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为什么称为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王昌龄

提起王昌龄,我们对他的许多诗句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等等,他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的美誉。

王昌龄为什么称为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王昌龄(1)

(边塞风光)

然而,后世享有尊崇和美名的王昌龄,在当时并不是特别出名,他不注意言行小节,因而也并不招人待见。

一、王昌龄谜一样的人生

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述寥寥无几,以致有关他的许多细节,至今仍是一团迷雾。

(一)生平成谜

他的籍贯一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他是江宁人,《旧唐书》说他是京兆人,《唐才子传》又说他是太原人。

他被流放的地方龙标,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湖南黔阳,一说是贵州隆里(今锦屏县)。

他的诗作《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芙蓉楼”所在地,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江苏镇江,一说在湖南洪江。

他一生两次遭贬,一次贬往岭南,最后贬往龙标,具体原因史书语焉不详,都只说了四个字:“不护细行”。也就是不注意小节,生活不检点,可具体犯了什么事,不得而知。

根据各类资料,我们只能大概梳理出王昌龄的一生行迹。724年,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他著名的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726年,王昌龄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731年,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734年,再迁为江宁丞;738年,因事获罪,被贬岭南,此时大约40岁;739年,遇赦北还,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李白,写下《巴陵送李十二》;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拜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吃了太多海鲜,痈疽复发,因此而死;748年,被贬为龙标尉;757年,离开贬所,经濠州,被杀。

(二)“旗亭画壁”的传说

如今,我们只知道,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关于他的事迹,也是流传于一些传奇故事里。如被称为诗坛佳话的“旗亭画壁”故事,就记录于唐代文人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集异记》里。故事大概率是虚构的,说的是: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当时他们还低微艰辛,没有显遇,因而交游往来大都相同。

有一天,天寒风冷,微雪飘飘,三位诗人一起来到旗亭酒楼,赊酒小饮。忽然有梨园伶人十余人登楼聚会宴饮。三位诗人离席,相互依偎,围着小火炉,看她们表演节目。

王昌龄为什么称为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王昌龄(2)

(歌舞楼台)

一会儿,又来了四位漂亮妖媚的歌伎,她们服饰华丽,摇曳生姿。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约定:“我们三人都擅长写诗,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我们认真听这些伶人所唱的内容,谁的诗编入歌词的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边奏乐边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说:“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说:“我的一首绝句。”

又一歌女出场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我的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有些失意,就对二人说:“这几个都是不出名的乐官,所唱的不过是‘巴人下里’的俗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岂是这些俗人敢靠近的!”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伎中最漂亮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唱的是我的诗,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欢笑着等待。

王昌龄为什么称为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王昌龄(3)

(《大唐荣耀》景甜饰演的唐代美女)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包子,我不是吹牛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那些伶人听到笑声,不知何故,纷纷走过来问道:“不知诸位公子,因何欢笑呢?”王昌龄等人就把比诗一事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道:“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贵人,恭请诸位大人赴宴。”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畅饮大醉一天。

(三)死因成谜

王昌龄不仅生平成谜,争议很多,就连他的死因,也成了谜,难以说清。

有人说他死于濠州,有人说他死于亳州;有人说他正常死亡,有人说他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对于王昌龄之死,比较主流的说法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7年,王昌龄辗转回乡途中,经亳州,亳州刺史闾丘晓闻其大名,盛情相邀,在酒席间,不拘小节的王昌龄可能在言语上冒犯了闾丘晓,为闾丘晓所忌恨,将大诗人王昌龄杀害了。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就说:“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而且,就连杀害王昌龄的闾丘晓,也争议不断,有说他是濠州刺史,有说他是亳州刺史。

闾丘晓出于何因杀害王昌龄,有说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诗才,有说王昌龄冒犯了闾丘晓,有说是闾丘晓把王昌龄当作有罪之臣斩杀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已经很难说清了,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就让我们大概推测一下吧。

