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节选三则(孟子七篇解读告子篇)

孟子节选三则(孟子七篇解读告子篇)(1)

【原文】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告子下》

解读:

本章是孟子对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评价。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这三句话点出了孟子的一个基本判断。春秋时期的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缪公、楚庄王、宋襄公,这五个霸主是三王的罪人。“三王”一般解释是夏禹、商汤与周代的文王,这里指三代。

“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战国时期的国君,连春秋时期的五霸都不如,至于大夫,连诸侯也不如。也就是说,他对当时时局的判断,对于权贵的判断,对于贵族的评价是负面的,这体现了儒家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从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这个历史的转型期,贵族体制逐渐开始瓦解。

西周时代制定了四层贵族体制,最顶层的是天子,天子只有一个人。天子下面是诸侯,叫国君,按照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像鲁国的称“公”,齐国人叫“侯”,地位不等。诸侯的下面是大夫。大夫与卿是一个级别,卿是在天子身边的臣,诸侯国里的下一级叫大夫,第三层贵族合起来称为“卿大夫”。大夫下面就是“士”。“士”以下就是庶民,庶民就是普通百姓了。周代的四层等级制度的序列依据是宗法制度,就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的秩序建构。

西周分封了一百多个诸侯国,其中,姬姓国有五十三个,所有的姬姓国都是一家子。孔子讲“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和卫国的始封之君是亲哥俩。所以鲁国和卫国不能通婚,和齐国可以通婚,因为齐国是姜姓。这样亲疏远近就看出来了。周朝的分封,是典型的封建。周天子封一个诸侯,到一个地方建一个国家,这就是封建。因此,西周是典型的封建制度。封建强调等级,没有等级就没有秩序了。所以后来儒家的那些思想,比如五伦思想,君臣、父子、兄弟这些次序的观念,都源于周代这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严格的分工,无论天子还是诸侯,还是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分内之事。诸侯在自己的封疆之内做事情,不能越界。周代的时候,别说是老百姓了,诸侯都不能祭天,只有天子能祭天。到了战国时期,老百姓才祭天,这个最早是墨子提出来的,后来孟子把它吸收过来。所以,孟子对周代以来统治者的一种批判,我们要辩证来看,这种批判既是对他们僭越礼制的否定,同时也要看到,是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一种体现。不打破当时的这种制度,就不会出现后来的诸子百家争鸣。

孟子的对三王、五霸与战国诸侯的评价,和孔子所讲的“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序列是一样的。周代政权的垮掉,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上边出了问题,接下来自上而下的倒掉就不可避免了。

周天子东迁洛阳,就意味着王权的衰落,从此,诸侯就再也不把天子放到眼里了。强大起来的诸侯开始带领其他诸侯,希望得到霸主的地位,组建一个国际联盟,来代行周天子的权力。“诸夏”和“中国”的在《左传》里面都出现了,中原的诸侯国叫“诸夏”。为什么他们称为夏?因为中国第一个王权叫“夏”,后来只要是占领了中原的政权都自称夏。

到了春秋时代,这些中原的诸侯国称为诸夏,“诸”是好多,他们自己是同文同种。他们有宗庙,有衣服,有车服礼器,和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不一样。所以,面对蛮夷的进攻,他们要团结起来保卫中原的华夏文明。五霸起来以后,看起来它是对周朝的天子力量的挑战,同时它对当时中原国家的团聚,华夏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

“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君相比春秋时代的五霸,又下降了一个档次。无论其功业还是德行,都不行了。五霸称霸,不只是为了个人获得霸主的名称,关键问题是要承担起来霸主的责任。比如,北方的匈奴打过来了,齐桓公作为霸主带着其他诸侯的军队去保卫邢台,去保卫卫国,打退匈奴的进攻。但是齐国不要邢国的钱,不要粮食,打完以后就回去了。春秋时代的霸主还有贵族风范。

战国时代就不行了,战国诸侯之间打仗,不再是为了称霸,而是要称王,打仗的结果不是征服一个国,而是灭掉一个国。所以,战国时代战争的惨烈程度非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能比。我们还原到历史的本真来看历史的发展,会发现春秋战国之际的转型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贵族既有的政权慢慢会丢掉,是老百姓抢的还是自己放弃的,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研究《左传》,就会发现是贵族自己放弃的,他自己不要了。子夏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什么叫“仕而优则学”?在贵族时代的贵族家庭,生下来就是当官的,这叫世袭。当官的知识与技术要学,不学无法执政,这就叫“仕而优则学”。从孔子时代,慢慢开始发生一个变化,一个人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贵族的祖先,是老百姓,但是你只要想学,孔子给你一条出路。孔子和孟子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变革,就是使得有上进心的人能成为社会精英,所以这也是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文化贡献。谁掌握这种文化权和话语权,谁就能跻身于社会上层,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当时新陈代谢的情况下,传统的贵族慢慢的开始不知礼,不知礼还不学礼,学礼不敬礼,敬礼不能笃行之。所以《中庸》里面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博学”到“笃行”中间有三个阶段,学得再多你不会用,就僵化了,没用,接不了地气。只有“博学之,审问之,甚思之,明辨之”,才能“笃行之”。所以孔子就开创了这样一些道路,他的弟子有贵族,有老百姓,像孟僖子、南宫敬叔都是贵族,一起跟孔子学,老百姓也跟他学,一下子培养这么多的君子集团。孔子给社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库,这些人才到各个诸侯国,到大夫家里做家臣,推动了社会发展。

