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复习(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课古诗词复习)

25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复习?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复习(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课古诗词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复习

25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有理即可。)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

3. 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理。

答:示例:这句诗道出了感觉(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是否离开人群。只要心志高远,心情闲适,超尘脱俗,身处“人境”也如同居住在深山幽谷。(意思对即可。)

4.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答: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先以提问引发思考,再以自答揭示出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源于心志淡远。(意思对即可。)

5.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答: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符合诗意即可。)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

2. 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诗的妙处。

答:运用夸张的修辞,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4.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描述画面2分,含义2分。共4分)

5. 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3分)

答:“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在诗中有以下含义:①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②希望战火平息;③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移情于景。诗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情感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本诗开头两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传颂,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示例一: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一:用字生动形象。“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车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示例三:色彩对比鲜明。以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器张,借阳光下铠甲的金光显示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色彩对比鲜明,爱憎分明。

示例四:情感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任选一角度,分析合理即可)

2. 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

答: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1分)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1分)(意思对即可。)

3. 从感官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唐朝守军对强大的敌军士气高昂、奋力反击的形象。

4. 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

答: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

5.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2分)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前两句由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意思对即可。2分)

2.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妙处。(2分)

答: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以两位美女的命运象征东吴的命运,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意思对即可。2分)

3.“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2分)

答:①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②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③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共2分)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2分)

答: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这首词在《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请分析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的遭遇作鲜明对照,(1分)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1分)

2. 近代梁启超评此词:“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请从场景角度赏析其豪放的艺术风格。

答:示例一:选取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景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意境阔大,风格豪迈。

示例二:借用庄子笔下大鹏鸟正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的景象,境界恢宏;借此风力吹到三山,胆气豪迈,气魄雄壮。

3.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4.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无施展之机,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抒发了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的无奈之感。

5.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

答:示例一:这两句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星河欲转”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写海上起风后,舟船(以帆代指)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融现实感受于梦境,想象丰富。

示例二:“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组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2分)

6. 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7. 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前两句所写的梦境。

答:【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8. 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的妙处。

答:“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也是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无限的哀怨与惆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