二、王昌龄死因推测

对于王昌龄之死,《旧唐书》记载得模棱两可,何时而死、何地而死、死于何因,均不得而知,只说:

“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卒。”

到了《新唐书》,明确记载是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辞,迁汜水尉。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

到了元代,元人辛文房所编撰的评传汇编集《唐才子传》,又是这样记载的:

昌龄,字少伯,太原人。开元十五年李嶷榜进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辞,迁校书郎。后以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愆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惭沮。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王稍声峻,奇句俊格,惊耳骇目。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至归全之道,不亦痛哉。

按照这些史料记载,王昌龄获罪被贬龙标,安史之乱爆发后,在乱世中流亡,途径濠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后朝廷任命张镐为河南节度使,奉命平定“安史之乱”。睢阳被叛军所围困,张镐命闾丘晓率兵救援。闾丘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为人傲慢暴戾、刚愎自用,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打了败仗“祸及于己”,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睢阳陷落。

张镐以贻误军机罪,杖杀了闾丘晓。在行刑前,闾丘晓哀求道:“我上有老下有小,无人奉养,还乞求饶我一命。”张镐怒道:“那王昌龄的亲人,叫谁来养呢?”闾丘晓无言以对,只得伏法。张镐也算为王昌龄报了仇。

(一)死地推测

《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都说王昌龄为闾丘晓所杀,可两唐书都说闾丘晓为濠州刺史,以此来看,王昌龄当死于濠州。而《资治通鉴》却说闾丘晓是谯郡太守,谯郡乃亳州的州治,按照这个说法,王昌龄当死于亳州。究竟王昌龄死于何地?

在当时,亳州与濠州,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濠州属淮南道,亳州则属河南道。

为何史料记载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令人困惑。就让我们从常理上推断一下。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757年,叛军攻下洛阳、长安,继而南下,准备掠夺江南富庶之地。但是,叛军在睢阳(今河南商丘)遇到了张巡的殊死抵抗。

张巡原是真源(属亳州)县令,他先是招募兵士守卫雍丘,后移守睢阳,以不到万人的兵力,死死抵挡住叛军数十万人马,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形下,坚守城池数月之久,有力地阻挡了叛军南下,为朝廷反击赢得了时机。

王昌龄为什么称为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王昌龄(4)

(睢阳古城)

睢阳守卫战极其惨烈,城内粮草断绝,守城军士在吃尽一切可吃之物后,只得食人,被食者达三万之众,可谓人间炼狱。

朝廷任命张镐为河南节度使,阻击叛军。为了尽快解救睢阳之围,张镐传檄江淮间各地刺史火速提兵北上。张镐这道十万火急的命令,两唐书说是传给了濠州刺史闾丘晓。

《旧唐书·张镐传》记载:

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及镐信至,略无禀命,又虑兵败,祸及于己,遂逗留不进。镐至淮口,宋州已陷,镐怒晓,即杖杀之。

按照这个记载,闾丘晓当在濠州。

而《资治通鉴》却记载道: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

按照这个记载,檄文传给了谯郡太守闾丘晓,由于谯郡是亳州的治所,闾丘晓当在亳州。

闾丘晓到底是濠州刺史还是亳州刺史?

《资治通鉴考异》认为,《旧唐书》和《新唐书》所记载的闾丘晓为濠州刺史有误,因为亳州和睢阳相邻,只有亳州的兵马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睢阳;而濠州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闾丘晓应是亳州刺史。这个说法也纯属推断,没有根据,值得商榷。

据记载,安禄山刚反叛的时候,“谯郡太守杨万石降贼”。正是杨万石胁迫张巡北上雍丘,最后到睢阳。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谯郡太守是杨万石,已投降叛军,并非闾丘晓。

而且,睢阳城被围后,张巡手下猛将南霁云曾突出重围外出求援,他先后到过徐州和临淮,亳州离睢阳很近,若亳州有兵马,南霁云怎会舍近求远呢?

