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家庭教育下的自私鬼(两种不同的脑回路下)

每一个家庭在表达赞扬时都有其独特的习惯及规定。在一个家庭中,赞扬可能会持续很久,如同含在嘴里的特大号糖球,甜蜜而实在。在另一个家庭中,赞扬的甜度停留时间极短,很快就了无踪影,让人不得一丝舒心。

每个家庭对责备也有独特的技巧及规定。在一些人家里,责备的存活期很短,很快就会被赞扬淹没。而在另一个人家里,责备会被永远铭刻在家庭记录里,不断地被翻出来,提醒家庭成员他们有卑鄙的品质。一个人也许会把责备当作优点,满不在乎:“这样的错谁都会犯的呀。”另一个人也许会跳起来分辩:“那不是我的错!”或“我才不在乎你的看法。”而第三个人则可能会立即被自责吞噬:“是的,全是我的错。我总是这样,一切都是我的错。”这些截然不同的反应,都关乎家庭对责备的给予和表达,它们能从婴儿期一直延续到中年时期。

01. 无形的家庭评判表控制者我们每个人

一个家庭,并不仅仅是几个人凑在一起住同一间房子。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方式有清晰可辨的模式,而它受一张潜移默化、仔细监测的家庭评判表控制。一位母亲注意到当弟弟因优秀的学习成绩而得到夸赞时,哥哥感到有些被冷落,于是她走近哥哥身边说:“我看到了你屋里搭的火车模型,它好极了。你做得真棒!”在这里,她遵循的是所有人都应该得到表扬的潜规则。

在另一个场景中,孩子眼看着父母吵得天翻地覆,一个说:“你从来不听我说话。”另一个说:“那是因为你从来不跟我说话,你只会喋喋不休地唠叨些没用的。”这个孩子会打翻自己的饮料或打他妹妹,好转移父母的注意力,使他们停止争吵。那个孩子已经明白,要想结束他父母的责备与反责备,唯一的办法就是提供一个新的机会:让他们一起责备自己。心理学家把家庭评判制度中的敏感反馈回路比作中央供暖系统:当屋里气温低于一个预设值时,它会发信号启动锅炉,直到气温恢复正常。

一个家庭做出的相辅相成的反应以及反馈回路,通常都是为了确保所有家庭成员能舒适生活。然而,有时候这个系统会以极端不舒适的模式运转,这些模式被称作“不正常”。一个家庭评判制度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它是严格的还是通融的,是回应式的还是侵入式的。

失败家庭教育下的自私鬼(两种不同的脑回路下)(1)

02. 严格和通融两种不同的评判制度

每个家庭的评判制度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严格性。一个家长对一个骚扰妹妹的3岁孩子说这样的话,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给予赞扬或责备,是家长必须运用的权力。随着孩子了解围绕家庭制度而产生的赞扬与责备,他们会探索并测试它们的范围:“我拿了她的玩具,你为什么骂我?”还有“你应该骂她啊,谁让她霸占玩具了”。

在回应式的评判制度中,这类挑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家长需要为此提供解释。在严格的家庭制度中,这类问题则被归为无理取闹。“因为我说了算!”就足够了结一场纠纷。假如孩子还想追问,只会招来更多责备:“你得听话!”或“别再烦我了!”孩子会运用这些家庭制度中的赞扬与责备为自己谋取福利。生存在回应式的家庭评判制度中,他们会为达到目的而模仿并修改家长的解释。他们会为得到赞扬而大声宣告:“我把我的玩具给他玩了!我懂得分享了。”“我把晚饭吃光光了!”他们也会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以躲避责备:“我是逗他玩呢,没欺负他。”或者他们会指责别人:“是他先起的头!”还有“是他先欺负我的”。在通融的家庭制度中,孩子更有机会为自己辩解,即便家长会质疑孩子的描述。

相比之下,在严格的制度中,一个声称自己“只是逗他玩儿”(而不是“欺负”)的孩子会被责骂为“撒谎”或“狡辩”。家长的潜在态度就是:“我才是真正能做评判的人,你的评判毫无意义。”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其中通融的“度”格外重要,也格外艰难。青春期的少年对他们刚获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兴奋不已,并会借此磨炼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的评判。青少年会不断利用他们自己的评判力去挑战家长,并通过这个过程,挑战已有的平衡、公平和理性。

