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年轻人聊聊时代与命运观后感(又有几人能做时代的引领者)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只系统地提到了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手,并总结了新文化运动的利与弊,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这带来的问题即是很多学生大大忽视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甚至很少有同学深入了解一大开会真实情况,而觉醒年代不仅艺术性地呈现了由陈独秀发起的、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作为旗手的新文化运动,而且凸显了那个年代人们自闭锁走向开放、由理论走向实践,在失败中寻找新路的艰辛历程。

跟年轻人聊聊时代与命运观后感(又有几人能做时代的引领者)(1)

在此观后感中,我想着重分析一下主要人物与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从而系统而全面地解释出我的观剧体验。

先从一切的发起者陈独秀说起,陈独秀是一个充满勇气与意志的斗士,他与第一任妻子育有四个儿女,而后他又与小姨子高群曼结合,育有二个儿女。本剧主要刻画了陈独秀的长子、次子延年、乔年。陈独秀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者,从其自述得知,他八岁即可熟读四书五经,十八岁即考中秀才,虽说并未上过大学,但文学功底深厚,这一形象即代表了当时国内前清学者觉醒后开发新路、拓宽思想的群体,但不难看出,即使是这样一位文学巨匠、文化新星、新文化旗手,他的一些行为举止仍并未完全脱离封建家庭观念,这一特点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延年、乔年两兄弟的思想。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共、革命、启蒙思想作出了伟大贡献,不过他在党的分化中成立托派(托洛茨基派)并未取得很大成果,最终不愿接受国共两党接济,英雄迟暮,令人唏嘘。本剧中着重体现出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中勇往直前、激流勇进、不畏牺牲的高尚形象,令我由衷敬佩、景仰。

跟年轻人聊聊时代与命运观后感(又有几人能做时代的引领者)(2)

跟年轻人聊聊时代与命运观后感(又有几人能做时代的引领者)(3)

再来谈谈李大钊先生,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位传播者,是一位伟大而光荣的革命家;从其亲自上街游说,与工人同胞深入交流,看出他是一位不拘小格、一心为国的人,而其代表的形象即是不断探索新路,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无数中共坚守信仰的党员。李大钊为人善良,有师德,常常接济贫困学生劳动者。本剧中则是通过他与长辛店工人葛树贵的友谊体现了李大钊同志与民同乐、为帮助他人牺牲自己利益的高尚人格。胡适、李大钊、陈独秀三人在中国发展之路的探索上,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分歧。在此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深信不疑,与陈独秀先后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在本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便是李大钊先生初到北京,当掉一身家当并在编辑部拿钱帮助葛树贵一家的事,虽说大钊先生在当铺当掉的东西都不值多少钱,但从始至终他腰杆笔直、目光坚定,也许就是这种不卑不亢,遇事不退缩的精神使李大钊先生最终宁死不向奉系军阀反动派张作霖低头而失去了生命。他的精神不死,他的灵魂永存。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会在这种精神熏陶下不断前进。

跟年轻人聊聊时代与命运观后感(又有几人能做时代的引领者)(4)

跟年轻人聊聊时代与命运观后感(又有几人能做时代的引领者)(5)

再来讲进胡适、蔡元培,这两位先后历任北大校长,是两位学术巨匠,但并不是彻底的革命家。蔡元培位列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在北在任职期间,大力宣扬新文化,发扬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并最终开放允许女生入学,而胡适作为约翰·杜威先生的学生,对美国制度、杜威的实用主义深信不疑,是一位只爱搞学术而一心不愿谈政治的优秀学者,与1927年早逝的李大钊、1942年孤立无援去世的陈独秀相比,胡适的人生不可不谓顺风顺水,这也使得他成为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但我们深入想想,胡适是因何回国、因何在北大教书、因何依母命与江冬秀成婚,就不难理解他的形象了。他从一开始就不是想通过新文化找一条救国新路的,因为他坚信美国特有文化实用主义才是中国正确道路;而他在北大教书也仅仅是为了启蒙、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可以说真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学者,而从剧中胡适的各种行为也不难看出,他是受封建荼毒毁害最深的,劝大钊先生不要上街散发传单、为向母亲尽孝与大字不识一个的江冬秀成婚,这些都体现出适之先生的局限性,不过,在学术方面,胡适继承了蔡元培先生创设的校风,极大推动了白话的普及、女子的入学权利、新文化运动发展。而蔡元培先生则是一位优秀的校长,不仅获得了各界的信任,在他的管理下学生、教师新旧文化冲突得以缓和,同时,他作为胡适、李大钊、仲甫之间的缓冲器存在。在本剧早期,新旧文化之始,蔡元培先生力排众议,聘用了没上完大学的陈独秀、刚毕业的胡适作为文科学长、青年导师,并使国学大师辜鸿铭对其尊敬有加,对学术作出了伟大贡献。这两位所代表的即是致力于启发民智拥护新文化的大学者群体。

跟年轻人聊聊时代与命运观后感(又有几人能做时代的引领者)(6)

说完这三位主要人物,就不得不提与新文化作对的两种人了。一种为学术上不同意并批判新文化的群体。例如刘师培、辜鸿铭、黄侃;另一种则是纯粹的反动派,例如张长礼、张丰载叔侄、步军统领、京师警察厅厅长吴炳湘等人。第一类群体只是在思想上不同意新文化观点,并与其展开激烈讨论,虽说黄侃多次称胡适为黄口小儿,辜鸿铭数次向陈独秀发难,林纾写文章声讨新文化运动,但这些人无一例外爱国并坚守主义,并不会对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发难。与之不同的是第二类人,不仅三番四次造谣中伤陈独秀,并且甚至将罢免蔡元培校长职务的提案上交议会,真是所不用其极。这些令我清醒地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受到的阻力无比之大。但换言之,历史上哪一次重大变革不是危险与阻力重重。不提那些失败的变法,就算是取得成功的商鞅变法,最终商鞅也难逃过反对派的反扑而被五马分尸。如此看来,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所具有的坚定的、创新的、有力的意志便不言自明了。

跟年轻人聊聊时代与命运观后感(又有几人能做时代的引领者)(7)

在中国危难之际,正是这些有识之士率领广大学生不懈抗争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得以进步,那么,觉醒年代只有这些领头者觉醒吗?我认为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团结就是力量。所以学生、工商在这觉醒年代所占的地位不比领头者少,而剧中主要的学生形象则生动刻画了当时学生的状况,有的空有一腔热血却不会善用,有的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北大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了平台,提供了科学的领导,如此一来,许多学生的力量得以凝聚,才能产生出五四运动的学生洪流。

跟年轻人聊聊时代与命运观后感(又有几人能做时代的引领者)(8)

不过,我们也在剧中看到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的学生,德不配位、喜好低俗的学生,这也是那个时代封建荼毒的生动呈现,不可不承认,即使到了今日,部分公民的道德素质仍然低下,更不用提百年前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做人守法遵纪、提高修养是第一位的。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则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