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

#天南地北大拜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这个英雄梦亦或是驰骋沙场的壮士,亦或是守卫国土的英雄,亦或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的平凡人物。

曾几何时,我们读到辛弃疾的豪放词时,会为词中的壮志豪情而热情澎湃。原因就在于辛弃疾不仅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英雄人物。

读辛弃疾的豪放词,有很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如读到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时,我们会想到他的英雄梦想,读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时,我们会想到他纵马疆场的英雄豪情,读到“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时,我们会想到他的豪情满怀。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

这一首首,一阕阕豪放词中的拳拳赤子之情,千百年来依然感动着读者的心灵。在辛弃疾的豪放词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堪称是豪放词中的天花板,更是一首充满着爱国豪情的词作。原词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重读这首词作,一下子将小话的思绪引入了词作中所营造出的意境,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首词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小话思虑再三,决定把自己的一点见解和看法写出来,与读者共同探讨。

这是一首现实与梦想结合的词作,在解读词作以及分析词中的关键词时,对辛弃疾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做一个交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好这首词作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词中的关键字。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2)

人生履历,战力满格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辛弃疾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历城度过的,那时的历城已经成为金国统治的地方。二十一岁时,辛弃疾参加了耿京的义军,与金国作战,辛弃疾胆识过人,立下了许多战功。

当听闻一位叫义端的将领脱离义军奔向金国时,辛弃疾快马加鞭亲自追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息了事端,辛弃疾的果敢与决断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后来辛弃疾受庚京委托,代表义军到临安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双方达成建设性的协议:义军接受朝廷统一指挥与调度,合力抗金。

当他顺利完成使命,回到义军中时,形势却是急转直下,义军发生内讧,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国,义军此时也面临着瓦解的境遇。于是,他又率领一支50人的队伍,直闯5万人马的金兵军营,活捉张安国。

辛弃疾以50人单挑五万人,却丝毫不落下风,且成功完成使命,可见他的战力值有多么爆表,简直是战力满格,这一战也为他的人生履历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至于多年以后,他都能在梦中梦到相似的战斗场景。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3)

从这几件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来看,辛弃疾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胆识过人、有勇有谋的英雄豪杰,而且拥有着毅然奔赴、果断决然的性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的这些英勇行为受到当时人们的景仰和称颂。

为了义军的生存和抗金事业的持续,辛弃疾满怀一腔热血投奔临安,本想按照之前达成的协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却没料到,一到临安便被派到江阴军做签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做了闲职。

尽管临安方面对辛弃疾束之高阁、弃之不用,但他并没有患得患失,而是不顾自己的荣辱得失,以单向奔赴的态度写成《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美芹十论》等很有见地的提案。尤其是《美芹十论》集中表达了辛弃疾一片忠贞的爱国之心,充分展示了他的深邃智谋和韬略。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4)

结果,主和派占据上风的临安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驳回辛弃疾的陈词,辛弃疾一腔热血化为泡影,报国无门。其实,自从辛弃疾归正之后,他积极主张恢复大业,一次次地将自己的意见上传南宋朝廷,可是临安方面安于现状,对他的建议不予采纳。辛弃疾也由此不断遭到主和派的打压和弹劾。

辛弃疾的雄才大略得不到采纳,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收复大业的愿望。因为辛弃疾被议和派持续打压,生存空间无限被压制,于是他选择急流勇退,定居在江西上饶铅山,过起了前后长达20年之久的远离仕途的闲居生活。

辛弃疾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收复大业的雄心壮志得不到实现,所以抒写收复大业、倾诉壮志难酬的愤慨就构成了辛弃疾此时创作的主旋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辛弃疾赋闲上饶铅山期间创作的一首豪放词。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5)

根据词中小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这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一首词。陈亮,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人,是辛弃疾的好朋友,两人志同道合,情同知己,陈亮死后,好友辛弃疾作《祭陈同甫文》以纪念。

陈亮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尤其是他的政论文气势纵横,往往能一笔切中要害。陈亮的豪放词很有特色。史载陈亮“生而目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陈亮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的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陈亮曾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陈亮也是一位主张收复的人物,他辛弃疾是主战派的一对好CP 。陈亮曾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与辛弃疾一样遭到议和派的挤兑,相同的志向和相似的人生经历让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亲密知己。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6)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9年)冬天,陈亮到江西上饶铅山拜访在此地赋闲的辛弃疾,并且留住了十天。两人虽然都赋闲在家,却一起谈论家国大事,畅谈心扉,各抒己见,寄豪情于酒美,融壮志于友情。陈亮告别后,辛弃疾写了一首《贺新郎》的词赠给陈同甫。

