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规(养成习惯并不难)

吴宜靜 垃圾分类行动

环保署近期公布,2019年7月起,公部门、公私立学校、百货公司及购物中心、连锁速食店等四大类场所、约8000家业者不得提供使用者一次性塑料吸管。当台湾社会正沸沸扬扬地讨论着「没有吸管怎么喝珍珠奶茶」时,有一群12岁的小朋友,已经完成一趟无塑的毕业旅行。自带不绣钢吸管或是干脆不用吸管,早已经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

还记得小学的毕业旅行吗?高雄四维国小六年级十一班的学生收到一份很特别的提醒事项,里头是这样说的:

「携带两个水壶,到定点找饮水机装水,保持两罐水全满;主动使用环保餐具、袋装食物;自备环保袋,或先用手拿到车上再放行李袋;使用环保袋整理衣物。」

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规(养成习惯并不难)(1)

四维国小六年十一班同学完成了一趟不制造塑料垃圾的毕业旅行。摄影:吴宜静。

12岁学童,翻转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依赖

小学生们并未经历没有塑料制品的时代,从呱呱坠地开始,塑料制品早已广泛使用。他们的童年,使用的是塑料餐具,玩的是塑料玩具,驾驶的是塑料玩具车,洗澡的时候还有塑料游戏书可以带下水。

然而,人类对塑料的依赖,在他们身上看见再次翻转的可能。高雄四维国小六年十一班的学生,以「自带」取代旅行期间可能会使用的抛弃式塑料用品,完成了三天两夜的无塑毕业旅行。

「刚开始老师说要减塑的时候,觉得有点烦。之后老师给我们看一些塑料制品用太多的结果,看完影片后,觉得动物很可怜,之后就开始越做越习惯。」从五年级接下班级导师开始,吴势方老师透过影片和照片,给予学生各类的环保观念。

「老师给我们看一个影片,那个外国人一个塑料袋就反复使用了50年。塑料袋真的很难坏掉,丢在垃圾桶里面会被拿去垃圾场烧掉,丢进海洋经过很多年时间也不会完全消失,会变成很小很小的碎块。」对于塑料污染认识,来自于一次次的学习累积。

「海洋里面有很多塑料袋,鲸鱼或是海豚吃到塑料袋会生病。所以我们知道要去减少塑料袋的量。」减塑的念头,在此萌生。

「习惯,才不会觉得难。」

生活环保从孩子校园生活的四面八方而来。他们从营养午餐着手,把铝箔包直接剪开来喝,取代使用塑料吸管,把吸管拿去自然课使用、回收给厂商或是给有需要的人使用。如果学生真的把塑料袋带到学校,老师也会协助将大大小小塑料袋等一次性制品收集起来,拿去给店家再重复使用。

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规(养成习惯并不难)(2)

校园生活观念的建立与行为的养成,来自校园生活的点滴累积。学生在校内园游会中,贩售不锈钢吸管等无塑生活小物。图片来源:吴势方提供。

在毕业旅行前,大多学生已经养成自备餐具、使用不锈钢吸管、自带水壶、自备环保袋、重复使用塑料袋的习惯。进行团体访问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喝水就好了啊」、「少喝饮料就不會用到塑料杯了」、「在家喝自己做的汽水,在外面就不用喝饮料了」。

「因为已经习惯啦,不会觉得难。」是同学们对于减塑生活一致的回应。他们花费几个礼拜到一两个月不等的时间,养成上述的习惯。每个人的减塑行为看起来大致相同,养成的过程却相当不同。其中一位同学分享自带饮料杯的习惯,是因为有次买早餐时,水壶里刚好没有水,「所以就只好拿水壶去装早餐的饮料。」

无塑毕业旅行成就解锁

「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无塑毕旅的挑战?」吴势方老师向学生们下这英雄帖,并非无缘无由。学生们早已操练千日,无塑毕旅倒像是个总结。

  • 自备盥洗用品
  • 使用环保袋整理衣物
  • 携带2个水壶,到定点找饮水机装水,保持两罐水全满
  • 携带环保碗筷、吸管
  • 主动使用环保餐具、袋装食物
  • 自备环保袋,或先用手拿到车上再放行李袋

