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1)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2)

河曲二人台

了解详情

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从内蒙流入山陕峡谷,越过偏关县寺沟,就到了位于晋、陕、蒙交界的河曲、保德县。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人俊音甜,到处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素有"民歌之海"的美称。"二人台"这一地方小戏就植根在这块土地上,一出《走西口》更以它真实的社会内容、细腻的生活细节、精彩传神的表演、韵味浓郁的唱腔而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3)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4)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5)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末期,逢年过节,一些闹红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进行地摊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这种娱乐活动俗称"打坐腔"。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6)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7)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8)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9)

到了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逢年过节观看的人围拢在火龙(旺火)四周,演员和乐队在场内表演,当地人叫"转火龙"。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至1864年),由于河曲广大劳苦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口外,吸收融化内蒙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长,使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10)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内容多取材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等。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11)

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12)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13)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14)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15)

2012年10月14日,由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台人才培养基地"在河曲二人台艺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河曲县多年来努力发展文化艺术的结果,标志着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一艺术瑰宝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16)

一个土生土长的小剧种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魅力?许多年来,人们都对这个谜语疑惑难解。或许是高亢激昂的民歌唱腔迎合了人们心里对美与爱的向往,细腻婉转的二人台勾起了人们对古朴生活如醉般的痴情,又或许是,民族的便也是世界的,当走西口的传奇成了一段岁月的印证,而人们在多年后回忆那段古渡口溯流而下的漂泊生涯,愈发对生命自身难以琢磨的流向产生认同和祝福,那么以记忆的形式传唱就成了对旧岁月最好的一种祭奠。

内容来源:山西旅游网

河曲县二人台走西口全剧(一曲凄婉走西口)(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