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作文教学设计(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宋道晔设计三下第一单元习作课)

宋道晔简介

特级教师作文教学设计(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宋道晔设计三下第一单元习作课)(1)

宋道晔,山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齐鲁名师,全国首届中小学写作教学名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一直醉心于研究写作教学,多项成果在国家省市级评选中获奖。主要著述有《小学低段双重点语文实践研究》《主题式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小学习作教学文体序列与主题设计》《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等。


我的植物朋友


宋道晔

(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情境任务】


自然界中的植物种类繁多,每一种植物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无论是高大的乔木,还是低矮的小草,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因此,只有长期进行观察,才能了解它们的特点,发现其中的规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信息有所遗忘。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学习运用记录卡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介绍植物的习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本单元的习作吧!


【学习要点】


1.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借助记录卡安排好写作的顺序,写清楚植物的特点。


3.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植物朋友,注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1.观察设计记录卡。


2.围绕所写的植物,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积累好词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特级教师作文教学设计(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宋道晔设计三下第一单元习作课)(2)

第一课时

特级教师作文教学设计(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宋道晔设计三下第一单元习作课)(3)


板块一:古诗诵读


1.诵读积累的描写植物的古诗。


2.多姿多彩的植物往往是诗人笔下生动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作。诵读古诗,思考:这几首诗描写的植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平时你是否留心观察过周围的植物?试着用积累的诗句或词语来概括其特点。


4.出示习作要求:向他人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板书课题:我的植物朋友)


【设计意图: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由诵读描写植物的古诗入手,不仅能启迪心智、陶冶性情,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文学品味,还能帮助学生借助古诗语言感受不同植物的特点,借此引出习作主题。】


板块二:填写记录卡


1.回顾例文,学写记录卡。


夏日里,一池荷花灿然开放,人们沉浸其中,与荷花融为一体。在《荷花》一文里,经过作者的描写,荷花的清新美丽、婀娜多姿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不禁对这一池荷花产生了喜爱、向往之情。读读下面的段落,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1)出示《荷花》片段,学生自读、批注,然后交流。

特级教师作文教学设计(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宋道晔设计三下第一单元习作课)(4)


问题预设:


①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批注,在阅读中体会第一句话与后面内容的关系,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是先进行总体概括,再分别介绍荷叶、荷花。


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指导学生找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想象画面领悟修辞手法的作用。


③作者观察的重点。


作者重点观察了荷花,依次描写了“花瓣儿、小莲蓬、花骨朵儿”的样子,并运用“冒出来、露出、饱胀、破裂”等词语,展示了一池荷花的不同长势。


(2)结合例文,了解植物记录卡的写法。


出示《荷花》的植物记录卡:

特级教师作文教学设计(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宋道晔设计三下第一单元习作课)(5)


小结:填写记录卡,首先要在记录卡上粘贴一两张有代表性的照片或图片,并注明植物的名称;然后开始多角度观察植物,并将观察到的特点进行分类记录。


2.按顺序观察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填写记录卡。


(1)你最喜欢身边的哪些植物?请细细地观赏,注意观察植物展现出来的各种姿态。


(2)根据课前观察及搜集资料的情况,试着填写植物记录卡。


观察顺序: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


以《荷花》片段为例,让学生画出总起句,仔细体会。引导领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②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


以《凤仙花》片段为例,让学生画出表示生长变化的词语,仔细体会。引导发现很多植物都经历了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过程,每个时期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我拿了一个大花盆,填上土,把种子种进去。第三天,凤仙花就发芽啦!又过了几天,凤仙花就长出了叶子,刚刚长出的叶子是圆圆的,慢慢就变成尖的了。等凤仙花长到一尺来高的时候,枝头就长出了花蕾,绿绿的,可爱极了。


③按照季节顺序观察。


以《我爱菊花》片段为例,让学生画出表示季节的词语,仔细体会。引导发现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我家养了许多花,而我最喜欢的要数那盆菊花。春天,菊花碧绿的叶子不规则地向四外伸展着,叶子上的露珠晶莹透亮。秋天,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在灿烂的阳光下,金黄色的花儿一朵接着一朵地绽放了。


(3)出示学生的记录卡,交流评价,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给学生时间修改记录卡。


问题预设:


①观察角度单一,不能多方面提取、概括植物的特点。


策略:运用提取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丰富词语积累,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为介绍植物储备词语。


②对植物特点的分类不合理,记录不条理。


策略:通过分类、排序,让学生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众多特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调整顺序,为有序表达做准备。


③积累不够丰富,联想、想象缺乏画面感。


策略:通过集体交流、阅读补充资料等丰富积累;给学生搭建一个言语实践的支架,启发想象。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观察能力,观察事物往往杂乱无章。本环节首先让学生结合已学课文了解记录卡大概分为哪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记录什么,然后一步步教学生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植物,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把握植物的特点,并构思形成初步的写作框架。】


特级教师作文教学设计(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宋道晔设计三下第一单元习作课)(6)

第二课时

特级教师作文教学设计(备课参考特级教师宋道晔设计三下第一单元习作课)(7)


板块三:借助记录卡,把植物的样子写具体


1.选择记录卡中的一项内容重点观察。


从记录卡中列举的内容里面选择重点观察的一项内容,想一想动笔之前还需要注意什么?


2.围绕特点把重点观察的内容写具体。


(1)以描写植物的片段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事物本身的特点,领悟如何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出示片段:


①本单元课文《荷花》的片段。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②三年级上册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片段。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


小结:画横线部分是对事物本身的描写,括号里的内容则是作者的认识和感受。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可以通过举例子、引用诗句等方式。


(2)运用学到的方法,试着把自己观察的植物特点说清楚。如果说不清楚,可以再去观察,寻找新的发现,特别要注意观察植物的前后变化;还可以查找资料,阅读描写这种植物的片段。


3.修改习作片段。


(1)自主修改。


完成习作后,先对照记录卡,自己检查修改,以发现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


(2)同伴交流、修改。


写完后与同伴交流,特别是与写同一种植物的同学进行交流,说说对方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思考同伴的建议,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3)全班交流、展示。


①发现典型、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指导。


②选出优秀片段,推荐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将观察到的特点写具体,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环节以描写植物的片段为例,通过对典型问题的交流和优秀习作的展示,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具体描述植物本身的特点,领悟如何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状物”的含义,并学会状物。】


板块四:布局谋篇,完成习作


1.迁移运用方法,写写植物的其他方面。


运用学到的方法把记录卡中列举的其他方面特点写具体。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把认识与感受这一部分写好。


2.添加开头、结尾,布局谋篇。


(1)阅读《荷花》《我爱故乡的杨梅》等例文,勾画出几篇文章的开头、结尾,仔细体会。


(2)尝试给自己的习作添加开头和结尾。


3.推敲语句,锤炼语言。


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通过朗读发现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如推敲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准确等。


4.认真誊抄,汇编班级作文集。


【朗读是发现语病、培养语感的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写出来的习作不是交给老师的一份作业,也不是给老师看过之后就被束之高阁的文字。学生完成习作后,通过朗读、汇编习作集等,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有益于激发学生进一步锤炼语言的热情,满足学生被赏识的需要,并进一步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20年2期,本期是“统编小语教材习作教学设计专辑”,涵盖了三下至六下教材中所有单元习作的详细教学设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