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于身和君子不器的区别(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或超群的技艺,不会到处去炫耀,而是等到恰当的时机,才会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君子在平时要韬光养晦,尤其在不利于自己的条件下,要隐忍和等待时机。一个头角峥嵘的人,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太过张扬且不知收敛的人,迟早会吃亏的,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人要学会适当地隐藏自己的才能,这不是逃离和避世,而是在静待时机。在时机尚未成熟之时,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等到时机成熟,要把握住时机,这时便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君子藏器于身和君子不器的区别(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1)


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正是如此,诸葛亮在隆中隐居,过着“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活。在耕作之余,他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世之策。诸葛亮虽隐居,却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这正是“藏器于身”。

当刘备三顾茅庐,问询天下大计时,诸葛亮此时施展其才华,献出天下三分的隆中策,三顾茅庐也足见刘备之诚,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这正是“待时而动”。最终诸葛亮辅助刘备创立了蜀汉政权,成就了天下三分的局面,自己也功成名就。

君子藏器于身和君子不器的区别(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2)


历史上的勾践也是如此,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并入吴国为臣,勾践夫妇和大臣范蠡等都做着奴仆的工作,一直在吴国服侍了夫差两年时间,夫差终于认为勾践没有异心,于是放勾践回越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开始卧薪尝胆,和百姓一起劳作,同甘共苦;同时不断地贿赂吴王,送各种名贵用品,以及用美人计来麻痹和离间吴国君臣;并私下强兵囤粮,收购吴国的粮食,使之粮库空虚等。勾践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兵富国措施,越国逐渐地强盛起来了,并同时削弱了吴国的力量,等越国再次攻打吴国时,吴国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吴王夫差最后也兵败自杀。

君子藏器于身和君子不器的区别(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3)


勾践就是在其弱小时隐忍不发,隐藏自己的能力和报仇的野心,慢慢地积蓄力量,等到足够强大时,然后出击,最终灭掉了吴国。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我们应懂得藏器和待时,更要知道什么时候“藏”,什么时候“动”,能够把握好时机才是关键。藏器于身时,一定要不露声色;等时机来了出手时,一定要行动迅速,决不拖泥带水,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