由此可推断,闾丘晓并非亳州刺史,而是濠州刺史。

可为何《资治通鉴》说闾丘晓是谯郡太守呢?可能的情况是,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叛军后,谯郡太守一职为濠州刺史闾丘晓兼任统领,毕竟两州相邻,所以才出现了闾丘晓既是濠州刺史、又是谯郡太守的记载。

可闾丘晓故意迟迟不肯出兵,否则睢阳之围不会那般惨烈,援兵到达时,睢阳城破仅三天。

张镐对闾丘晓的见死不救、延误战机极为愤怒,他直接杖杀了闾丘晓。

通过分析推断,闾丘晓应为濠州刺史,那么,王昌龄应当死在濠州。

(二)死因推测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王昌龄来到濠州干什么呢?

王昌龄被贬龙标,本是贬官罪臣之身,按规定是不能私自离开治所的。可能的原因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觉得天下大乱,皇帝已经逃难,天下不知落于何人之手,何不趁机出走,另投高明,说不定可以一展宏图。他准备投靠之人,极有可能是永王李璘。

李亨在灵武自作主张称帝后,在荆州的永王李璘也蠢蠢欲动。756年,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大军随即挥师东下,意图谋取东南。

王昌龄为什么称为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王昌龄(5)

(《妖猫传》中的李白)

当时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士,像王昌龄这样被朝廷贬谪的失意官员,正是永王笼络的对象。

李白和王昌龄是好友,交情不浅,当年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知道后,就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此时,李白在永王幕府里,以二人的交情,王昌龄极有可能是去投奔永王。

因而,王昌龄没有北上前往灵武投靠朝廷,以表自己忠义之心,而是离开贬所东下,这在路线、时间上,是和永王大军同步的。

此时,王昌龄的好友高适,已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管辖西起湖北东到大海、包括濠州在内的广大地方。高适对于永王叛乱一事,极为愤怒,誓要剿灭永王。也就是说,李白和高适成了敌对的双方。

如果王昌龄不是随李白投靠永王,他完全可以投靠高适,这也是和朝廷站在一起,但王昌龄并没有这么做,他一路东下,来到了濠州。

可惜的是,永王没有成功,他的美梦很快就破灭了,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757年正月,永王便被彻底击败,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杀。李白也得到了相应的惩罚,被流放夜郎,两年后遇赦。

王昌龄擅自离开贬所这个做法,有些鲁莽,当时流亡朝廷尚在,依然为天下共尊,他的这个做法,一来是违反法纪行为,二来也是不忠之举。

此时,王昌龄是罪臣身份,又是个知名的诗人,想在濠州安顿下来,是比较困难的。王昌龄私到濠州,被闾丘晓得知,可能闾丘晓认为,王昌龄是贬官罪臣之身,如今却私自离开治所,到处流窜,罪上加罪,再加上王昌龄可能言语不敬,闾丘晓就将王昌龄杀害了。

当然,即便是王昌龄想要投靠永王,也没有实际证据,只是推测,闾丘晓只是地方刺史,在没有朝廷的命令下,是没有权力处决官员的。

因而,闾丘晓杀王昌龄,也是出于私心,也触犯了法纪。可惜在乱世中,一位杰出的大诗人就这样被杀害,死于非命,死得冤屈。最终,闾丘晓这个为所欲为、刚愎自用的地方官,被张镐杖杀了,也算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为什么称为七绝圣手 七绝圣手王昌龄(6)

(王昌龄)

诗人不幸诗家幸。王昌龄一生坎坷,两度被贬,失意落寞,再加上他“不护细行”、“谤议腾沸”,也就是他私德不修,生活不检点,在当时被人指指点点,无论怎样,这都是个人的私事,现在讨论没有意义,他在诗坛的地位无可争议,他对诗歌的贡献世人公认,他留给后世那些优美的诗篇足以激荡人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