青少年的脑回路和成年人不一样青少年评判他人往往是过激的,他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恢复到镇定、自省的正常状态。充满了责备与反责备的争吵会让人心力交瘁,但这是青少年与家长关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冷静地决定、镇定地观察、自我控制、长远计划,对青少年来说都非易事,而这是有生理原因的。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青少年的激烈争吵是激素引起的,但这里面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他们的大脑。青春期大脑在飞速地发育,有能力思考抽象概念及复杂逻辑。

作为智慧动力器,它的能力不逊成人大脑。然而,青春期的社交大脑还远远不够成熟。青春期大脑与成人大脑有两个重要的区别。青春期大脑中的连接会发生大量改变,这就是说,比起儿童或成人大脑,它要更努力才能处理社交信息。在青春期,心智直观,也就是我们对他人的意图、感情和评判做出的推论,会更倾向于激动和负面的诠释。

一个会被成人看作不安或恐惧的脸部表情,在青少年眼里,就更可能被解释为愤怒,一个激动的反对态度。不仅青少年会误解多种来自家长的感情:焦虑、怀疑、恐惧、不安,青春期的前额叶皮质也会引出更多麻烦。这一部分大脑的工作被我们称为执行官:比如冲动控制、长远计划以及情绪调节。随着大脑灰质高度生长,新的神经连接日益增加,青春期的大脑就好像一片未修剪的灌木丛,浓密而且堵塞。直到24岁,大脑的线路才会剔除多余的连接,让前额叶皮质得以高效运转。

现在,它就像一张过热的电路板。在这一根最强烈的分叉被修剪掉之前,青少年会过快地跳起来防御任何被他们视为责备的行为。

失败家庭教育下的自私鬼(两种不同的脑回路下)(2)

03. 两种不同的脑回路下矛盾频频发生

青少年的大脑和成人的大脑有着显著的区别,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却不一定明白。于是亲子关系矛盾重重。我们甚至会经常被孩子谴责,然而这件事对于我们而言,太恐怖了。那不仅跟所有的责备一样让人伤心,还会威胁父母的控制力及影响力,而这些来自孩子的愤怒从本质来说却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

然而,无论吼得多凶,青少年其实十分重视家长的回应。他们挑战家庭评判制度,寻找它的弱点,挑战家长的耐心与理解的极限,因为他们想让家长明白,他们已不再是家长一度非常熟悉的、曾完全依赖家长认可的孩子了,他们早已脱胎换骨,拥有自己日渐成熟的评判表,并希望家长会因此认可他们。当家庭争执太过剧烈,甚至连青少年自己都觉得痛苦难当时,他们也许会选择逃离这场评判大战,而露出顺从的外表。家人间的争执通常从对话开始——无论里面包含多少唇枪舌剑,每个人确实都在回应对方的观点。

当对话被禁止时,青少年就需要面对两个差强人意的选择:要么承认家长是对的,自己是错的;要么与家长冷战。在这个时候,双方的关系被愤怒、反抗、欺骗扭曲得变了形。于是,在后种情况下,少年会隐藏起自己的反对态度,收起真正的自己,假装采纳家庭的评判表,而掩饰自己心中的评判表。这种僵局很可能让双方都感到内疚。

因为我们是与其他人紧密相连的物种,所以,最让我们自责的痛苦,莫过于伤害了一份重要的人际关系。但我们不愿承担这个责任,相反地,我们会否认伤害来自我们的喊叫责骂和冷酷争吵。心理学家发现,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为不良行为开脱及躲避自责的方法是,放大受害者本身的错误。在极端的例子中,处于焦虑、生气、忧郁或失望之下时,家长有可能会更倾尽全力为自己的责备辩护。而为了让从前的谴责看似合情合理,我们却为未来留下隐患。

文章推荐:

  • 2周岁宝宝处于语言爆发期,适合宝宝的绘本有哪些?
  • 有哪些书看完后会让人很后悔没有早看到?
  • 如何解决青春期叛逆的问题?
  • 不吼不叫怎么样培养孩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