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创新生生不息 在创新中把融字写大

如何让创新生生不息 在创新中把融字写大(1)

“这是建设用地审批决策支撑系统……”“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这个用于监测农村乱占耕地建房……”6月3日,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第18场宣讲会如期开讲,平顶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会议室里不时传出“咦”“咦”的赞叹声。

45天、18场宣讲会,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成果,见证了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原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热情与智慧,也激励着他们不断拓宽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创新中把“融”字写大、把“服务”做优。

融入规划用地审批

让“一张图”和“带图审批”成为现实

批完了怕供不出去、供出去了又担心用不起来……土地越是金贵,审批的笔就越难轻易落下。

去年8月20日,河南省副省长刘玉江在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调研时提出了“带图审批”的想法。3个月后,这一想法成真。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将卫星遥感影像和土地审批相结合,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相对接,初步建成了“建设用地审批决策支撑系统”。

来到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工程师吴梦迪一边操作一边给记者展示“在线全景看地”。审批前土地是什么模样?审批后用地是什么进展?从报批到审批的期间有无变化?全都跃然眼前。

无疑,这给用地规划审批上了一道保险。但审批要严格,也要求效率。因为,项目建设等不起也慢不得。

2019年,国土空间治理领域启动了两项改革:一项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推动“多规合一”,实现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周期管理;一项是改革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以快审批助力“平地更快起高楼”。

“推进这两项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将基础测绘、现状调查类数据以及规划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等放到一张图上,实现自然资源数据的统筹管理,为空间规划编制等提供统一的底图、底板、底线。”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毛忠民介绍。

2019年年底,河南启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以下简称“平台和系统”),随之也迎来了两大挑战。

一个是省市县统建。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平台和系统技术总负责人刘敏介绍,为了便于日后全省自然资源工作的统筹开展,河南采用的是“省统一建设、市县使用”的模式,横向上要实现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纵向上要实现省市县数据联动。这意味着得摸清省、市、县三级的现状,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大大增加了系统设计的难度和工作量。光征求意见,他们就花了两个多月。

另一个是软硬件国产化。“信息系统国产化,是大势所趋,也是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的关键所在。”毛忠民说。他们在整个系统的开发及运行环境上都是基于国产化生态体系,选择了国产的超图平台、数据库、操作系统及服务器等,做到了“自主、安全、可控”。这在国内算得上是率先“吃螃蟹者”。

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程师、平台技术负责人宋碧波告诉记者,研发的难点在于:一是与国产化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进行最大程度的适配,二是在国产化生态体系环境下对系统进行拓展升级。

目前,平台已接入的省级资源达300余项,包含了全省多个年份的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自然资源调查数据、水利等其他行业数据。基于平台,不仅能直观展示数据,还可以进行信息查询、空间分析等。平台还建立了三维场景,初步形成了全省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眼下,正在加紧与试点地市对接。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主要是围绕规划‘编得准’、规划成果‘审得快’、规划‘管得住’三方面来打造的。”河南省遥感测绘院高工、系统技术负责人刘杰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规划实施中“看不见、管不好、批不准”的问题,该系统还提供了辅助选址、合规性检测等精准实施功能。

如果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在报批前就“一票否决”,并且系统可以将检查报告推送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供并联审批后续流程使用,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让用地规划审批既“跑”出速度又“管”出质量。

目前,这种融入已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得到了全景展现。依托国土空间信息平台,他们建成了“黄河大脑”——黄河区域高质量发展应用系统,摸清了黄河流域(河南段)自然资源家底并形成了三维立体“一张图”,为黄河区域的空间规划和生态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融入调查监测

让卫星遥感影像“会说话”

这一年多来,对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执法监督局局长何涛来说,最深切的感受是一个“快”字——从年度卫片到季度卫片,再到月度卫片、“日监测、周下发”,动态遥感监测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早发现、早制止”也在向前迈大步。

这背后离不开卫星遥感这一“天眼”的助力。

“要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在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努力把动态遥感监测监管打造成一项重要治理手段,实现所有业务在‘一张图’基础上叠加遥感影像‘来批、来看、来监管’。”2019年底,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兴辽到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调研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转入2020年,河南就开始按季度进行自然资源动态监测。河南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每季度制作2米和0.8米分辨率的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对全省150平方米以上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等10类新增或变化的全要素地表信息类别进行提取,生成疑似变化图斑,发送至河南厅动态遥感监测监管平台,再横向推送6家技术支撑单位,纵向将监测结果推送至市县自然资源部门,有力保障了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矿业权保护、地灾防治、增减挂钩拆旧区等各专项监测监管的开展。

