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

毛笔,中国人发明的独门书写利器,一路伴随着华夏文明,保驾护航并使之宣流广布,而且自身也发展成一种顶级艺术形式——书法。书法,单从技术层面说,是写字的人把毛笔用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被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则是把毛笔用得出神入化,甚至可以抒情达意。可惜发展到今天,毛笔的毛捋不顺了,大多数人对它敬而远之。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1)

关于毛笔的起源,宋朝《太平御览》引用西晋学者张华的《博物志》:“蒙恬造笔”,认为造笔的始祖是秦将蒙恬。但笔者有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博物志》却查不到原文,似乎《太平御览》引用有误,莫非本人与宋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版本?

倒是与张华同时期的经学博士崔豹在《古今注》中说得较详细: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2)

崔豹说蒙恬造出了苍毫笔,不能据此说他是始创者。毛笔改良者,应该更准确一些。因为随着考古发掘的步步紧逼,毛笔的始祖正在露出庐山真面目。

我们求知的目光已经眺望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凹形石砚、研杵等,从出土彩陶的纹饰上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由此推断,在5000年前,中国已有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绘图工具出现。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3)

我们常自豪地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不管外国人怎么摇脑袋,我们心里一点也不虚,一脉相承的毛笔就是证物。

再把目光聚焦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上,不仅发现了残留着的朱书与墨迹,还在其中很惊喜地找到一个“噺”(聿)字,而“聿”就是古“笔”字。这说明,彼时毛笔不光成了型,还起了大名。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4)

1965年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秦村的5000余片玉片“盟书”,经考古专家鉴定,这是最早用毛笔字书写而成的盟书,时间应为春秋时期。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5)

时间再推移到战国时期。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了一支杆长18.5厘米,毫长 2.5厘米的毛笔,笔毫为上好的兔箭毫,这可能是目前存世最古的毛笔实物。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6)

所以,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所考证的“造笔不始蒙恬”是有道理的。毛笔毕竟不是蒙恬忽发奇想就造成了,是我们历代的老祖先们集体发明的。在使用的过程中,蒙恬也许做得更精致,也许有所创新,“遂独擅其名耳”,这顶桂冠也就戴在他的头上了。

除了实物,文字纪录也能印证。《笔铭》云:“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文意为:用毫毛做成的笔比兵器厉害,落水的人还有救,而谗言构陷能把人害死。这句话说明至少在周代,就有人摇着毛笔含沙射影了。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7)

到了春秋的时候,在《援神契》中有记载:“孔子作《孝经》,簪缥笔”,又说“绝笔于获麟”。而《庄子》里也写道:“画者吮笔和墨。”这些都说明,在蒙恬之前,毛笔已经灵活自如地服务于中国人了。

随着毛笔的广泛应用,不仅能描个眉,画个符,记个事,还能写诗作赋,那写字的水平就分了高下,书法艺术就由钟鼎而籀篆、而隶草、而楷行,开始大放异彩。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8)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书法冠绝天下,兰亭一序风流千古。近来读了明代薛肇淛的《五杂组》,才知道书圣的毛笔也非同凡响。

我们现在写书法无非是羊毫、狼毫,兔毫就相当不赖,想不到前辈们用的笔竟然如此驳杂诡异。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9)

就说这位“萧祭酒”,应该是南朝梁的书法家萧子云吧,也是大腕,但是用胎毛也够别出心裁的,只是心疼谁家孩子那么倒霉?“内惟胎发外秋毫,绿玉新栽管束牢。”唐朝还有人写赞美诗。

再说那位更怪的“岭南郡牧”,用人的胡须来做笔!也算是匪夷所思了。《岭表录异》记录其事:岭南本没兔子,这位郡守搞到一块兔皮要做笔。结果笔匠吃醉酒,将兔皮弄丢了,怕受罚,就割下自己的胡子来冒充。想不到郡守用了觉得很好使,于是命令他再做一支。笔匠这回傻了,只好道出实情。郡守挺有意思,下了一道命令,哪位老人要看不惯自己的山羊胡子,可以割下来顶捐税。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10)