在《贺新郎》的序言中,辛弃疾详细记述了两人的相会的事迹:“陈同甫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为赋《贺新郎》以见意。”

小话之所以在此处引用辛弃疾《贺新郎》小序的记载,就是因为这段序言可以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作的创作背景相互参照。陈亮收到辛弃疾的词后,回赠了一首诗。此后,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相赠,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首《破阵子》就是作于此时,辛弃疾时年50岁,正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所写,词人辛弃疾已经是一位“可怜白发生”的迟暮英雄了。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7)

一首豪放词,拳拳赤子心

这首《破阵子》,以两个对偶句开篇,通过具体的描述,表达出极富层次感和极富感染力的多重词境,以梦境写现实,以现实写梦境,营造出致密紧凑的时空感。

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虽然只有六个字,却使用了三个连续的、特征鲜明的动词,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通过这些动作可以看到词人所处的环境。这也在无形中让我们产生了诸多疑问,词作一开篇的腔调就这样高昂,是什么原因呢?

词人为什么在醉酒之后还要将灯挑亮呢?为什么还要观摩自己的剑呢?这一连串的疑问不禁回旋在人的脑海中。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词中,挑灯这个动作说明时间是晚上,词人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思潮澎湃,无法入睡,他便独自饮起酒来。谁曾想,借酒消愁,愁更愁。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8)

词人饮完闷酒之后,思绪仍然无法平静,他将昏暗的油灯挑得更亮,然后拔剑出鞘,仔细观摩起来,这口宝剑是跟随自己征战过沙场,在灯火的映射下泛出一道道寒光。辛弃疾看着跟随自己上阵杀敌的这口宝剑,不禁陷入了沉思,随着时间的消逝,夜景阑珊,酒意阑珊,他在意犹未尽的沉思中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词人就进入了“梦回吹角连营”的梦境中,这是词作在时空上的转换。词人的梦境展现的是怎样的情景呢?原来在梦境中,词人回到了他曾经带兵作战的阵营,而此时的阵营显然是大战在即的场景。

“连营”就是一个阵营连着一个阵营,而且此时阵营里响起一阵号角声。这号角声是战前的序曲,是用来鼓舞士气的,词作读到此时,词人醉里梦里的一切好像都变成了现实。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9)

接下来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是两个对仗细致工整、词意开阔雄壮的句子。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士们在战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就餐,为即将到来的大战而饱餐一顿。

只有吃得饱饱的,才能为战斗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体力支撑。而他们吃的是烤熟的牛肉。就餐一结束,在嘹亮的军歌声中,将士们马上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这是一支军容整饬、训练有素的队伍这两句写出了全军将士们昂扬的斗志,突出地表现了阵容的整饬,也展现出一派慷慨激昂的战前场面。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0)

上片最后一句“沙场秋点兵”,突出了战争发生的季节——秋季。秋季,农作物成熟,阵营的后勤补给能得到有力的保障,而且战马在秋季也是膘肥体壮的,更加适合长途的奔涉,更加适合战争的需要。

从将士们的斗志、后勤和战马三方面考虑,秋天是军队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期,也是体现部队战斗能力的最佳时期:兵精、粮足、马壮更加适合进行一场长时间的战争,所以词中的“沙场秋点兵”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这一句中的“秋”字本身就用得相当好,队伍选择在秋高马壮的时候出征,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也预示着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1)

下片开篇两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的意思是领兵的将军率领着队伍奔赴前线,战斗开始了,一时间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在“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中,词人从形、声两方面落笔:“快”描写形,指的是将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气势;“惊”描写声音,指的是弓弦拉满,万箭齐发的声音。

“快”和“惊”两个动字的连续使用,刻画出具有非常强烈而鲜明的画面感,动感十足,激越人心。词作虽然没有对战争的场面做过多的正面描写,但从飞驰的战马和霹雳的弓弦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战争的场面。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2)

敌营的队伍在我方凌厉的攻势下,已经乱了阵脚,我方的将士们乘胜进击,尤其是那位骑着骏马的将军,他既是全军的指挥者,又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线。他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对方的队伍一瞬间就败局已定,他们被彻底击溃了。这时候我方的阵地上旌旗招展,将士们高唱凯歌,欢声雷动。

