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日常(厦大人的一天)

“青椒”是网络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2013年入职医学院的邓小玲便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

周四上午十点,邓老师的《医学遗传学》准时开课。但是,如果你以为邓老师一天的工作是由此开始的话,那就错了。时间请回拨两小时……

厦大日常(厦大人的一天)(1)

对于实验的关键步骤,邓老师都是现场演示,边做边讲解。

早上八点,邓老师坐上了开往翔安校区的校车。8:50,到了翔安校区,邓老师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便径直走到实验室。研一的小钟,提取蛋白质的技巧是否更加娴熟了,她得去看看;筱凡和尹齐昨天的实验是否有新发现,她得去问问。“每天跟进学生的学习实验进展,一方面是为了督促他们,但更多的是为了及时纠正错误和解决问题。要知道作科研,实验步骤、实践方式的丝毫偏差都可能会造成“差若毫厘、失之千里”的‘蝴蝶效应’”。邓老师说道。

厦大日常(厦大人的一天)(2)

课前,邓老师再次认真地将课程内容浏览一遍。

9点10分,邓老师从实验室回到办公室,将课程内容再次浏览一遍。这个习惯,邓老师从入职一直保持到现在。其实,不仅是课前,每学年上课前夕,都会将课件内容根据学科发展调整、更新;每次上课前一天,邓老师还会花上几个小时,将课件从头到尾过一遍,生怕第二天会讲错什么。

邓小玲对教学的较真,在课堂上得到了最真实的回报。《医学遗传学》是一门跨学科、跨年级的基础与临床衔接的桥梁课程。说是理论课,但却和以往印象中“枯燥、无趣”沾不上半点关系。一堂课下来,邓老师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们互动不下五次,而且,“学术界”的多基因遗传学的特征、遗传因素等知识点竟是在分享 “艺术界”的雕塑家camile Claude、音乐家舒曼、画家梵高以及“五朵金花”的八卦中传授给学生们的。那些艰深的医学学术问题,也因邓老师讲解的案例变得通俗易懂起来。

厦大日常(厦大人的一天)(3)

生动的讲解让专业术语不再那么艰深。

按这门课的忠实粉丝刘焕新的说法是:“书本上的字句是有形的,邓老师的讲解是无形的,无形的智慧作用于有形的知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妙就此产生。所以,上邓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时间‘嗖’的一下就过去了。”

课程如此受欢迎,也就难怪她会在第三届英语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对于教学,邓老师是个近乎严苛的“完美主义者”。如果将她的工作量按百分比量化的话,其中50%一定是在教学上。除了将教材烂熟于心之外,课件上的案例、图片、视频也是时时更新,甚至连课件上的字体、行距,她都有严格的要求。除了教好基础课外,她还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慕课、“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授课形式她都有所研究。在她看来,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位师者之于学生的责任所在,更何况教学和科研是互助成长的。

厦大日常(厦大人的一天)(4)

邓老师与同事石老师讨论科研新发现。

午饭过后,没有休息,邓老师便凑到同事石老师的电脑前与他一同探讨RNA可变剪接的相关问题。这样的讨论几乎每天都有。邓老师告诉我们,作科研,比的是速度和创新,任何研究成果要想有价值,就必须是第一位。因此,阅读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的学术资讯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厦大日常(厦大人的一天)(5)

实验室的组会,既是答疑解惑,也是交流共进。

下午两点,邓老师召集学生开始了每两周一次的组会,讨论近期研究文献及各自实验进展情况。这是一个年轻有朝气的团队。到目前为止,邓老师已成功申请了课题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并已在SCI.2区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邓老师发表的论文完整揭示了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基因—整合素β6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构成及特征,这在该领域尚属首次。

组会结束后,邓老师准备离校,但一天的工作却远未结束。临走前,邓老师像往常一样在便签条上写下待办事项,除此之外,回家后的邓老师还得完善教学课件、回复学生邮件,到真正能坐下来看看书、写写字时早已是深夜……

这就是“青椒”邓老师来校工作两年多来,几乎不变的“日程表”。面对这张如此满满登登的日程表,邓老师却乐在其中,因为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她学习成长路上的必修课,辛劳,但有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