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

1948年10月31日,粟裕提议并与毛泽东逐步磋商确定,由华东野战军承担的淮海战役即将打响。

鉴于陈毅、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靠近徐蚌战场,毛泽东电令“陈邓方面亦请于虞(7)日或齐(8)日同时动作”,策应、配合华野行动,这天凌晨,粟裕致电毛泽东并告陈毅、邓小平,说:“淮海战役,当遵令于齐(8日)晚同时发起战斗”。

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1)

他还询问:“但不知道陈军长邓政委所部(即中原野战军)能否于齐晚发起战斗,请陈邓示复”。电报的最后,他提出了一份着名的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陈毅、邓小平比毛泽东先回复粟裕。

当天晚上,他们回电毛泽东、粟裕,说:预定11月6日集结徐州西南永城地区,“齐夜与华野同时开始进人战斗”;关于配合华野作战的方式,提出了三种预案;并拟另派地方部队攻击津浦铁路徐蚌段。

他们没有明确说明是否收到了粟裕当天早晨的电报,但从回复中针对粟裕询问的内容回复来看,似乎已收到无疑,况且粟裕电报已发出了18个小时以上。

但这份电报中,他们对粟裕另一个内容——“请陈邓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建议,却不曾作答。

第二天黄昏,也就是24小时左右之后,毛泽东回复粟裕的电报出台:同意“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兄弟野战军粟裕的电报可以不理,但毛泽东这个“上司”的话不能不表态。

又一天后,也就是11月2日中午,陈毅、邓小平致电毛泽东并告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对“统一指挥”问题表态。电报说:“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这的确是一份可来可往、充满睿智的电报。

此时的中野一分为二,刘伯承率中野2、6两个纵队留在豫西,陈毅、邓小平率中野前方指挥部辖有1、3、4、9四个纵队,是野战军的绝对主力。

后者虽然“用陈(赓)谢(富治)电台”,但陈赓谢富治的部队此前曾长时间独立行动,直属中央军委指挥,被称为“陈谢集团”,后来又与刘邓、陈粟一起并驾齐驱,经略中原。他们的电台与中央军委、刘陈邓司令部乃至粟裕的华野司令部之间,一直电报来往,畅通无阻。

这与毛泽东“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⑥”相比,条件自然并不很差。

学者洪小夏、刘俊平分析这份电报说:

“陈、邓抽象地接受了指挥权,具体又要求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华野,实际推卸了“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责任。观察在此之后中央军委的电报,对华野的指示仍旧如前,既直接又具体,并未通过陈邓来“统一指挥”华野。”

他们认为:“陈邓统一指挥”仅是一个没有贯彻的过渡性构想(洪小夏、刘俊平:《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史林》2009年第三期。)。

陈毅、邓小平有指挥的“难言之隐”,但粟裕并不在意,仗还要打。

11月7日,即粟裕发起淮海战役一天之后,他与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

他除了致电毛泽东,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外,还致电陈毅、邓小平。

这就是《粟裕文选》上的《请令豫皖苏军区立即破击徐蚌铁路》。这份抬头是“陈邓并报军委,告谭”的电报说:

“此间(即华野)已无部队可派,建议钧部令豫皖苏军区部队立即对徐蚌段破击,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但不破坏),力求控制一段或游击控制。可否请考虑决定。”

2016-5-03 11:00:07 凤凰网历史

一、粟裕申明了有求于中野的原因(无事不登三宝殿):此间已无部队可派,请兄弟野战军通力配合。

二、虽然才提请了“陈邓统一指挥”没几天,粟裕并未向这两个上司请求他们安排自己任务,反而给“领导”安排任务。

三、粟裕也未将中野当上级机关,而是按友邻部队之间的规矩,尊称为“钧部”,即“贵部”。

四、粟裕不但给“领导”安排任务,而且时间上要求很严——“立即”,内容规定也很具体,要人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却用小括号标明“但不破坏”。

五、粟裕给“领导”安排任务倒还罢了,却还同时“报军委”,即上报毛泽东,有“狐假虎威”之嫌。

陈毅、邓小平的内心如何感受,已无从知晓,邓小平晚年豪情满怀地说:“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口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这已经是另一个场景另一种心境下的话题。