孟子讲“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他们对于以前的贵族发起了一个挑战,这个挑战我们也可以说是一种革命。从儒家的君臣秩序来看,这种挑战无疑是“以下犯上”。但是我们要思考这个“以下犯上”的原因是什么?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今天我们经常用“述职”这个词。“述职”是“述所职也”,陈述你完成职守的情况,给单位领导,给同事说一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是巡所守也,天子要定时巡视,不是游山玩水,是看诸侯的工作完成的怎么样。“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诸侯去朝见天子,汇报工作叫述职。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春天巡守的时候,一看老百姓的种子不够了,就从国库里赶快调拨种子,给老百姓补上。秋天巡守的时候,一看老百姓收成不好,有蝗灾,有水旱灾害,无法过冬。就调拨赈灾粮,补不足。这才是居上者、统治者应该做的事情。

“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进入诸侯的疆土,看到土地开辟的多,田野治理得好,养老尊贤,有才能的人居于位上,就要赏,叫庆。赏什么,他治理那么好,多划拨一块土地给他,给他增加土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如果去诸侯国,看到土地荒废,全是草,老人被遗弃,年轻人不敬老,贤人没有受重用,一些贪官聚敛之人居于高位。这就要罚,削爵或减少土地。以上是天子巡守应该做的。

诸侯对于天子要去朝见,去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一次不去述职,爵位削一点。“再不朝则削其地”,第二次不去述职,减少土地。“三不朝六师移之”,如果三次不去朝见,天子就会大兵压境。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讨伐”,我们今天连用,实际上在古代有点区别。“讨”,不动用武力。“伐”,动武力。“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是带着诸侯去讨伐其他诸侯,带着十几个诸侯去讨伐不听话的诸侯。五霸之中,齐桓公有管仲等人的辅佐,霸业卓著。“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葵丘在河南商丘民权县境内,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是在公元前651年,距现在2600多年了。那是春秋时代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联盟会议。这次会议周襄王派使臣册封齐桓公为霸主,正式承认他的霸主地位。不杀牺牲,捆起来,然后把盟书放在牛背上,不歃血。歃血是把牺牲的血含在口中,或涂以嘴上,古代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仪式,表明信守诺言。因为没有杀生,所以没有歃血,没有把血涂以口上。

葵丘会盟的盟誓内容有五条:第一道:“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不孝是大罪,要被诛杀,不轻易改换已经立的世子(太子),不能把妾转为妻。第二道:“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尊重贤才,培养才德之人,表彰有功德的人。按今天的话说,评模范,评优秀,树立社会良好的风气。第三道:“敬老慈幼,无忘宾旅。”这一道命令就把家庭内在的爱转移到社会上去了,尊敬老人,这个老人不是家里的老人,慈幼,爱护小孩,不认识的人我们也要爱护。儒家的仁往外推,通过“义”道往外推。我们请来的客人,路上的商旅,不认识的人,我们都要给他关爱。

中国古代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要有五伦关系维系。五伦关系有三伦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也是熟人,君臣关系也是熟人,所以中国古代是个熟人社会。中国人相信亲情,相信朋友之情,友谊。一旦这个社会伦理的根基动摇,全用法制来约束,那么,社会治理的成本太大了,而且还很难做到。我们看,2600年前的盟约中,已经开始有了从家庭之爱扩展到社会之爱的明确记载。

第四道:“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士无世官,官员不能世袭,这个规定在当时是个突破。春秋时代还是个贵族统治的时代,贵族社会是世袭社会,你要打破这种世袭,让有能力、有德的人上来,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官事无摄”,你不能兼职太多,你可以兼职,但是不能太多,实际上是不希望兼职。“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取士必得是必得其人,一定要找到最可靠、最中用的人,有时候想找一个得力干将、属下并不容易。“无专杀大夫”,诸侯不能随便杀大夫,虽然天子不直接任命大夫,但是大夫是官僚制度的一个层级,不能随意杀,而且杀要有杀的理由。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这是第五道命令。“无曲防”,不得曲为堤防,私自拦截黄河水。河南民权这个地方它是靠黄河的,古代黄河历史上经常的变道,无论怎么变,它肯定是从陕西、山西流到河南,再流到山东,有时候从河北黄骅入海,有时候从东营入海,有时候从江苏连云港入海。古代时期,利用河水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如果上游的国家把水截了,下游的国家就没法用了。山西截了河南没法用,河南截了山东没法用,所以就要进行水源的合理分配。这道盟约里就做了规定。

“无遏籴”,不要遏制借贷,籴就是借,一般指借粮食。国家的粮食没了,出现灾荒,去别的国家借。借的时候你不能不给,你也不能抬高价,这是一个国际间的友善。“无有封而不告”,不能隐瞒国家的大事而不告天子,大事一定要报天子。

孟子说,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皆犯此五禁,这五道盟约都不遵守了。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什么叫“长君之恶”?国君有罪恶,有坏点子了,他想做什么事,你就助长他,想裁撤某个官员,你在背后,当着国君的面说他的坏话,落井下石,孟子认为这个罪还不是最大的,“逢君之恶其罪大”。什么叫逢君之恶?逢,逢迎,国君的恶念还没冒头,你启发他,你给他出坏主意,这个恶要比助长他的恶的罪还要大。因为你把国君往坏路上领。“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孟子认为,现在的大夫就是沿着这个坏的道路把国君往沟里带。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论述的不断颓废的时局与孔子的论述是一致的。“礼乐征伐之诸侯出”的时代就是五霸时代。孔子说,“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十世就是三百年,一世是三十年。“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也。”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均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从此三家分晋。政权“自大夫出”,五世也就一百五十年。如果我们从公元前403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距离孔子的预言很近。

本章记载的是葵丘盟约的资料非常宝贵,也反映了孟子的历史观。从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儒家的非常坚定的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即时代越早越古朴,越优雅,所以儒家“信而好古”。

孟子节选三则(孟子七篇解读告子篇)(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