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是参照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对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古诗,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而且在我们启蒙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和家长都会拿这首古诗来教导我们,培养我们不要浪费的好习惯,要懂得体谅农民伯伯的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是参照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

但是直到很多年以后我们才明白,这首古诗其实是一首组诗当中的其中一首。这一组组诗一共包括两首古诗,我们非常熟悉的这一首,也就是教导我们要珍惜粮食的这首古诗,其实是第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是参照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2)

这一组组诗的题目是《悯农二首》,这一首是《悯农二首·其二》,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虽然这个是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大好,生活极其奢华浪费,但是他写出的这样一首古诗,却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不过从这样一个浪费成性的诗人口中所表达出的诗句,多少还是让人感觉有点意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是参照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3)

不过当我们读了这首古诗的第一首,才算是真正能够懂得这首古诗当中所蕴含的对于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那是一种真实的现实的残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悯农二首·其一》,在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接触到这首古诗的机会不多。因为这首古诗和非常深刻的历史原因紧密相连。只有真正懂得了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还有社会阶层状况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这首古诗所表达的内涵。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是参照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4)

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这首古诗也同样得通俗易懂,非常容易理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两句古诗只有十个字,但是却描述得非常深刻,把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田地的丰厚回报。都很直接地表现了出来。

人都说人勤地不懒,作为农民,只要非常勤劳地耕种土地,就完全可以获得丰收。这样一来说的话,拥有土地的农民或许是世界上最吃喝不愁的阶层。因为只要他们辛勤劳作,就必然能够从土地当中获得粮食来养活自己。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是参照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5)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这是很困难的,后面两句古诗更是直观的表达出了其中的矛盾。“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四海之内荒田都已经开垦完了,而且都已经种上了粮食,这都是农民辛勤的结果。但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农夫犹饿死”,这些人依然还都会饿死。

这首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人用一种非常冷静的笔触来描写现实,并没有加上任何的评判和议论,所有的一切都在诗歌当中呈现,具体的答案需要读者自己去探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是参照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6)

真相总是残忍的,这首古诗所描述的就是这样。本来他们付出了非常卖力的劳动,但是在古代那种社会背景下,他们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这是何其黑暗的社会!今天来看,那样的社会制度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