在当年,他或许没有这么“悠闲”。

收到粟裕的“安排“任务电报,陈毅、邓小平在8日10点回复粟裕,说已经让豫皖苏军区3个团去破击宿县南北段的铁路了(您就放心吧),但现在还没有消息(这砍脑壳的干啥子去了,也不回个信,害我们受别人指手画脚)。

电报说:“豫皖苏三个团,原定昨虞夜开始破击宿县南北段,尚未得报。”同时,他们表示:“我主力即出宿县及其东北。”

这是淮海战役史上攻占宿县重要的一次文电对话。

历史无可奈何地证明,陈毅、邓小平给粟裕安排任务的事情几乎为零,而主要作战方向上的粟裕直接建议或者通过军委安排他们干这干那的事儿不少。

【相关阅读】刘伯承忆淮海战役:没有粟裕支持中野就完蛋了

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2)

粟裕

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还回忆其父说过这样的话:“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

1948年5月,粟裕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前委书记,更加实际担负起野战军党、政、军的全面领导责任,是人民解放军将帅中除彭德怀、林彪、陈毅之外,第四个集方面军党政军最高职务于一身的将领。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作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对比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均为以多胜少,唯有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最后歼敌47.2万;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军以100万对国民党军60余万,最后歼敌52.1万。而淮海战役,则是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最后歼敌55.5万。

因此,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听说后,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不久,斯大林又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19世纪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美国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也认为,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认定淮海战役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战役”。

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3)

淮海战场上,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均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之一、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也给予了粟裕以及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很高的评价。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在奉命准备向苏联尤金大使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在场的刘伯承边看地图边对陈毅说:“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是三野(华野)打的。”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还回忆其父说过这样的话:“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全军统帅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1948年,粟裕提出3个纵队暂不过江是正确的,这样就保证了淮海战役在短时间取得了彻底胜利。”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肯定地指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一书中,生动地记叙了毛泽东评价粟裕时的情景:

“这时的毛泽东,夜间仍旧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开会研究对敌的方针和策略,白天有时则靠在办公室里的藤椅上,微闭着双目,让李银桥给他篦一篦头发。”

“每当这时,毛泽东总要同李银桥聊上几句话,以缓解他日夜紧张的思绪。”

“一次,毛泽东一边让李银桥篦着头发,一边缓缓地说:‘银桥呵,淮海战役结束了,你说说看,这场战役哪个人的功劳大啊?’”

“李银桥思考着说:‘我说华野粟裕的功劳最大……’”

“‘是么?’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后,刘伯承、邓小平到西柏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与他们交谈时,又一次提到粟裕,称粟裕有杰出的战略预见才能,预测杜聿明逃窜方向是战史上精彩的一页。

难怪陈丕显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记得1983年2月7日上午,新华社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顾国璞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神情严肃地对我说:“2月5日,粟裕同志去世了,上海《文汇报》要发两篇纪念粟裕同志的稿件,你去组织一下。”顾国璞是战争年代的军事记者,政治上成熟、敏感,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引路人。他还特意交代:“在位的领导都很忙,最好找已退休的老同志。”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这里有多少深意,而是简单地想到,粟裕是共和国第一大将,功高盖世,现在的南京军区部队高级指挥员绝大多数都是他的老部下,找人写两篇悼念文章肯定没问题。可是事情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起初,我们选择了两位华东野战军着名战将、大军区正职领导约稿,两位首长的秘书很快就回电了,回答的口径一样:首长身体不好,无法写。由于时间比较紧,我又走访了几位大军区副职领导,都未能如愿。

幸亏第二天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了新四军老干部悼念粟裕同志座谈会,使我们的约稿有了着落。南京军区副政委孙克骥主持座谈会,半天时间,我一刻不停地记录着。这真是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十多位老将军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回忆了粟裕大将的丰功伟绩,讲述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这篇文章的内容大都是在这次座谈会上和其后补充采访所得。

