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

开化县风景名胜[叁]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

齐溪水库美景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岭梅》(宋)张道洽

(一)开化县红色胜地

(A)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

位于长虹乡库坑村。长虹(乡)是红色胜地,这里有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是方志敏(江西省上饶市弋阳籍)、关英(江苏省无锡籍)、黄道(上饶市横峰籍)、邵式平(弋阳籍)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5月,关英率部在库坑成立闽浙赣省委在浙西的第一个中心县委“中共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次年4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关英任书记。成为当时浙皖边区的革命中心,先后建立起七个中心区委、一百零七个党支部和三十一团支部。皖浙赣省委下辖赣东北、皖赣、浙皖、上浙皖、下浙皖五个特委(分区委)。党组织遍布皖浙赣边区六十多个县,游击区人口近七百万。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库坑红军进行多次“清剿”,进行大小战役九次,长虹籍牺牲的红军就达五十余人。现建有中共闽浙赣省委纪念馆、红色广场、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军被服厂等,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为浙江省第八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库坑成为浙西最闪亮的红色胜地。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2)

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

(B)开化新四军整编旧址

位于华埠镇和城关镇。开化既是“钱江之源”,也是“铁军之源”。1938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决定率部队到皖浙边侦查敌我态势,认为开化具备新四军集结“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2月中旬,陈毅率军部机要人员和战地服务团一行二十余人,从皖南启程到开化,组织领导新四军一、二、三支队的集结组编。集结地旧址有开化县华埠镇香泡树底、开化县城政义坊。2011年1月7日,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C)福岭山红色旅游景区

景区地处何田乡柴家村,西连江西婺源,北接安徽休宁,海拔五百余米,境内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林木葱葱,地势险要,风景秀丽。正是福岭山进可出击、退可隐伏、方便在三省游击的地理位置及得天独厚的环境,才使得当年中共浙皖特委落户于此。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3)

中共浙皖特委纪念馆

(二)开化县风景名胜

(A)南华山风景区

景区位于杨林镇霞光村,集山、林、溪、石、云、雾、花、草、鸟、兽、鱼、虫于一区,融圣、神、奇、秀、特于一体。山系怀玉山脉,地质结构以花岗岩为主,岩性坚硬,山势险峻。山上怪石奇峰,层峦叠嶂,古木参天,绿荫环抱。南华溪清澈见底,两岸青山葱浓,其风貌兼具原始、半原始特色。山中繁多的生物物种,稀有的珍禽奇兽,更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基因库、自然植被的“博物馆”。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4)

南华山风景区

古村中霞光峡谷历史久远,据《程氏家谱》载: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宋皇祐年间,程氏先祖从江西游猎至此定居,始名“霞关”,后称“霞光”。风景秀丽的景色,引得古人纷至沓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安澜曾以“三台疏秀”、“翠拥仙岩”、“华岳钟灵”、“曲水流芳”等《霞关八景》诗,盛赞此千年古谷。南华山由三条大岗,两条深沟组成。主峰南华山海拔1166.2米,与山峦横亘的1114米菜刀岗接壤,生态保护区内有山林两万余亩,除香果树、长序榆等多种珍稀树种,百亩野枇杷,千亩枫香树,成片阔叶林,构成独特的风景线。漫山遍野的木本粮食树种,如两槠(甜槠、绵槠);三栗(板栗、锥栗、茅栗);四栎(石栎、白栎、青冈栎、短柄栎),素有“野生粮食仓库”之称。

1935年1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几经转战进入开化,13日凌晨,先遣队经霞光村,从桃花坞、瓦里坑(今大坞、小坞),登上南华山。据悉,方志敏还在马栖坞山洞里住过一夜,现在的“红军洞”、“马栖坞”(即方志敏的马匹在这里栖息过)因此而得名。