去年上半年,河南提前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情况进行了摸底。卫星中心率先在郏县、长垣、兰考3个县(市)开展试点,采用深度学习自动解译技术,以自动提取与监测为主、人工交互编辑作业为辅,提取了近2万个图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图斑核查技术方法——五步工作法。

“这大大提高了下半年全省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的摸排效率,以前一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10几天就能完成。”卫星中心应用服务部主任余海坤说,“从今年4月开始,我们又提升了监测频次,变季度监测为‘日监测’,按周汇总分发影像成果和变化监测图斑。”

行动上早一步,源于理念上高一头。早在2016年,原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就开始探索遥感动态监测监管。

河南是产粮大省,实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但一直以来,保险公司上报的数据真实性难以确认,存在虚报面积、夸大灾情、理赔效率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河南省财政厅联合原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始尝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保险监管评价。

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也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在农业保险监管评价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借助遥感影像从空间上对地类和作物进行精准识别,而这就得让卫星变得更聪明。”余海坤说。

为了准确获取保险标的作物的种植位置和面积,项目团队先是进行人工采样,后又采用十多种国内外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再让计算机“深度学习”,逐步建立了一个包括小麦、水稻、花生等主要作物的样本库。“在人工交互解译下,春季小麦的精度可以达到95%以上,秋季花生、水稻的精度可以达到90%以上。”卫星中心高工王晓娜介绍。

没承想,这为耕地“非粮化”监测打下了基础。去年,卫星中心又对样本库的作物种类进行了丰富,将大蒜、山药等常种作物也纳入了样本库。现在,样本容量已达到12万个。

而通过开展自然资源动态遥感监测监管,卫星中心也建起了横向覆盖自然资源各核心业务、纵向贯通各市县的卫星应用技术体系,用“天眼”守护着中原大地的山水林田湖草。

融入执法监督

让矿山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发现难、查证难、定位难”是矿山开采监测监管的“老大难”。光打击盗采,就能让执法人员跑断腿。

“以前执法巡查就像猫捉老鼠。执法人员一个礼拜去两三回也可能发现不了,而接到举报再赶过去又常常扑空。”河南省息县自然资源局测绘管理股股长李涛深有感触,“自从有了这个‘平板神器’,执法人员在现场即可直接定位、查询、取证、确定面积等,大大提高了执法巡查的效率和准确度。”

李涛口中的“平板神器”,是河南省测绘工程院给息县开发的一套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系统。

不过,在河南,这样的“平板神器”正变得不再稀奇。

矿山监管,不仅要查盗采,还要盯矿山储量变化、生态修复。但传统的矿山开采管理大多是靠人力,存在着监测周期长、信息冗余、真假难辨、数据更新滞后、人员消耗量大等问题,难以满足管理需求。

“这不光是借助‘天眼’让监测动起来的问题,还要打破矿山管理中的‘信息孤岛’!”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副院长张留民说。2020年9月,他们开始探索建立“一发现、二核实、三监测”的全省矿山开采变化动态监测机制。

为了摸清全省矿山开采变化情况,该院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以2020年四个季度遥感影像、无人机正射影像为本源,两两对比分析,提取了5493个变化图斑。在此基础上,又将变化图斑与矿业权数据、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数据进行了叠加分析。

“透过这些图斑,批准采矿范围多大,有没有越界开采,后续有没有扩大,有无跨越生态保护红线,有无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等等,工作人员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南省测绘工程院矿山监测项目负责人张小红说。今年,他们又以省部级矿业权数据为本底数据,对照第二季度遥感影像进行了图斑提取分析。

此外,借助无人机多镜头、多角度、多分辨率、精度高的优势,通过获取实时数据,该院还构建了全省重点矿区的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

“这相当于是把一个个矿区立体化复制,再加上北斗、5G、高清摄像头等技术手段,就可以实现对矿区的实时监测。工作人员不去现场,也可以掌握矿区的一举一动,比如矿区的生态修复情况、白天车辆运输情况、夜间开采情况等等。”张小红说。

如今,该院已研发出一套集现场核查、监管、导航为一体的自然资源在线监管系统。在这个平台上,全省的遥感影像、矿权数据、变化图斑、外业调查信息、内业核实情况、统计汇总等都可以进行集成显示与更新。眼下,安阳市、平顶山市正在用这套在线监管系统开展矿山开采变化巡查。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手。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支撑赋能作用,以持续创新做好深度融入自然资源全链条管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推动自然资源管理走向‘智治’。”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刘济宝表示。

作 者:车 娜 刘立新 陈庆贺 王 敏

编 辑:赵志坤

初 审:程秀娟

审 核:汤小俊

审 签:周 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