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九思感悟(天天论语笔记115井有仁焉)

【原文】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九思感悟?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论语九思感悟(天天论语笔记115井有仁焉)

论语九思感悟

【原文】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以仁的名义设计陷害他,他也会甘愿上当去干这件事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离去,不可以被构陷;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第一个仁是仁者,指有仁德的人。第二个仁,传统的解释认为还是指仁者,“井有仁”指掉入井中的仁者。我认为不是指仁者掉入井里了,而是“仁”这个概念的内涵,指被人用“仁”的名义设计了。

朱熹的解读存在很大的问题

朱熹解读:“刘聘君曰,‘有仁之仁当作人’,今从之。从,谓随之于井而救之也。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逝,谓使之往救。陷,谓陷之于井。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盖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朱熹首先说他同意刘聘“有仁之仁当作人”的观点。说宰我“信道不笃”,担心“为仁之陷害”,所以发出这一问题。朱熹还把“从”“逝”“陷”“欺”“罔”五个字一个个做了解释。于是,全体专家学者都遵从了朱熹的解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救他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这个解读有很大的问题。

我们先来说说“逝”这个关键字。朱熹的解字是建立在先确认“井有仁焉”就是“井里掉下去个仁德之人”的基础上的。面对宰我设下的陷阱,孔子要说不去救,显然不符合孔子对仁人的定义。所以,孔子必须说得去救。为了完成这个前提,朱熹又开始犯他的老毛病,说“逝,谓使之往救。”这就太牵强附会了。“逝”的基本字义是时间、水流等过去,如岁月易逝、时光逝去等。引申为死亡,病逝、逝世等。我的绝招就是用《论语》解《论语》,除本章外,《论语》中还有两个“逝”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这两个“逝”字都是“时光消逝”的意思。无论你怎么引申,我们也只能说“逝”字是消逝、离开、死亡之类的意思。朱熹不但不说消逝、离开,还说“使之往救”。这不正好相反了吗?那孔子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不去!就是不去!不去救助落井之人,显然非仁者所为,不就违背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孔子的价值观了吗?

我们再来解“井有仁焉”的“仁”。大家想当然地把它解释为仁人,宰我说井里落下去个仁人,如果是你问这个问题,有必要一定要这么定义落井之人是个“仁人”吗?说井里掉下去个人,随便什么人,不都一样吗?如果你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你就说井里掉下去一只猫、一条狗,问问孔子要不要跟着跳下去不救,不都一样吗?这个“仁”不是“仁人”,就是“仁”的本意,指仁德、仁义。“井有仁焉”就是有人以仁的名义设了个陷阱。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宰我“忧为仁之陷害”,宰我本意是说人家用仁义来害我,我也要随着别人的意思去做吗?举个例子,街边躺着个碰瓷的老太太,这就是设计陷害那些有仁德之人。无仁之人根本就不会去救她,也就不成其为陷阱。但有仁德之人是不是要去救呢?这才是宰我的问题。“仁”在陷阱之中,怎么办啊,老师!说到这儿,“逝”的意思是不是也回到它本意了?子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孔子说:真是岂有此理!君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离去,不可以被构陷。

如果按照朱熹以及后世专家的解释,整体的意思就是,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是不是觉得对“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的理解本身违和?如果说宰我假设了一个仁人掉进井里的场景来讨论仁者会不会去救人的问题,孔子既然说君子可以去救人,但自己不能下到井里去。又怎么会同时说出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这句话呢?又哪儿来的“欺”和“罔”呢?如果按照我刚刚讲的来理解,就完全通顺了。孔子的意思是说,面对这样的陷阱,君子可以离去,不可以中计而被构陷;君子可能会被人欺骗,但不可能被人迷惑。我们要睁大眼睛,看清事物的本质。完整理解就是,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以仁的名义设计陷害他,他也会甘愿上当去干这件事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离去,不可以被构陷;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宰我的问题是真正的哲学思辨

孔子并没有像专家说的那样批评了宰我。很多专家爱想当然,觉得孔子批评过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也痛骂过宰我不守“三年之丧”的说法,就觉得孔子对宰我的话就一定反感,就一定要批判。这是对孔子和宰我都不了解,太格式化孔子和宰我了!要知道宰我也是四科十哲中与子贡同列言语科的十大弟子之一啊!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但称得上哲人的也就十个而已,宰我居其一啊!

宰我思维活跃,语言灵动,热爱深度思考,从不因为是老师说的话就全盘接受。比如,颜回对老师的话“无所不说”,子路对老师的话完全顺从。宰我的这个问题,显示出宰我“怀疑一切”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老师要大家修仁德,不管理解不理解,大家就都去修仁德。但宰我担心会不会有坏人会利用我们修仁德之心而故意陷害我们呢?朱熹说这是“信道不笃”,我到觉得这是深入思考,这才有了“哲人”的味道。若是颜回、子路等人就不会问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宰我内心有疑惑,就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你可能会说孔子讲的是正常情况下的修养,宰我的问题很极端,是给老师挖陷阱。这不也正是孔子所提倡的治学风格吗?孔子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学习过程中解决了两端的极端问题,中间地带不就好理解了吗?只有解决了这些疑惑,才能够更专心去修养仁德。

孔子要求的是做善人而不是蠢人

孔子主张“明哲保身”,真正的仁者要能够保护自己。(“邦无道,免於刑戮”《公冶长》);孔子也主张“杀身以成仁”“舍身以取义”。这个两难的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回答宰我的这个问题时,孔子强调面对对方故意设定的陷阱,哪怕是以仁的名义,也要坚决离开,君子是不可陷入险境的。圣人毕竟是圣人,又接着引申出:君子可以被欺骗,但是不可以被迷惑。

孟子说:“君子可期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如果我们在街上碰到以要饭为发财手段的人,你是给呢,还是不给呢?我们开车走在街上,发现一个碰瓷的老太太倒在大路边上,我们是去救呢,还是不去救呢?一个所谓的朋友,总以家庭困难或者生意急需为名而借钱不还,你是借呢,还是不借呢?这是宰我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

生活中的我们要做好人,而不能做愚人。君子为人正直,见义勇为,爱打抱不平,很容易轻信他人,很多人就会利用我们的热情善良来欺骗我们。虽然说做好人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追求,但做好人也要懂得辨别是非真伪,不能被别人愚弄和利用。正直的君子被人欺骗在所难免,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无良之人利用,被骗多次仍然不能觉悟,这就不是好人,而是蠢人了。所以,真正的君子只做合情合理的事,对于不合理的虚假蒙骗应持警觉之心。

时刻记住一句话:事出反常必有妖!

道客村曰:

仁义之井须速逝,君子可欺不可罔。

昼寝被骂朽木雕,终成十哲宰我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