(B)九溪龙门景区

景区位于浙、徽两省交界处的齐溪镇境内,毗邻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景观优美。面积14.14平方千米。因境内有形状各异、水质极佳的九条小溪汇流在村西北百尺深潭内,深潭两岸峭壁直矗,形状龙门,故取名“九溪龙门”,寓意鲤鱼跳龙门。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3%以上,长年保持一类水,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0000个/立方厘米,PM2.5常年在10以下,动植物资源极度丰富,有各类一、二级保护动物近五十种,高等植物近两千种,被誉为“华东绿肺”、“中国天然氧吧”。山青水秀的“九溪龙门”拥有隐龙谷、桃坞回春、老龙源、天然龙池等优美的自然景点,被誉为“九溪龙门太极村,江南土楼黄金屋”。其核心景观为“一条飞瀑悠谷、一簇深山土屋、一场太极表演、两座精致宗祠”。其中拥有九瀑十三桥的隐龙谷是整个景区的灵魂,谷内集“秀山、幽谷、碧潭、飞瀑、怪石”于一体,三步一桥、五步一瀑、移步换景、如入仙境。悠久古村孕育悠久文化,百年村落生生不息,演绎着龙顶茶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形成了“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景村一体”的美丽画卷。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5)

九溪龙门景区

(C)金溪“砸碗花湿地公园

地处马金镇金溪村七里垅处的湿地公园,至今还完整保存着开化独有的近四百亩亩原始河滩风景林,两岸青山环抱,溪水清澈见底,流水不断,是休闲旅游的绝佳胜地。目前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6)

砸碗花湿地公园

(D)金溪桃韵景区

位于开化县城北郊,依托于芹阳办事处和音坑乡,距县城约八千米。开马线由北至南串起了“下淤水岸、密赛田园、桃源人家”三个景区村,总面积20.9平方千米。景区内山清水秀。名胜遗迹、民间故事,自然与人文景观交汇相融。景区遗存有宋墓和民国时期的徽派建筑、千年古樟树等。村前屋后,水流清澈,岸边绿柳成荫,风景独好。景区内拥有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清新怡人的空气、清澈流淌的溪水、层恋叠嶂的山峰、幽静恬适的桃花谷,在自然中巧妙地融休息、度假、娱乐、健身于一体,成为人们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享受宁静、放松身心的乡村旅游好去处。目前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7)

金溪桃韵景区

(E)秀丽潭头景区

景区内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清溪环绕、河池映日,环境十分优美,素有“一潭头、二裴口、三青阳、四界首”之称。由月潭、白玉、荷花、尖山、鸡公岩、来龙山等景点组成。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8)

秀丽潭头景区

(F)杨林古道

总长十五千米的银岭关—壕岭关古道路位于杨林镇,毗邻浙赣交界处,距县城五十千米。开化历代设有多处关隘,仅杨林镇范围内,在地势险要山口,就有白沙关、小关、银岭关、犁岭关、菱塘关、歇岭关、霞关等处,垒砌石城,警戒戍守,而银岭关、壕岭关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旧关隘遗址。两关分别位于下庄村与号岭村,关隘在古时相通。杨林古道关口遗迹对研究古代军事设施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处沟通历史、走进森林、野外体验、森林沐浴等休闲养生的森林生态文化景观。古道森林覆盖率85%以上,森林茂密,古关口保存完整。沿线有炮台、红军墓、银岭关、壕岭关、号岭红豆杉古树及茂密森林等景观。

开化县著名人物(五)

张道洽,南宋著名诗人。北宋名吏张昇之孙。中村乡人。字泽民,号实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从真德秀学。历广州司理参军,景定间为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佥(音千)判,改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府推官。一生爱梅成癖,爱梅成痴,生平作咏梅诗三百余首,在古代诗坛实属罕见。有“梅花诗人”之雅称。元初《瀛奎律髓》作者方回,对张道洽的咏梅诗曾作如此评论“圆美精熟,无语不平淡,而豪放之气,自不可掩”。又“至清洁而无埃,至和平而不怨”,“横说纵说,信口信手皆脱洒清楚”。主要作品有《实斋花诗》四卷(《千顷堂书目》),已佚。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9)

南宋“梅花诗人”张道洽诗作摹写

邱油云(1907年—1936年)革命烈士。长虹乡五林村人。1934年秋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春加入中共,任五林村党支部书记,同年调往苏庄乡余村、横忠一带开辟新区工作。后因叛徒出卖于1936年9月5 日被捕,9月下旬被杀害。