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规(养成习惯并不难)(3)

无塑毕业旅行行前准备。图片来源:吴势方提供。

六年十一班的无塑毕旅,没有令人过于意外的行动方案。

「以前行李箱里面可能都是塑料一包一包分装,衣服装一个塑料袋、盥洗用品装一个塑料袋,这些塑料袋用完就丢掉了。现在会重复使用那些塑料袋或是改用束口袋来装。」学生最常提到的,是「重复使用塑料袋」。把旧的塑料袋集中在某个地方,需要的时候就有得用。万一真的忘记带环保袋,就把塑料袋重复使用,「真的不得已的话,就是重复使用。至少不要一直拿。」

「带两个水瓶、到定点就加水。」为的是避免水喝完,却临时找不到下一个加水点的窘境。保持两个水瓶都有水,就算一时找不到加水点,也还有另一罐可以喝。因此,这一趟毕业旅行一个宝特瓶都沒有用到。

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规(养成习惯并不难)(4)

自带餐具,是无塑毕业旅行的基本项目之一。图片来源:吴势方提供。

毕业旅行其中一个行程安排在九份吃芋圆,不巧大家身上都只有带筷子,「我们点了两碗,大家一起共用一个塑料汤匙或是干脆用筷子夹芋圆吃,结果两碗芋圆花了半小时才吃完。」

「他们都身经百战了」吴势方老师表示无塑毕旅之所以可以成功,是由于多年来的练习和团体气氛的建立。即便同学们不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同学仍能互相鼓舞和提醒。「只要看到同学要伸手拿塑料袋,就会冲过去跟他说:『STOP!』」透过团体的动力,学生看见同学要买食物或是伴手礼,尤其像是泡泡面、饼干包装外面还有封膜的商品,便会提醒对方:「你可以买另外一个包装比较少的东西。」

更淋漓尽致的,还有「宁愿不喝饮料,也不要拿塑料杯」的断腕。出现如此高强度的减塑行为,连老师也感到诧异。为什么宁愿不买也不要用塑料袋?杜同学解释:「那时候没有真的很饿,既然不是必须的东西,又会用到塑料杯,买下去就不值得啊。」

环境教育即是生命教育

这趟无塑毕业旅行的推手,无疑是班导师吴势方,「我感受到什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十多年前,他已经知道自带杯具餐具的环保概念,前几年,他再受启发,了解「贪图方便是会伤害其他生命的」甚至到最后,那些废弃物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他选择以照片与影片做为媒介,因为影像所能揭示的讯息十分直接,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垃圾不是丟掉就没事,塑料变成塑料微粒,会再回到我们的身体里。他也让学生反思:当塑料污染危害到其他动物的存亡,人类还能存活吗?用一次性塑料可能让你觉得很方便,但是丟掉之后可能会造成其他生物的危害,这样值得吗?

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规(养成习惯并不难)(5)

班导师吴势方是无塑毕业旅行的推手。图片来源:四维国小班导师吴势方提供。

「这真的是一次一次的历程,并不是一次到位。」每一次的户外教学、每一天的早餐与午餐,都是他的「机会教育」时刻。

访问过程中可以发现,环保教育在某个面向上其实与生命教育无异。「学会关心自身之外的生命」,其实与减塑议题一派相承。孩童们不仅仅在意自身健康与海洋生物的生存而愿意将减塑付诸行动。在此之外,他们也为低年级的学生读绘本、到养老中心关怀长者、到其他非政府组织做志工服务。

透过一次次的学习与服务,与他人的连结感从此建立,孩童就能直接地经验生命相互依存的奥义。「关心別人是因我的能力在增长」,吴势方老师发现,班上一位原本不受大家欢迎的高关怀学生,已渐渐地获得接纳与关心。

「想着要对别人好」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吴势方进一步观察,一旦能够关心他人,也确实能够建立学生的自信与稳定度,他发现学生在学习上与表达能力都进步了不少。甚至还回家影响爸妈,学生们的家长说:「孩子还会提醒我,出门记得要带餐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