这一场战斗,彻底击溃了对方。他运筹帷幄,指挥全军克敌制胜;他身先士卒,一战成名,战争得到了全面的胜利。这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这是威武雄壮的队伍。词作写到这里,也令读者欢欣鼓舞、热血沸腾,这正像词人在序言里提到的“壮词”二字,这是一首实至名归的、彻头彻尾的、令人热血沸腾的豪放词。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3)

词人驰骋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实现了自己上阵杀敌、报效家国、恢复大业的宏愿时,词人忽然从梦中惊醒,词义直接来了一个大反转。

梦醒时分,他回顾四周,哪里还有金戈铁马,有的只是昏暗的灯火,哪里还有铁马秋风,有的只是屋内孤独的自己。辛弃疾回味着梦境中的壮举,感叹着现实里的境遇,不由得发出一声喟叹: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将昂扬向上的战斗激情渲染到极致后,在气势陡然顿挫中戛然而止,随着词人一声长叹而曲终阕尽,将词人强烈的忧愤与痛楚表达得淋漓尽致。此时的辛弃疾虽然年过半百,华发早生,精力和体力也没有年轻时充沛了,可是他的报国热血丝毫没有减退,反而愈演愈烈,可收复大业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4)

辛弃疾想到自己的雄才大略无法得到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也只能在梦境里实现了。在词作雄浑的背景下,词人的雄心壮志也变成壮志难酬,这是令词人感到遗憾的事情,词作的余音又显得很苍凉。

词人只能在梦境中征战沙场,只能在梦境中实现自己的平生夙愿,只能在梦境里快意人生,连词人都觉得这是“可怜”的。

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自己的一片衷肠呢?他想到了情同手足、情同知己好友陈亮,所以他把自己梦境中的豪情壮志诉诸笔端,填成这首豪放词,寄给同病相怜的知己好友陈亮。辛弃疾在另一首词作《贺新郎》中写道:“知我者,二三子。”可以说,陈亮就是辛弃疾口中的那个“知我者”。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5)

点睛之笔,霸气侧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对词意反复解读后就会得知:“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的“剑”字就是全词的关键字,这个字霸气侧漏,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本词中的“剑”出现在开篇句中,全词也出现了这一处,“剑”出现在词人酒醉时分,词人将灯挑亮,观摩宝剑,可以设想到词人此时的眼神是一直凝视着这柄宝剑的。

从词人眼神停留在剑上可以知道:他应该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更是一个渴望重新骑上战马、驰骋沙场的壮士。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6)

假设将开篇句中的“剑”字去掉,这样一来,词意就毫无意境可言了,因为“剑”字虽然在全词中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换句话说,剑字也是全词的灵魂蘸料,如果去掉剑字,词义也就索然无味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为全词定下了慷慨激昂的腔调;其次也与梦境中征战沙场的意境高度契合;最后就是这个剑字起到了明确创作主旨的意图。

还有一点,为什么要说这个“剑”字是全词的关键字呢?那就是在全词的意境考量上,因为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正好是赋闲在家的时期。这段赋闲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占据了辛弃疾一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光,而且也是他年富力强,最有可能干出一番骄人战绩的美好时光。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7)

可以说辛弃疾是很长时间没有上过战场了,但他却能滴水不漏地、精彩传神地描绘出了战前的沙场秋点兵、连营号角的场面,以及波澜壮阔的战场场面,这些场面都是以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为切入点而展开的。

《破阵子》词作里所描绘出的所有场面都是通过“醉里挑灯看剑”这一句来过渡的。与其说是这一句,还不如说是只靠这一个“剑”字来过渡完成的。可以说,“剑”字为词作梦境中的种种场面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是因为开篇句中的这个“剑”字引出了第二句中的梦境,所以“剑”字也起到了铺垫下文、渲染气氛的作用,也完美地体现了这首豪放词的意境。

辛弃疾最豪迈的五首词(辛弃疾的豪放词天花板)(18)

小话诗词

词人辛弃疾的宏愿就是上场杀敌和收复大业,可是他的愿望在现实里无法实现,他只有将这种愿望寄托于梦想中,借助梦境来实现自己的宏愿,所以这首词的开篇两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很好理解了。

词人梦境中的阵营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在词人心中:军营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最令他激情澎湃的地方。

辛弃疾一生的愿望就是收复大业,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虽然屡遭排挤和打击却矢志不渝,他报国的一腔热血从未减退。也正是因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在他的词作中那种壮志未酬的愤懑才表现得更加沉郁悲壮。所以在这首《破阵子》中,词人于曲终阕尽处才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