陈宝銮(音峦。1873年—1953年)近代社会名流。宇鼎丞,今桐村镇华山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拔贡,曾任邮传部主事。辛亥革命后,曾任审计院协算官、会计科长,兼清史馆校勘。民国十六年(1927年)经陈宝琛、赵世骏推荐,偕同溥仪堂弟溥儒、溥叔明赴日本讲学,与日本国朝野文化界名流交流学术。在日期间,应酬唱和,著有《瀛痕草》两百余章,并在日天皇皇后老师入江为守八十寿辰纪念册中留“墨兰”一幅,珍藏皇室。陈宝銮一生酷爱书、画、篆刻,尤善画兰。其墨兰独具风格,常题有“王者之香”及颂兰诗句。其字融各家之长,擅长草篆,有“骨颜面赵”之称。篆刻效吴昌硕之镌法,其书画所用印章均自刻。作品流传于沪杭商店、寺院、学校甚多。1934年,于杭州成立湖海书画社,并挂牌行医,为国医学会会员。杭州沦陷后,因与日本皇室人员有交往而被委为省图书馆馆长,兼管孤山古籍部,后又在净慈寺佛教大学主讲古文。1946年,回故乡颐养,并在家乡行医终老。

杨国华,生于1965年。优秀企业家。桐村镇人。现任开化瑞达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乡企”起步,辛勤耕耘,不断创新,目前企业拥有三百余名员工、年产值超亿元,成为浙江省氨基、酚醛模塑料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公司“万安缘”商标被授予“浙江省著名商标”。先后被授予“开化县十大优秀青年”、“星火明星企业家”等称号。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及“全国乡镇企业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0)

杨国华先生

方元启,清初著名贤吏。字运开,号竹友。自小聪颖过人,且勤奋苦读。其父方一秦,为明末开化邑庠(音祥)生。虽家道中落,为培养儿子,不遗余力,不惜重金送方元启赴杭州求学。方元启深知老父寄希望于己,至杭城后,日夜苦读,竟一年之久,未上枕席。待父赴杭探子,方知此情,心疼不已。方元启以诗相答“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天涯到处有青山”。以示自己立志苦读成才的勇气和毅力。人民领袖毛主席少年时曾引用此诗,并稍作修改来表达自己外出求学追求真理之决心。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方元启高中举人。四年后,赴京会试、殿试,中进士。被授直隶大名府南乐(今隶属河南省濮阳市)知县。将筑城建学,作为治理南乐首要。一面组织力量修复破损城垣,以防盗侵扰,另一方面兴办学宫,恢复教育,整治社会秩序。因方元启在办理案件时,尊重事实,凡不符律法之行为,无论官有多大,均敢据理力争,不惜顶撞上司,博得一个“拗南乐”之称。南乐因屡遭盗匪蹂躏,百姓逃亡甚多,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然田赋未减,留在当地百姓,不堪重负也纷纷逃亡。方元启编审户口时,亲眼目睹此状,深知若不抓紧解决,必定遗害无穷,遂上疏免除流民丁壮税银六百九十余两,同时,多方招回乡民,赐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开辟荒地,发展生产。若逢灾年,方元启还设厂施粥“复建义仓,捐谷千担”供民周转度荒。历七年苦心经营,终使辖境粮食丰产,全县人口也很快增加。方元启在任期间“治尚清简,政声洋溢”,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南乐南乐,公来始乐。出作而乐,入息而乐。公乐民乐,民乐公乐”。以示百姓感激之情。因政绩卓著,朝廷敕命嘉奖,并特荐授户部福建司主事,兼管直隶钱粮。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耿金忠等三藩作乱。为保证平息叛乱,保国安民之战的胜利,方元启日夜辛劳,办理军需,励精图治,被大司农梁公视为左右手。康熙帝也嘉其“行纯金玉,学富珠玑”。康熙十七年(1678年)方元启奉皇命,典试河南,抱病入围,日喝薄粥一盂,仍坚持天天详阅试卷,手校甲乙,核定名次,最终病卒于试院之内。弥留之际,竟无一言提及家事。朝廷赐驰驿归葬于乡,相国冯溥挽词云“矢报国恩,一官清白,空留身后之名;死勤王事,几卷丹黄,痛绝闺中之笔”。南乐百姓怀其恩德,立石建祠,开化也将方元启列入乡贤祠,春秋祀祭。乾隆十三年(1748年)还被诏封为“天挺英豪”。