座谈会后,我们约了孙克骥和周蔚昌两位同志为《文汇报》撰稿,他们欣然答应。2月10日,新华社播发了粟裕逝世的消息,上海《文汇报》和江?苏《新华日报》立即以重要位置刊出了孙克骥、周蔚昌悼念粟裕的文章。

需要补充的是,当时我并不知道,粟裕在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错误批判后一直没有“正名”,直至逝世;不知道粟裕逝世后的治丧、讣告、告别仪式的安排上经?历了意想不到的波折;当然更不知道孙克骥等新四军老同志是顶着很大压力,自发举行了悼念粟裕同志的座谈会,这竟然是当时唯一一个最高规格的悼念粟裕同志的活动。

挥师活捉张辉瓒

粟裕将军常自谓:“沧海一粟。”某日,粟裕将军访叶剑英元帅。临别,叶帅扶杖送。粟裕急阻之曰:“老帅相送,不敢当。”叶帅曰:“百战之老将,岂能不送!”粟裕对曰:“沧海一粟,不足挂齿。”叶帅送出大门,望其背影赞曰:“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不简单呢!”

粟裕身经百战,曾组织指挥了“七战七捷”、鲁南、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55年评军衔,粟裕战功赫赫而未能评上元帅,实为憾事。

1930年12月29日,红军包围国民党张辉瓒部于江西龙冈。其时,粟裕任红军第六十五师师长,正立于龙冈小街,飒爽英姿,温文尔雅。忽见两骑兵飞至,下马向粟裕报告:“朱总司令、毛总政委问捉住了张辉瓒没有。”粟裕答:“张辉瓒跑不了。”即命一骑兵先回,报告即可捉住张辉瓒;另一骑兵暂留,待捉住张立即返回报告。约一刻工夫,前方即传来消息:“张辉瓒捉住了!张辉瓒捉住了!”

红军长征始,粟裕任红军挺进师师长,率部转战闽浙边,开展江?南三年游击战争。粟裕率挺进师主力先后四次往返于浙南和浙西南之间,为恢复重建浙西南根据地九死一生,历经?艰险。某日粟裕等于龙泉河和松阳溪之间被敌围困,急忙组织泅渡过河,日夜行军180里,连打七仗方冲出包围圈。又某日行军中,突然被敌据点观察哨发现,其时后有追兵无法后退,粟裕让大家摘下红五星八角帽,装作敌保安部队,竟大摇大摆闯关而过。又某日,粟裕渡瑞安飞云江时,因遇旋涡,突感身体被水往下吸,幸好有战士将一伞柄递之,才幸免于难。将军晚年回忆三年游击战时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大部分时间是露营,青天作帐,大地当床,很少脱过衣睡觉,经常和衣而卧,枕戈待旦。”

1938年6月17日,粟裕率江?南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江南敌后,韦岗伏击,初战告捷。是役,我军击毙日军军官2名、士兵13名,缴获长短枪10余支,击毁汽车4辆。我军只付出了阵亡1人、负伤数人的代价。战后,粟裕作五言诗一首:“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陈毅闻之亦赋诗赞曰:“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将军威名由之鹊起。

1939年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后,驻江苏溧阳水西村。某日,日寇集结重兵席卷而来,距指挥部仅数十里。粟裕亲临前线指挥抗击,大胜归。陈毅闻讯,手书对联贴水西祠堂,以赞粟裕,联曰:“食少事繁诸葛公;轻裘缓带羊叔子。”

1946年10月15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等: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在陈毅同志领导下,粟裕负责战役指挥。见电后,陈毅告粟裕:“军事上我出题目,主要由你来做文章。”粟裕答:“我还像过去那样,当好你的助手。”之后,粟裕作为陈毅之助手,将帅协?谋,珠联璧合,亲密无间,故华东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之说。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1947年7月13日至8月27日,粟裕指挥发起苏中战役,首战宣(堡)泰(兴),再战如(皋)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堰)林(梓),六战邵伯,七战如(皋)黄(桥),连战连捷,歼敌六个旅又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人,史称“七战七捷”。战后,当地军民欢欣鼓舞,以歌颂之:“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粟裕闻之大惊,急阻其传播。

