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1)

惊蛰,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蛰,就是藏的意思,

一声春雷,不仅惊醒了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

各种病毒与细菌

也随着忽冷忽热的天气活跃起来,

所以养生的要点在于,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2)

自述颐真 编辑Kelly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说的是,惊蛰是一个桃花盛开、黄鹂鸣叫、燕子飞来的时节。

在田间,农家清闲的日子到了头,春耕开始了。城市里,一个油腻慵懒的春节过后,大家迎来了新一年的工作。冬去春来,新年要有新气象。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3)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4)

打小人,赶霉运

惊蛰时节,温度上升,正好给了病毒最好的滋生环境,这也是为什么流感容易在此时爆发的原因。而对抗流感,自古以来都是依靠艾草。

古时候,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四角,用艾香驱赶虫、鼠、霉味,许多地方也用这种方法来驱赶霉运。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5)

民间各地有很多不同的除虫仪式,江浙一带用扫帚扫虫,湖北土家族有“射虫日”,客家人吃“炒虫”。

“炒虫”不是炒真正的虫子,而是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者是炒豆子、炒米谷,以达到驱虫的目的。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6)

二月二青龙节,也在惊蛰时节。这一天,民间不仅有剪头发的习俗,家家户户还盛行“炒蝎豆”,寓意辟邪。

“蝎豆”就是黄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也是春季适当进补的绝佳食材。将黄豆放入盐水,同八角、茵香和花椒一同浸泡24小时,煮熟后爆炒,就可以吃了。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7)

古时候,流传着在惊蛰日祭白虎的风俗,祈求用白虎的力量镇压蛇虫鼠蚁,以免招来灾祸。

冬天的蛇虫鼠蚁在惊蛰日即将苏醒过来,谋害世人,而小人也会在此时惹事生非,言语伤人。化解小人的绝招就是“打小人”,而最合适的日子就是“惊蛰”,又名“白虎开口日”。

惊蛰这一日打小人,是传统的民间习俗。放在今天来看,我觉得其实就是除暴戾之气,减少一言不合便怒目相视、拳脚相向的情况。除了打小人,更重要的要修养身心、心平气和地看待问题。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8)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9)

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

古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惊蛰时间吃一个梨。可能是因为“梨”与“离”同音的缘故,民间有“惊蛰吃梨,与害虫别离”的习俗。

惊蛰时节,很多地方的气候还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咳嗽伤风。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苏北及陕西一带有全家吃梨的习俗,并流传“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说法。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10)

梨的吃法有很多。北方适合直接食用,身体虚弱或体质偏寒的人可以食用冰糖炖梨,使用蒸煮的方式去掉梨中一部分的寒性。

银耳养肺补肾,能清肺中热、养肺阴、济肾燥。跟梨搭配在一起,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因天气干燥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11)

惊蛰,来一碗洋葱鸡肉圆汤

洋葱鸡肉圆汤,汤汁甜美,清润可口,是我推荐大家在惊蛰时节可以在家喝的一款汤,简单、营养、好吃。

洋葱性平、味甘、入肺,适合春季手脚冰凉、气血不畅、畏寒怕冷者,还能预防风热感冒。鸡肉性微温、味甘,适合春季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贫血者。

将一整颗洋葱去头去尾,煮至软糯,象征圆满。肉丸中加入了一些柚子皮,出锅前再撒一把当季香菜来醒脾,就完成了。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12)

少发怒,忌劳累,防风邪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温度变化大,特别容易受风邪侵扰。风邪是“感冒”的古语,如今中医依旧沿用这一叫法。

一定要注意脖颈与足底的保暖,颈部是身体的“门户”,如果不掩护好,风邪很容易入侵,老人们常说的“春捂”就是这个道理。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13)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14)

中医认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意思是,春天要养正气,才不容易生病。最重要的就是要睡好觉,忌劳累。不可滥吃生冷的食物,以免伤损脾阳。

惊蛰养生四个方法(民间这样养生驱邪)(15)

青简 摄

春天要养肝。怒伤肝,所以春天一定要戒怒。尤其是素有肝病之人,春天一定要注意心情和畅。其实戒怒不但可以养肝,还可修身养心,预防百病。

适合这个季节的户外活动,我比较推荐太极拳、荡秋千,或者带着家人到郊外踏青。春季,古人讲究衣着宽松、散落头发,所以最好不要穿紧身裤、束紧头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