吴启寿,优秀企业家。开化县首届创业明星,浙江开化元通硅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主要生产硅工业产品,从2002年的四千多吨扩大到八万吨,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四千多万元发展到九亿多元。2005年,公司“红星牌”工业硅系列产品荣获浙江名牌称号。公司荣获浙江省3A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称号。吴启寿被评为衢州市十大突出贡献工业企业经营者。2008年,荣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吾衍,元代知名学者。字子行,亦名吾丘衍。清初避孔丘讳,改丘为邱,自号竹庐、竹素,别署贞白居士,世称贞白先生。华埠镇孔溪人。据《开阳吾氏宗谱》记载,吾祖渭公,初为曹彬参军,平南唐有功,进衔“都督”,实授三衢太守,次子满居开化石井,族大蕃衍,科第文物,复见辉映,遂称“两浙名家”。吾衍乃渭公第十代孙。其祖父、父亲均为国学生。十八岁时,随父侨居钱塘生花坊,因出身于书香世家,加之从小读书勤奋,故诗文乐艺,印学篆刻无不精绝,将唐印汉篆的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吾衍嗜古学,通经史,一生著书颇丰,其手迹世以为宝。主要有《尚书要略》、《晋文春秋》、《楚史祷杌》、《说文续释》、《周秦刻石音释》、《印式》、《听玄集》、《造玄集》、《九歌谱》、《十二月乐词》、《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等,尤其是专为篆刻、印章而作的《学古篇·卷一、三十五举》是中国最早研究印学理论的著述。“三十五举”详细论述了书体正变及篆写摹刻之法。故后人奉为精典,可谓上承秦汉,下启明、清流派之典范。吾衍之才华不仅表现在印学和音乐律吕上,在诗歌的创作上同样造诣颇深。所著的《竹素山房诗集》,既内容丰富且很有深意。吾衍可谓上承秦汉,下启明、清流派之典范,被后人尊称为中国印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洪祖富,生于1957年。优秀企业家。城关镇国庆村人。开化县宏欣压铸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经当过村民兵连长、村团支书,在政府机关开过车,担任过硅厂铝合金分厂的厂长。

宋国光,清代根雕艺术家。字尔衍,乾隆年间邑庠(音祥)生,授例就营千总,善绘画,善雕琢,得盘根错节之树桩,随手刻划为人物花鸟,见者叹以为真。钟峰书院落成,门窗雕刻竹叶,镂梅花兼绘古十八学士栏壁,形神毕肖。

叶渭清(1886年—1966年)著名史学家。字左文。曾任浙江文史馆馆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分广东候补盐运使。候缺期间,师事历史学家陈汉章,由是转研史学。并经其介绍与马一浮为友,共同切磋。民国初年,在开化县钟峰高等学堂任教,并着手《开化丛书》,获宋代张道洽梅花诗三十余首,于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因经费短缺,《丛书》未成。1921年,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1928年,随马叙伦(杭县,今杭州籍)去教育部任职。后马叙伦兼北京图书馆馆长,叶渭清往北平担任部主任,着手校订《宋史》。1931年,承担北京图书馆的《宋会要》编纂工作。“晋察冀事变”爆发后,回衢州,继续做《宋史》校订工作,并撰写邵康节、陆放翁、程北山年谱。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要求全园公教人员读《礼运·大同》、张载《西铭》、曾国藩《复贺藕耕书》三文,请叶渭清注解,不允。1945年4月15日,日机轰炸开化,毁其《宋史》校勘著作及大批藏书。叶渭清又重新着手校订《宋史》,直至病笃。积手稿三百余本,衢州市文管会保存。

齐利锋,生于1976年。优秀企业家。杨林镇人。现任飞洲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台州开化商会会长。2005年,齐利锋以带薪合伙人身份加入飞洲集团,负责整个集团日常运营工作。不久,着手组建了飞洲集团高压电缆有限公司,使飞洲集团公司在当时成为国内电线电缆行业中产品品种最全的企业之一。在其带领下,公司发展迅速,产值连年翻翻。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A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质量信誉稳定保证企业”和三十九项国家专利。“飞洲”牌产品荣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中国质量500强”、“中国电缆行业十大质量品牌”、“中国线缆行业100强”等,公司还成为了国家发改委采报价定点企业。由飞洲集团起草的《额定电压0.6|1KV矿物绝缘连续挤包铝护套电缆》标准成为”浙江制造”的标准。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1)