孙克骥将军告余,粟裕善打运动战,作战没有教条主义,机动灵活。1945年初,粟裕率新四军苏中部队南下浙西,至天目山区临安以南,新登地区,与国军顽固派作战。天目山峰险岭峻,几乎所有山头都有敌顽碉堡。其时我军没有重武器,攻克碉堡困难极大,伤亡极大,部队上下都感到很被动。粟裕及时发现这一情况,果断决定部队后退两百多里。敌人以为我军溃败而退,离开碉堡群追击。粟裕利用敌军两路部队追赶的时间和空间差,在运动中将敌逐一歼灭。是役,新四军主力部队先后歼俘敌五十二师副师长、七十九师参谋长、突击纵队副司令以下六千八百余人。

孙克骥曾求教粟裕作战体会,将军一言以蔽之:“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兵,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

粟裕作战,善于示形,以迷惑和调动敌人。莱芜战役“示形于鲁南决战于鲁中”,即为示形范例。初,南线之敌密集稳进,难寻战机。粟裕果断弃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命少量部队减兵增灶,伪装华野全军于南线与敌周旋。其时,粟裕率主力急速北上,虎跃鲁中,一举全歼深入我鲁中解放区腹地之敌李仙洲集团。战后,粟裕总结曰:“此役功在示形。为引敌于南线、歼敌于北线,我一示连续作战疲惫之形;二示必保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将决战于鲁南之形;三示我主力失利于临沂外围之形;四示我军准备西渡黄河,撤出山东解放区之形。示形之妙,使敌深信不疑,故而为我获得战机。”众皆服之,敌亦服之。

粟裕指挥作战,素以冷静沉着着称,严格细致闻名。南京军区原?副参谋长金冶告余:孟良崮战役,传来击毙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消息后,各部队或休整,或报捷,或总结,均以为敌已全歼。而粟裕将军则埋头案牍,将我上报歼敌之数与敌七十四师实编之数反复核对,发现相差七千人左右。将军即口授命令曰:“各部队继续搜查孟良崮,不可放松警惕,特别是一些比较隐蔽的山沟里,没有命令,不许停止。”果然不出将军所料,我军于一隐蔽山沟里发现了这批敌人,并及时全歼之。

善骑善射,带兵严而不厉

粟裕有四宝:枪、地图、指北针、望远镜,均为军事指挥员须臾不可离身之物。除了四宝,粟裕还有几大特点--

极重视地图。战争年代,一到新地,首要之事,即挂地图,看地图。全国解放后,将军办公室、书房、卧室,仍满挂地图,曰:“不谙地图,勿以为宿将。”

善骑,且能倒骑马背,如张果老之倒骑毛驴。行军途中常召开“马背会议”,背朝前,面朝后,与马上诸将徐行徐议事。

善射,尤喜打运动目标。某日,粟裕至某部途中,见一大獾扒土寻食,提枪不发。警卫员急曰:“快开枪!”将军挥手,命之:“你去惊它一下。”警卫员遵命前趋几步。大獾闻声,疾跑。将军举枪毙之。又某日,泛舟高邮湖,湖中有野鸭群。将军先投石惊之,野鸭急飞遁;继连发三枪,三野鸭凌空而坠。

喜开车。凡长途行军,必与司机轮流驾驶,乐此不疲。1948年4月,将军奉中央、毛泽东之命,由河南濮阳赶到河北省阜平县南城庄汇报,途中有一半路程为将军持方向盘驾驶。

带兵严而不厉。某日,将军至训练场,见几位战士边练射击边聊天。将军取一铜?钱,置于枪之准星,命一士兵曰:“击发!”随着扳机声,铜?钱“当啷”落地。将军取枪,卧姿趴下,复置铜?钱于准星,击发数次,铜?钱纹丝不动。将军站起,即走。众士兵羞愧不已。

萧锋将军言:孟良崮战役中,我华野十纵二十九师八十六团一营,为防敌榴弹炮袭击,积极改进工事,即于防弹隐蔽洞两侧分别挖两小洞,形成洞中之洞,其状如猫耳,故称“猫耳洞”。是役,十纵阻击敌援四个旅,岿然不动,毙伤敌人两千多,我伤亡仅三百。粟裕闻之,甚喜,传令向全华东部队推广“猫耳洞”经?验。其时,萧锋任华野十纵二十九师师长。

