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文化具有的特点(陕北文化这些你知道吗)

陕北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处, 也是黄河文明和草地文明的结合处, 又是土地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处。千百年来, 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 这里的民情风俗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从陕北的民歌、文学、饮食、建筑、文化等方面来研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陕北文化。

陕北文化具有的特点(陕北文化这些你知道吗)(1)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对流行于陕西榆林、延安等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以语言质朴、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而见称。它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陕北民歌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叠字的运用。如“风刮芦草忽闪闪,年轻的朋友蜜罐罐;桃树花开粉团团,新交的朋友面粘粘;白面片片肉臊臊,想你想成半吊吊”;这些叠字都是口头语的提炼,它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形象更逼真,也充分反映了陕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方言土语的娴熟运用,如:“避风湾湾阳崖根根,这达正没人盛格阵阵”;这些口语化、生活化语言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泼辣的情调,给人一种亲切感。

另外,有些民歌只有用方言唱出来才能赋予鲜明的地方色彩。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地里穿红鞋”,普通话“才、鞋”不同韵,而陕北方言中“鞋”读“孩”,用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问题,又突出了地方风格。 修辞手法的集中运用,比喻如:“白格生生的脸蛋西北风吹,你是哥哥的心锺锺。站在那圪塄上了不见你,眼泪珠呀好比连阴雨”。夸张如:“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哪个筷子我拿不起个碗”,形象地描写了人想人的那种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无奈心情。“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

陕北文化具有的特点(陕北文化这些你知道吗)(2)

其中有比喻,有夸张,有对偶,有比兴,短短两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真可谓语言中的精华,这就是陕北民歌中的语言文化价值。 陕北民歌能原汁原味地传达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唱出一种和传统文化联结的悠长人生,传递着陕北人纯朴的至情至性和全部的心灵秘密,揭示出陕北人生命的真实。因此解读陕北民歌,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陕北民歌,也有助于从民歌中探索陕北民俗。

饮食习惯

陕北历来为半农半牧区,陕北人忠厚善良, 勤劳俭朴, 待人诚恳, 好客守信, 极具吃苦精神与忍耐精神, 而一旦奋起, 则敢于斗争, 且十分勇敢, 具有鲜明的北方汉子的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 陕北农作物以种植高粱、黍子、糜子、荞麦、小麦、玉米为主。主食以用小麦、荞麦制作的面食为主,如荞面、剁荞面、荞面圪坨, 辅食有油馍馍、枣糕、黄米捞饭、小米干饭、糜子糕和杂面等。“荞面圪坨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中咏到的“荞面圪坨”是陕北人的主食之一。陕北人将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 用大拇指捻成小指头蛋儿大小的卷儿, 然后煮食。吃时浇上羊肉臊子汤, 味美无比。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汤, 圪坨与羊腥汤两者不可缺一。

陕北人素喜食用油糕, 它不仅营养丰富, 而且“糕”与“高”同音, 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 表达了陕北人企盼步步高的美好心愿。逢年过节、祝寿满月、婚喜乔迁之际, 糕馍为必备食品, 因而亦称“年糕”、“喜糕”、“寿糕”。米酒是陕北人普遍饮用的一种家酿酒, 其色泽黄亮, 酸甜适度, 口味绵醇, 回味悠长, 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特色, 因而颇受群众喜爱。在订亲时, 两家人面对面相坐, 吃油糕、喝米酒, 决定儿女终身大事,将人情、亲情、爱情和糕香、酒香有机地融为一体, 更增加了爱情生活的情趣和欢快喜悦的气氛。

服饰特点

“ 羊肚子手巾水上漂, 年轻人唱曲子解心焦”中的“羊肚子手巾”个民俗词语。“羊肚子手巾”头上戴是陕北中老年人的惯常打扮。因为陕北多风沙, 且穷苦人常在山野间劳动, 所以, 把白色的毛巾打结盘于头上, 一来可挡风沙,二来可遮暴阳, 三来可擦热汗, 可谓一物多用, 又叫“白羊肚手巾”。把这种白色毛巾喻称为“白羊肚” ,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 1) 羊子在陕北广被放牧, 羊子和人们的关系密切, 用人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作喻, 易于为人所理解; ( 2) 在陕北, 几乎每家都有羊子放牧, 牧羊人又多以白毛巾为遮阳挡风沙揩汗之用,故以之作喻, 乃自然之理。有人认为, 陕北人喜欢穿光板羊皮袄和白颜色的服饰。这种衣裘尚白的习俗和戎狄之族是分不开的。以崇尚的颜色不同而分为赤狄、白狄等。陕北为白狄所居, 党项羌亦有尚白的习俗, 如元昊就把自己所建的王朝称为“白上国”, 这种尚白的习惯就一直深深地溶化在陕北人的潜意识之中, 支配他们的心理前后达几千年之久。如今, 头戴“白羊肚手巾”的陕北人形象已深深地扎根于全国人民心目中。

