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日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国学日课人法地)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国学日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国学日课人法地)(1)

国学日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国学日课人法地)(2)

国学日课

国学日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国学日课人法地)(3)

国学日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国学日课人法地)(4)

老 子

导 读

本章在王弼本中原为第二十五章。本书作者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道,理解了“道”,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故放在新编第一章。

该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开头到“可以为天下母”,为第一层,主要从五个方面正面描述道的属性。由于道有这五个方面的属性,因此可以权且地看作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母亲。

第二层从“吾不知其名”开始,到“而王居其一焉”止,主要是在人类的语言领域里讨论道。道为字,是尊称;大为名,是泛称。而与大之名相联系,道又可以名之为逝、为远、为反,这是由道之名引申出的道之属性,与第一层所揭示的道的实体性的属性不同。此段文字中的“四大”实即“四道”,王道只是四种道中之一道。《尚书·洪范》篇歌颂王道平平、王道荡荡,在老子的思想中,王道不是绝对的,在王道之上还有地道、天道、道道。道道即“有物混成”的绝对之道。

第三层从“人法地”开始,到“道法自然”结束,主要揭示人、地、天、道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是单向的效法与顺从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了老子思想反对神秘的天命、鬼神的理性觉醒精神,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在大自然面前还是一种被动的生存状态,与今天的人类既遵循自然规律,又利用自然规律来实现自己意志的思想认识不同。

有物1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2,独立不改3,周行而不殆4,可以5为天下母6。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7,强为之名曰大8。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9。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10。域中11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12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

1物:本意为万物,此处概指某一具体的材质性的实有之物。《周易·系辞上》有“精气为物”之说,意思是说精气作为一种具体之物。《老子》一书中,“物”并不是一个表达思想性的概念,只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意思颇类似现代汉语中“某一个东西”。

2寂兮寥兮:寂,听不见声音曰寂。寥,虚空的状态。兮,助词,啊。

3独立:自本自根,不受他物影响。

4周行而不殆:周行,遍行于万物之中。殆,疲倦。

5可以:权称之词也。因为道有上述五个方面实体性的属性,故能够称之为天下万物的母亲。

6母:喻词也,意为开端。古人只知母能生育,故万物始于母,而母则喻指开端。

7字:古代尊称某人名号,称字也,如诸葛亮,字孔明,下级或晚辈见诸葛亮,必称孔明先生。“道”亦是尊称万物的开端者之字也。

8强:勉强也,权且也。老子在此处已经暗示,“道”“大”都是人类对开端者的一种称谓,“道”为字,“大”为名。不可被名言所误导。

9逝、远、反:逝,向远方流动。远,远离。反,通“返”,回归。这三句话揭示了道的运动特性,向远方流动,背离当初的状态,最终回到起点。此句中“大”即道,现实生活中的道路即有向远方流动,最终回到出发点的特征。

10大:道之名也。道大即道道,天大即天道,地大即地道,王亦大即王道。而道道、天道、地道、王道都具有逝、远、反的三种属性。

11域中:指以人的认知为中心的宇宙。

12法:效法。

13自然:自己的样子。《庄子·大宗师》篇称“道”是“自本自根”,即此处“道法自然”的最恰当的注释。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而产生,无声而且无边无际,独立而不变化,遍行天下万物之中而不疲倦,[因此]可以权且将她称之为天下万物的母亲。

我也不知道她的名姓,尊敬地称她为“道”,勉强地称她为“大”。这“大”是流动的,这“大”的流动是向远方去的,这“大”向远方去表现为相反且最终返回自身。因而道“大”,天“大”,地“大”,王也是“大”。人类所知的宇宙之中有四种“大”,而王之“大”仅是四“大”中的一种。

人类效法大地的法则,大地效法天的法则,天效法道的法则,道效法自己的样子。

本解读摘录自岳麓书社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老子》

原文 导读 注释 译文

精装尽享版,阅读无障碍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每天三分钟,轻松懂国学。

今天是你坚持学习的第几天?

朋友圈或者在文末留言

来打个卡吧!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国学日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国学日课人法地)(5)

▼点击“阅读原文”重温【国学日课·声律启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