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型男束发(从古人各年龄段的发型)

所谓结发夫妻,有时又被称为发妻,是古人对原配夫妻的一种称谓。为什么会有结发夫妻的说法,这牵扯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一个男人,特别是贵族男人,可以有多个女性配偶,以至于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其实在我们传统的中国社会,从来就没有过一夫多妻制,而是的的确确的一夫一妻制,不过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妻只能有一个,妾可以有很多而已。妻家和夫家是婚姻关系,是亲家。妾家和夫家没有关系,理论上可以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所谓“结发夫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结发”,二是“夫妻”。“结发”是说必须是原配,比如,如果一个男子最早的正室妻子去世了,那么他可以“续弦”另娶一个妻子,或是把“妾”里的某一个“扶正”,让她成为妻子。这样的夫妻,都不是结发夫妻了。第二是说男女双方必须一个是“夫”一个是“妻”,也就是说,女方必须是“妻”,而不是“妻”以外的“妾”。比如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男子最早的一个女性配偶,身份是“妾”,也是不能满足结发夫妻这个范畴的。

古代发型男束发(从古人各年龄段的发型)(1)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结发夫妻呢?“结发”又是什么意思啊?时下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新婚夫妻二人,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把它们绾结在一起,以誓同心同德,永不分离。这纯属无稽之谈,更像是小说家望文生义式的牵强附会。

古代发型男束发(从古人各年龄段的发型)(2)

要理解“结发”的含义,我们不妨从古人对头发阶段性的处理方式上,去入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以后,到了一百天,父亲会给他起一个名。之后小孩子的头发就会剃掉,这是胎毛,胎毛剃掉以后,就再也不能剃头了。因为古人是留全发的,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弃之不祥。

《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从这里也能看出,各自剪掉头发绾结一处的说法,甚是荒唐。

古代发型男束发(从古人各年龄段的发型)(3)

图说孩子发型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头发也就往上长,长长了,额前自然下垂,叫“垂髫”

再长长,长多了以后,就从当中梳开,往两边分,这个叫“两毛”,又叫“童毛”。

头发再长长,就往两边盘,男孩的头发要盘成像野兽的角,这叫“总角”;女孩也是往两边盘,盘成一个树丫的形状,所以这样发型的女孩叫“丫头”。

古代发型男束发(从古人各年龄段的发型)(4)

男孩女孩这样的发型一般要持续到,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到这个时候男孩女孩就算成年了。就要举行成年礼,成年礼就要改变原来的发型。把原来盘到两边的头发解开了,把它从当中盘起来,盘成一个“髻”,然后插上一根簪子。髻,就是将头发挽结于头顶的发式。也称结、玠。把头发绾结于头顶的这个动作,就叫结发。它实际上是代表了一个人的人生转折点,也有非常隆重的仪式,男孩叫“冠礼”,女孩叫“笄礼”。

古代发型男束发(从古人各年龄段的发型)(5)

男孩女孩行的成人礼,无论“冠礼”还是“笄礼”都基本包含三个必须的内容:把头发盘成“髻”加簪,由嘉宾给她们取“字”(社交用于他人尊称的名字),同时订婚许婚。由此我们看汉字“夫”和“妻”两个字,字形上,上面都有一横,这一横就是那根簪子,男孩由结发加簪而从此变“夫”,女孩由结发加簪而成“妻”。假如这个十五岁的女孩,还没有找到婆家,那就不举行“笄礼”,就不能结发加簪。所以就委婉的,以还没人给她取字为托辞。说“待字闺中”。反过来,结发就意味着订婚许婚,要为人“夫”,为人“妻”,就意味着获得“命字”可以参与社会活动了。也就意味着步入成年人行列,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古代发型男束发(从古人各年龄段的发型)(6)

山东邹城孟府举行的笄礼表演

妻者,齐也,妻和夫的地位平等的或大致是平等的,因为他们是正而八百的婚姻关系,这一点就和“妾”区分开来。妻者,嫡也。妻之所生,叫“嫡出”,妾之所出,叫“庶出”。庶出妾生的孩子不能叫自己叫妈,得叫妻叫妈。比如贾探春。所以无论嫡出庶出孩子,从制度上他们只有一个母亲,就是妻。至于是不是结发夫妻,就要看男孩和女孩,是不是在结发行成人礼时为他们指配为夫妻。也就是说,“结发夫妻”不是说把老公和老婆的头发绑一块,没有那个动作,是把自己的头发结起来了,叫结发的时候变成的夫妻。

古代发型男束发(从古人各年龄段的发型)(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