陕北文化具有的特点(陕北文化这些你知道吗)(3)

窑洞文明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有诗道:“峰头辟土耕成地, 崖畔剜窑住作家。”窑洞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

陕北的窑洞有土窑、砖石窑、薄壳窑三种。土窑是延安地区窑洞中最常见的“老祖母”。石窑是陕北窑洞中的“富贵者”, 是土窑的继承和发展。土窑是挖出来的, 石窑是箍起来的。窑洞内的设施以土炕为主体。陕北天气寒冷, 夏季很短, 土炕是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陕北人的窑洞把厨房与卧室合二为一, 烧饭的锅头连着大炕, 灶口为蛤蟆嘴形, 无论是烧柴还是烧煤, 都不用风箱。做饭时, 灶火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炕道, 烧热了土炕, 既做了饭,又取了暖, 一举两得。土炕还是陕北人家庭生活的红火中心。来人盘腿上炕, 米酒、红枣端上桌, 宾主交谈, 其乐融融。前炕紧靠窗户和门口, 这给年轻人谈情说爱创造了空间。

出行方式

陕北人过去走亲访友, 逢集赶会, 多靠步行; 稍微富裕的家庭, 一家三口出门, 妻子怀抱孩子骑驴丈夫则牵驴; 坐轿者,骑马者, 则都是富户人家。“骑驴婆姨赶驴汉, 怀中抱个肉圪蛋( 小孩子)”形象地反映了陕北人的行旅习俗。 现在,由于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山大沟深, 生活所需之物资过去多由骡马驮运。于是, 脚夫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古老职业。脚夫以骆驼、骡马或毛驴等牲畜为伴, 因乡下人多认为牲畜是有灵性的, 是性灵。所以, 脚夫又叫赶性灵的人, 脚夫的工作就是赶性灵。走在前面的性灵在额头上被装扮上红缨和三面小圆镜,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像三盏点着的灯。“走头头的骡子儿三盏盏灯, 戴上那个铃子哇哇的得那个声。”

陕北文化具有的特点(陕北文化这些你知道吗)(4)

婚姻丧葬遗风

陕北人在婚俗上十分讲究, 择亲时非常重视“门相当, 户相对”。这主要表现在三点上。首先, 重视门户( 亦叫门色、门风、根底) , 即看其家族有无狐臭史, 如有狐臭或有狐臭嫌疑, 其家庭无论多么富有, 儿女不管多么英俊、漂亮,也不愿结亲; 其次, 重视人气, 即其家庭的人品及在社会上的威信, 如有男盗女娼及其它坏名声, 决不结亲; 再次, 重视八字, 如儿女属相相克, 或在犯月, 则忌讳结亲, 有“男犯妻家三十六, 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讲究, 这当属迷信。另 外, 婚俗讲究妗子不作婆, 认为这是倒脉( 正如王夫人不能作林黛玉之婆) ,姑姑、姨姨作婆, 婚俗准许, 但不提倡, 认为“姨姨作婆, 刀剪相磨。”“姑姑作婆, 一世不和”。陕北婚俗还非常重视同族不婚, 虽出五服, 那怕出十服, 只要是未分户的一姓, 决不结亲。迎亲之日, 男方选定迎亲妇女( 俗称娶人婆姨) 2 人, ( 寡妇、孕妇、再嫁者不可) 和男子5 人,叫作娶人的, 娶人的必须是单数, 加上琐呐鼓乐赶当日黄昏或第二日黄昏娶回新娘, 与“婚者, 昏也“的古风相附。女方选定送人婆姨2 人, 其他男子5 人, 加上新娘共8 人, 女方送人的必须是双数。迎送人数讲究“男七女八”。这种婚俗自古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在陕北, 丧葬习俗实行木棺土葬, 棺材多用柏木, 杨木( 水桐) , 以柏木棺材为最好。墓地必请阴阳先生选择, 在地上挖八尺或一丈二尺的深坑, 叫渗坑, 再挖墓窑, 墓窑大小以棺材放入后四周能转开人为准。富有者或有功名者,则在地下用石头或砖砌成墓窑, 此叫石葬或砖葬。老人临终, 儿女皆到跟前, 听其遗嘱, 穿上“老衣”,老衣为蓝面红里的绸子所做, 忌灰忌黑, 尤忌用缎子做老衣, ( 因谐因是“断子”), 殁后, 儿女大放悲声, 嚎陶痛哭。然后给亡人理发、洗面、敛容、净身, 抬放在铺有谷草或糜草的地上, 用大白纸盖身、盖脸。儿女皆披麻戴孝, 即刻派人给亲友报丧,对受报者无论老少都要叩头。其余孝子守于灵堂前, 手持哭丧棒。灵前点长明灯, 时时烧纸献祭。