齐利锋先生

翁必久(1927年—1956年)烈士。篁岸乡横龙村柴家人。1948年8月参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共,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六次,曾随部队入朝参战。1956年6月牺牲,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0143部队2支队工兵连排长。

徐世仕,明朝中晚期著名官吏。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科进士,授福建福清县知县。性耿直,为官清慎,不徇情枉法,因得罪权贵,去官归里。自题联“黑发归田输我旱,白头宦海任他忙”。

余世云,创业明星、优秀企业家。开化县首届创业明星。温州市南万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4月,赴温州打工的余世云成为温州公交广告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业务员。只上过七天初中的余世云,与高学历的应聘者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凭着充满自信,使其争取到了进入公司的机会。在进入公司的第三天,就成功地签下第一笔价值十万的广告合同。从一名普通的业务员,逐渐成为公司的业务之星。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余世云累计完成了五百二十万的广告订单,成为当时公司里首屈一指的业务精英。2008年3月,创办了温州市南万广告公司。

林则瑞(1895年—1998年)民国时期著名军需官员。字浩然,马金镇人。少时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入杭州中学,成绩名列前茅。1920年,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获政府选派赴法国勤工俭学,留学期间,特受知于国民党元老吴稚辉(江苏省常州市武进籍)。是时,留法的共产党员有周恩来、李富春、任卓宣、陈毅、邓小平等,林则瑞经常与其往来。后入里昂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学成返国时,适逢国民革命军北伐,激于爱国爱党之热忱,投入军中宣传队,著力于宣传工作。国民政府肇建后,刘纪文接任总司令部经理处长,委任林则瑞为主任,命其筹备兑换所。这一机构的建立对以后中央银行之奠基及军事后勤建设工作贡献殊多。1930年,南京首都被服厂成立。1934年,林则瑞调任首都被服实验工厂主任。在此期间,努力改良军用被服的生产,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身居要职,肩负重任,但对故乡的民生建设非常关心。1936年,回到马金探亲,参观了设在汤公祠内的崇化区第二国民学校,发现校舍狭窄,阴暗窒息,就对陪其同来的家乡父老说“教育是国家大计,学校是人才摇篮,这样的地方怎么能读书?一定要扩大校址,办一所起码在县内算得上第一流的学校”。当地方绅士告知没有经费办学校后,立即慷慨表态“基建经费由我负责”。回去后不久,就从自己多年的积蓄中拿出六千银元寄到马金建造校舍,乃今天的马金镇中心小学前身。1937年,抗战开始,奉命迁厂湖南长沙,任军政部第三被服厂厂长,晋升为少将。长沙撤守,厂移桂林,为保证抗日前方的需要,日以继夜地工作,确保作战军需品之补给得以维持不坠。后因故离开了军政界,先在桂林中华建筑五金公司当经理,继而到上海开设大安维新橡胶厂。林则瑞一生奉献军需工作,历任高级主管,退役后两袖清风,一无积蓄,全赖退休金以自给。1998年6月,林则瑞先生在台北逝世,享寿102岁。

余公正,北宋进士。原名公玉,徽庙赐今名。世居金水乡芳坞,幼时为文立就,登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授会稽丞,时义乌令囚系满狱,部使者移余公正治之,不数日,狱为之空。仕至光禄卿。

陈先勇,生于1971年。优秀企业家。桐村镇人。2009年,创建浙江欧伦电气有限公司,旗下的“欧井”、“松井”工业和家用除湿机品牌在国内外除湿机行业已形成雄厚的品牌价值。到2019年,公司年产值已达十个多亿。自成立以来,获国家和省级高新企业、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制造、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等多项荣誉。

衢州第四批村落(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2)

陈先勇先生

“浙域西陲群山萃,红色基因孕育多。血泪甘苦洪荒力,感慨幸福凭依托”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下期咱们接着聊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