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

如果说南昌大学是最没存在感的省份里,最有存在感的大学,那么反之,在那些本身很有存在感的省份里,几乎没有存在感的高校们,想必内心会更加复杂。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1)

正如前不久南昌大学推文下的这条评论,关于存在感这一点,浙江省的一众“其他大学”可以说是怨念颇深,明明同样地域优越,却因某所名校的耀眼光芒在人们眼中变成了小透明。

每当人们提起浙江的高校,脑海中第一时间往往只会浮现出这一个名字——浙江大学

而这所夺得了浙江高校所有存在感的百年名校,也同样拥有着配得上关注热度的能力。多年来,它用实力向人们证明着,浙大值得!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2)

01

烽火流金,岁月有声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位于“人间天堂”浙江省杭州市,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九校联盟(C9)高校之一。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大学多年来位列国内高校第一梯队,综合排名也一直都是顶尖水平,属于是与多所名校争夺国内top3头衔的强劲选手。

可以说,浙江大学不负众望,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天花板。而如今正欣欣向荣的它,也曾经有过一段筚路蓝缕的厚重历史。

浙江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7年创立的求是书院,这是浙大的前身,也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自诞生以来,求是书院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一前人精神,也被浙大师生们传承至今。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3)

建校初期的30余年间,学校几经易名,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1936年4月,蒋介石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并答应了竺可桢提出的“财源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国民党之干涉”的任职条件。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的战火波及到了浙江。为了在战乱中保存文脉,浙江大学在国民政府的指示下,由竺可桢老校长带领着全体师生及部分家属,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向内地转移,踏上了艰苦曲折的漫漫西迁之路。

流亡的路途上,物质条件极为艰苦,浙大师生力克艰难险阻,穿越浙、赣、湘、粤、桂、黔六省,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于烽火狼烟之中,坚守一方三尺讲台。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4)

图源百度百科

浙大西迁之旅历时两年多,行程近2600多公里,“途中只要稍有停留,便就地授课。在校长竺可桢的倡导与践行下,师生们还帮助当地人民修筑工事,义务办学,传播革命火种,沿途的百姓将其称为‘长征中的文军’”,浙大的西迁之路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文军长征”

这是浙大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办学时期,却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艰难的岁月里,师生们携带着大批图书资料和设备仪器,并且成功转移140箱《四库全书》,保护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在动荡的西迁过程中,浙大聚集了竺可桢、苏步青、丰子恺、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等享誉国内外的大师巨匠。

他们于破败的草房寺庙间,于颠沛的千里路途中,潜心学习,投身研究,产生了数十项举世闻名的科学成果,各领域学术成果全面开花,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学文化人才。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5)

在此过程中,浙江大学从曾经只有3个学院16个系的地区性大学,在抗战胜利后,发展为拥有6个学院27个系的全国著名大学。校内教授从70余名增加到201名,学生从600多名发展到2100多名。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校长也因领导了这一场史诗般的西迁“长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有卓越贡献的教育家之一。

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于1946年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杭院系分别建校,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

1998年,本就同根同源的四校重新合并,组建成为如今的浙江大学,迈上了新时代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发的崭新道路。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6)

02

“求是”魂骨

1938年11月,竺可桢感怀于西迁的波折,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提出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自求是书院以来传承的优良传统。

于是,125年以来,浙江大学始终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无数浙大人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贯彻到底,以自身诠释了那句饱含深情的誓言——“你许我求是魂骨,我予你少年意气”。

他们之中,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著名教育家陈望道;中国第一代西医、中国西医学教育先驱厉绥之;“中国雷达之父”、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铸就共和国的“核盾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嫦娥”之父叶培建;中国新闻理论奠基人、“新闻全才”邵飘萍……

正如浙大录取通知书上的那一段话,“此后,你将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分享‘浙大人’这个无上光荣的称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灿若星辰,国士无双。

这是对曾经伟人们荣光的敬意,也是对“浙大人”背后非凡意义的骄傲,让每一个浙大学子能够真切地得到鼓舞,发自内心地向未来宣告:“愿与星辰共璀璨。”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7)

近年来,浙江大学发展势头强劲,这与校内雄厚的师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截至2019年底,校内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7人。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共有39个学科进入A类行列,其中A 学科11个,A学科11个,A-等学科17个。综合表现稳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清北。

事实上,这并不是浙大第一次对曾经的“清北复交”格局发起冲击,近几年浙大在各大排行榜上的亮眼成绩,早已证明它的实力。

2021年,浙江大学排名全球45位,较2020年上升8名,首次进入世界前50。

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当中,“清北复交”更是直接重新洗牌,浙江大学超越复旦、上交高居第三,成为了继清北之外的最强大学。

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陆)中,浙江大学的综合得分位列第四;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8)

图源@青塔

2022年度 ESI 中国内地高校全球排名6次数据统计中,浙江大学也处在第五位,牢牢占据清北之下的第一梯队。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9)