丧事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开吊, 家门、娘外家、女厢外甥均上献子( 馒头) , 执事人发给孝布。黄昏要举行“游食”仪式, 所有孝男孝女都跪在灵前大院里, 端祭饭者在和尚或阴阳的引导鼓乐伴奏下, 在孝男孝女空隙间游转, 然 后向亡者献祭品, 执事人说明是谁献的。一般都有四献, 即自家、家门、娘外家、女厢外甥各一献。“游食”大都进行到深夜。

第二天迎幡( 引魂幡) 、纸活( 纸扎的宅院、金童、玉女等) , 和尚、阴阳办道场、念经超度亡灵, 并由礼生宣读祭文, 晚上要举行请神破狱、过桥、撒路灯等仪式。第三日晨出殡, 由鼓乐引导, 长孙或外孙扛引魂幡、撒路钱、棺上绑”扯丧布”(一般为三丈六尺长之白布) , 孝子在扯丧布下, 双手举布, 缓缓牵引棺木。到了坟地, 阴阳用罗盘在墓穴中定好方位, 下棺入葬, 放墓砖、桃符等镇物。并放置祭食灌, 点万年灯。然后填土掩埋, 阴阳为亡者念招魂曲, 孝子背拨引魂幡, 其余人等开始推墓, 直至推圆为止。

葬后第三天, 叫“复三”,孝子上坟祭奠, 安放石供桌, 将哭丧棒插于坟上, 如未下雨, 则要担水洒墓( 讲究“若要富, 雨洒墓”), 从亡者殁日算起, 每七日祭奠一次, 共祭奠七次; 百日、周年孝男孝女均要上坟祭奠。死者亡后三年内 孝子仍要穿白带孝( 白帽或白鞋) , 春节时不贴红对联。 在陕北, 12 岁以下夭亡的小孩, 用谷草裹尸送到山颠让禽兽吞食, 叫“天葬”,认为魂不全。12 岁以上未婚男子亡后, 一般都买“女骨”(未婚亡女) 合葬, 称作冥婚或弥婚。孕妇亡后, 先得剖出腹中胎儿, 用符攘镇, 然后埋葬, 年 老之人亡后, 称为顺心老人, 如前所述, 才隆重埋葬。 从陕北婚丧风俗中, 一方面我们可以窥见陕北古代婚丧文化的遗风, 另一方面又不乏迷信成分, 而且红白大事都要大操大办,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民间工艺

陕北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石雕、刺绣、面花、泥塑、民间画等。陕北剪纸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方式自由率性,外在形式粗犷大气,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漂亮的窗花,新婚的洞房上也要有制作考究的窗花;石雕主要在榆林的绥德、子洲一带较多,其中石狮的雕刻最有特色;刺绣在以绣鞋垫、鞋面、枕套较多,近年来,绣鞋垫的很多,而绣鞋面、枕套这些工艺传承的很少了;面花主要流行在榆林东南部一带,每年清明节,这些地方民间都有蒸面花的传统;泥塑在陕北大部分地方都有,主要在庙会上的泥塑最多。民间画原来主要是炕围画和箱柜上的油画,近年来,这些民间画好多地方都失传了。

陕北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无论过去和现在,它始终都以它大气雄宏的艺术特色而深受世人喜爱,但是,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文化也面临着重重危机,特别是青年一代审美情趣的变化和对艺术时尚化的最求,陕北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组成,对陕北文化的全面保护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