酒杨淞皆出胡党,惟三吾、信蹈及司宪为蓝党。彝及昌隆不与,并宥三吾,余皆磔戮。䢿、谔进卷,不行明白用笔批直,有惑圣览,吏部奏发威虏安置。四月初二后,恩宥取回,䢿降鸿胪寺寺司宾署丞,谔降司仪署丞。已而御史劾奏,皆连坐以死。

最终,复试官张信、副主考白信蹈等人被凌迟处死。

刘三吾因为年纪太大,“特别恩赐”网开一面,判处发配充军。

状元陈䢿和探花刘谔,一并处死。

处理完,朱元璋又举行了一次考试。

这次的结果自然还是一边倒。

不同的是,这次的状元为山东人韩克忠。

61名进士里一个南方人都没有,全是北方人……

06

朱元璋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洪武三十年的科考形势,但他没有办法把南强北弱的大势扭转过来。

到了永乐年间,朝廷里依旧是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朱棣的第一批内阁班子成员的籍贯:

解缙:江西吉安吉水人;

胡广:江西吉安吉水人;

杨士奇:江西吉安泰和人;

杨荣:福建南平建瓯人;

黄淮:浙江温州永嘉人;

胡俨:江西南昌人;

金幼孜:江西临江新淦人。

照例是一个北方人都没有!

到了洪熙元年(1425年),杨士奇才提出了按地区录取进士人数的办法,也就是南北分卷制度。

具体办法类似于今天的全国一、二、三卷,把参加考试的士子们的籍贯分开。

录取的时候,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

因为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所以这个办法的最终实行时间是宣德二年(1427年)。

到了正统年间,为了照顾偏远地区,又把原来属于北卷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单独拿出来增设中卷,录取比例重新调整为55%、35%和10%。

困扰了几十年的大问题才终于尘埃落定。

为什么高考卷不能做到全国统一呢?

追其根本是地域发展不均衡所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