图源@高绩

近年来,浙江大学致力于多领域协调发展,前进之姿势不可挡,同时也在不断优化自身。2022年12月15日,浙江大学宣布文学院、历史学院和哲学学院正式成立。

此次将文、史、哲这三大学科门类、人文学科中的基础学科进行独立建制,释放出浙大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文科繁荣发展的坚定信号。

浙大作为百年名校,为“新文科”建设率先迈开了步伐,文科振兴之势,即将全面到来!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10)

03

钱塘江畔的“绿翡翠”

鲁迅先生曾在《琐记》一文中提到:“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学院,然而学费贵。”

如今的浙江大学学费早已趋向正常水平,跨越百年的它,也依旧是许多学子的“梦中情校”

浙江大学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7个校区,由于前五个校区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名字里又都带有“水”的成分,浙大也因此被调侃为“浙江最水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6223440平方米,相当于24个鸟巢,颇为广阔。漫步校园时需要开启导航,否则一不小心迷了路,就得被迫浙大校园一日游。

不过,身处风景宜人的江南水乡,浙江大学的校园环境确实也美得如同景点。之江校区作为所有校区里最具神秘古朴气质的一员,因其美景被誉为“钱塘江畔的绿翡翠”。

它的前身其实是一所建立于民国时期的基督教大学,整个校园内以充满复古风情的西洋式建筑居多,中心院区还伫立着一座钟楼。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11)

碧波荡漾的启真湖畔,是校内有名的情人坡,晚间在这里放松漫步,是学子们最惬意的日常活动。

古朴优雅的红砖与郁郁葱葱的森林相映衬,随手一拍便充满电影质感。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文艺女神马思纯的成名作《左耳》等多部影片,也都曾在这里取景。

还有紫金港校区,校园的西南部有着一大片受到精心保护的原生态湿地。在这里,白鹭、游鱼、芦苇荡,共同构成大自然最天然的画卷。

据介绍,“新校区建成后,由武义县人民政府捐建,学校将两幢有三百年历史的明末民居建筑移建于此,复建时又辅以廊庭等,为其取名南华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浙大师生会在南华园举办“三月风吟”诗会,吟诗、作画,与友同游,如同古时的“流觞曲水”,亭台之间古典意趣十足。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12)

还有纪念王阳明“知行合一”文化精神的阳明桥,校外波澜壮阔的钱塘江,享誉天下的西子湖,以及承载了众多浙大学子青春回忆的浙大“校山”老和山,浙大还因此得了个“老和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称号。

学校四时之景不同,美不胜收,并且秉持着开阔包容的理念,一直以来都向市民们开放,人们在草坪上玩耍、野餐、甚至还搭起了火锅,浙大也由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三墩镇人民公园”

浙大的学习生活以自由著称,没有门禁,不关校门,且24小时不断网。学校实行大类招生,大一统一上公共基础课,直到大二再开始选择具体专业。而到了大三分校区,还有许多情侣因此分手,原因就是无法接受“异地恋”。毕竟,在两校区之间少说也要半小时车程的情况下,哪怕有校园代步车“小白”也顶不住。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13)

校内的食堂也是一绝,尤其是紫金港校区大食堂,据说是“亚洲第二大食堂”,八大菜系应有尽有,满足学生们的多重口味。

每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还会发放精致的浙大专属糕点——求是月饼、彩色青团,每年都能赚足关注度。

在春节前的除夕夜,学校还会组织还会有可供千人聚餐的大型年夜饭,直接留你就地过年。这些氤氲着热气的美食背后,都是学校满满的爱!

此外,浙大的校园活动同样丰富,除了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几千人一起抢热门选修课(欧皇才配拥有的快乐),校内还有新年狂欢夜、游园会、篝火晚会等精彩活动,满足你对大学生活的所有畅想。

还有校方组织的“缘定浙大”校友集体婚礼,虽然不是包分配对象,但是贴心的浙大会专门为这些被幸福和浪漫环绕的新人们,送上镌刻着浙大校徽上“求是鹰”的对戒,这是母校对学子们最深切的祝福。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14)

图源@新华网

多年以前,竺可桢校长曾在浙大的开学典礼上向师生们抛出过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时至今日,这振聋发聩的两问依然铭刻在浙大校内的石碑上,也烙印在许多浙大人心底。

或许,很多人直到从浙大毕业,亦或是辗转多年都还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但是,在浙大度过的时光,一定会和这两个值得叩问自己一生的问题一起,在每一个浙大人的人生中如明灯一般长久存在,作出指引——以“求是”为引,不断前进。

最尴尬的4所985:这所985是省内天花板(15)

参考资料:

1.学术志《C9高校,学院拆分!》

2.新华网《浙江大学,生日快乐!》

3.浙江大学官网校情总览

4.人民资讯《求是创新——浙江大学》

5.中国档案资讯网《“文军长征”惊寰宇 “东方剑桥”名史章——记抗战烽火中的浙江大学西迁》

6.光明网《从杭州到遵义,行程2600公里,这所大学被誉为战火中崛起的“东方剑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