比较起来,人须和胎发容易搞到,“狸手”“鹿毛”和“羊须”之类也能想办法,但有人更异想天开,用的是什么丰狐、龙筋、虎仆、猩猩毛及雀雉毛,难以想象,估计作用也不是很大,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要不“书圣”也得让贤了。

回头就得细说一下王羲之了,“尝叹江东下湿,兔毛不及中山”。他觉得江南潮湿,兔毛长得不好,不如北地中山的,可见他也用过兔毫。兔毫也有讲究,秋天的最好,正是诗句中说的“秋毫”。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11)

但说到《兰亭集序》,有人认为王羲之用的是柔中带刚的鼠须笔。这种笔也不是他首创,汉代就开始用了。王羲之在《笔经》里写道:“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强劲有锋芒。”《世说》记载:“王羲之得用笔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遗之鼠须笔。”原来书圣还有师父,鼠须笔是继承来的。

第一次见到“鼠须笔”三个字,吃了一惊,查了《辞源》:“用老鼠胡须做成的毛笔。”难道那些“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字竟然是用老鼠胡子写出来的?而且老鼠也有那么多种,是家鼠、黄鼠还是地老鼠?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12)

有人真试过,发现家鼠胡子不好用,并不适合做笔。

再查资料,在宋代陆游的爷爷陆佃的《埤(pí)雅》里说到:“栗鼠苍黑而小,取其毫于尾,可以制笔,世所谓鼠须,栗尾者也,其锋乃健于兔。”看明白了吧?鼠须笔来自栗鼠,用的也不是它的胡子,而是尾巴上的毛,这毛比兔毛还“健”。

那栗鼠究竟是何方高鼠?据薛肇淛推测应该是鼺(léi)鼠,生活在江南地区。估计这种鼠少而不好抓,宋人苏易简的《文房谱卷一》说:“鼠须甚难得。”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13)

说到鼠须的“健”,文中还说,“右军用鼠须,相当苦劲,非神手不能用也。”意思是这种高级笔,我们一般人连想也别想用,根本驾驭不了。据说是宋四家之一蔡襄用过,以他的功力似堪用之,所以敢大言不惭地说:“宣州诸葛高造鼠须及长心笔绝佳……”

但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这鼠须笔不好驾驭。

相传宣州陈氏世代制笔,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先生前来求笔。陈某人拿出两支笔来,对他的儿子说:“如果这位柳学士能用这支,就给他;如果退回来,那给他这支普通的好了。”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14)

结果呢,儿子把笔出来,这位柳学士试了第一支认为不好,又给他试用普通的笔,他却大加赞赏。

于是,陈老爹发了一通感慨,古人和时人差得太远了!为什么呢?因为开始拿出来的,就是王羲之先生爱用的鼠须笔呀!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15)

薛肇淛认为,也不能说柳公权就差得太远,他和王羲之根本不是一个路子,一刚一柔,所以柳公权用不了鼠须,也不可深怪之。

薛肇淛之所以肯替柳公权说话,因为他也用过鼠须笔,感受是:“圆劲殊甚,然稍觉肥笨,用之亦苦不能自由,不知右军、端明(蔡襄)所用法度若何耳。”

王羲之为什么用毛笔(五千年文明毛笔为证)(16)

意思是这种笔太“健”,力道足够,只是字写得肥厚粗笨,很难做到灵活自如。到最后,他也没弄清王羲之和蔡襄用笔的诀窍。

所以,尽管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重要,但能不能用得了好工具还是个问题,就像骑惯了毛驴,怕是一下骑不了千里马。真给一支王羲之的鼠须笔,以我这等书法家协会门外的三脚猫,还真伺候不了。

参考书籍:《五杂组》《埤雅》《笔经》《陔余丛考》《太平御览》《博物志》《世说》《岭表录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