淮海大战最后阶段,粟裕于指挥所运筹谋划,调兵遣将。其时,指挥所墙壁上挂淮海之战形势图,图上插满了红蓝旗子,红旗代表我军,蓝旗代表国民党军。参谋们根据各部队战况拔蓝旗、插红旗,或拔红旗、插蓝旗。粟裕注目地图,口授命令,夜以继日,七天七夜未眠,虽疲惫已极,仍一刻不懈。

1949年1月10日,张震副参谋长报告:我军攻克敌最后一个据点刘庄。将军仰天长舒:“好啊!”即昏睡过去。三日后方醒,众将领急前往慰问。将军面容憔悴,轻声问:“有没有鸡汤啊?”

每临大战有静气

粟裕每临大战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黄桥战役前夕,将军居溧阳水西村,处理完公务后,仍荷锄下地,或挑水,或锄地,或拔草,或与当地农民闲话桑麻,似不知一场大战将至也。

他十分重视部队人才建设。1938年1月,亲任校长于浙江?平阳山门畴溪小学,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组织进步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他亲自修改的招生简章曾刊登于《浙瓯日报》。

将军喜音乐,会月琴、口琴、洞箫、钢琴,尤喜演奏《新四军军歌》。歌曲、汉剧、京剧亦为将军拿手好戏,战斗间隙常雅兴突发,一展歌喉。抗战时某日凌晨,将军率部转战途中,欲借宿一小学。教师见军人至,急关门躲避。将军命部队就地休息,取口琴吹奏《苏武牧羊》。教师闻之,急开校门迎?部队进。

着名音乐家沈亚威言:战争年代,粟裕将军曾召其谈话,打开收音机,曰:“你听听!”又曰:“敌人用它的音乐鼓舞他们的士气,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歌曲鼓舞我们的军队。”后来沈亚威创作了着名的《淮海战役组歌》等优秀歌曲。

原?三野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左金祥言:抗战时期,机要科借了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争相传阅。粟裕闻之,甚喜,并于扉页上题签曰:“炼成钢铁如保尔,莫做浮草似罗亭。”

刘少奇、林彪均器重粟裕

刘少奇与粟裕初识于1940年。次年“皖南事变”后,刘少奇担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粟裕为一师师长。刘少奇曾给予粟裕之一师工作非同一般的评价,曰:“我一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后刘少奇回延安,向毛泽东力荐粟裕:“我在新四军发现了两位人才,一是新四军四师政委邓子恢,他是农村工作的专家;二是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是新四军七个师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

建国后某日,粟裕至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问题。正在上海视察的刘少奇闻之,即偕夫人王光美突然造访。粟裕急出大门迎?候,曰:“少奇同志,从来都是下级看上级,哪有上级看下级之理。真是不敢当啊!”少奇对曰:“怎么没有啊?今天,我和王光美同志来看你,不就有了吗?”是时,刘少奇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粟裕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据云,1955年评军衔时,刘少奇曾力荐粟裕评元帅,未果。

作家张雄文言,粟裕与林彪,可谓一时瑜亮,常常令人有“千载谁?堪伯仲间”之感。战争年代在指挥所,林彪与粟裕均喜倒骑椅子,双手趴在椅背上看地图。时人谓两人均沉默寡言,性格脾气相同。林彪向来孤傲,而对粟裕则十分器重。建国后某日,林彪谈起粟裕喜形于色,曰:“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吴法宪回忆:“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林彪之女林立衡亦回忆,林彪在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中,与粟裕来往较多。

(本文资料来源于段焕竞、孙克骥、张文碧、陈茂辉、金冶、曾如清、周蔚昌、陈辉、邹志诚、沈亚威等人的采访,并参考了萧锋、马苏政、朱楹、徐玉田、刘祥顺、左金祥、粟刚兵、陈道阔等人的回忆文章)

(作者系文史学者、军旅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